劉廣忠 林旭
(阜新二建工程有限公司 遼寧阜新 123000)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習近平關于城鎮化建設的工作會議之中也有借助自然力量進行排水的要求。建設基于自然環境的海綿城市,目的是為了能夠達到將城市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影響降到最低,通過對水循環的合理規劃來確保城市生態的健康發展。目前,綠色建筑的建造率以及生態城區規劃設計已經成為我國城市規劃合理性和先進性的重要評價標準。綠色生態城區從空間的布局、基礎設施、建筑、交通以及產業配置等方面,以符合節約資源和環境友好作為建設的要求。在城市規劃中引入綠色化的設計理念,通過采用綠色建筑技術的主要技術形式,逐步實現生態城市建設的全面發展,從而顯示出其新型城市建設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原則優勢。
海綿城市就是指與海綿極為相似的城市,可以實現吸水、蓄水以及水資源的釋放。隨著環境以及氣候的變化,城市表現出極好的彈性。可以在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通過其自身強大的調節能力,仍然可以正常運轉。海綿城市的規劃與建設必須以生態優先為根本依據和出發點,采用的開發設施以及儀器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聯合操作人員的努力,既滿足城市順利排水的要求,又可以最大程度的實現雨水的儲存、滲透以及清潔化操作。實現雨水的合理回收以及生態保護。在城市的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低影響開發。
在傳統城市給排水工程規劃中,都是以自來水取水、管網供水排水、雨水收集與污水處理廠等為主要途徑,沒有對給排水系統的節水功能、海綿城市建設及水循環再利用等給予足夠的重視,基于這種局面,城市規劃局限性很大,與生態城市大規模建設相互背離,所以,我們在實施城市規劃中,應以節約水資源節約與保護生態環境為主要前提,并對其進行充分補充與改良。
隨著我國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發展,不透水下墊面的范圍逐漸擴大,雨水流經量也會進一步隨之增加。在峰值流量提升的情況下,峰值出現時間將會進一步縮短,因此暴雨條件下雨水實際流經量比較容易發生在城區之中,造成城市內澇等問題。
當雨水下落至城市中不同區域,如屋頂以及道路等存在不透水下墊面的位置時,則會伴隨附著灰塵、泥土、油脂等物質,使城市排水系統阻塞,若未能夠妥善處理不僅產生徑流面源污染等問題,也會導致湖泊等水體受到污染。城市中的連片區域下存在大量的不透水下墊面,缺少自然吸收保蓄方面的能力,這也將會進一步造成土壤以及植被蒸發形成的水分補給不足,進而可能引起干島效應[1]。
在我國近幾年大力發展城市建設的進程中,綠色建筑已成必然趨勢,發展綠色生態城市要以生態理念為主旨,緊跟城市總規劃思路,本著以建設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城市原則,嚴格依照城市發展空間布局、道路與基礎配套設施等內容,將綠色理念滲透到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不斷促進綠色節能建筑的大力普及與廣泛推廣。
從生態角度而言,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具有顯著的生態與經濟雙重效益。歸結起來主要是因為海綿城市建設一方面能有效緩解城市降雨洪水危害,降低市政基礎設施排水壓力;另一方面,還能夠有效凈化處理收集到的雨水資源,實現回收再利用,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在規劃設計上具有適應環境變化、自動應對自然災害的吸水、蓄水、釋水的效果,具有類似海綿的作用。在海綿城市的規劃中通過各種人工措施與結合對自然環境造成較低影響的開發設施,最大限度實現雨水的有序積存、滲透以及凈化,從而使城市能夠實現有效的排水防澇,在雨水資源的回收利用中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1)綠色生態城區功能與規模劃分要合理與傳統城區規劃建設相比,綠色生態城區更加注重用地規劃,這對海綿城市建設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使城市建設格局更具合理性。如果再詳細劃分其功能,在總用地中確保居住于公共建筑用地超過50%,合理區分居住與公共建筑用地,增強城區建設的系統與科學性。
(2)我們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過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規劃,極力堅持實事求是總方針,在明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設的目標的基礎上,實現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物質文明飛速進步的同時,往往伴隨著環境的污染與水資源的短缺,若以此發展模式發展下去,必然會給城市帶來發展的桎梏。因此,需要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盡量保留自然積存、自然滲透和自然凈化等自然的功能。這需要分別對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和水生態等多重問題按照問題嚴重等級進行劃分,進而確定主次目標體系,構建以核心目標為主,其他目標為輔的多目標雨水疏導系統[3]。
(3)確立區域的雨水排放管理制度。需要根據國家相關文件的達標要求明確確定區域整體排放總量。以合理劃分海綿城市建設雨水分區來要求各城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以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分區總量控制指標[3],建立以流域、排水分區為基礎、各職能部門協同管理的區域管控制度和考核辦法。
(4)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原則,因此,對于海綿城市綠色生態城區建設開發,需要堅持在城市開發前后水文特征基本保持不變,在建設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對各種水文地質條件等原有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并優先選用綠色基礎建設技術手段,以及采用綠色基礎建設手段與多種建設方式相結合的工程措施,綜合實現建設綠色生態城區的多重目標[1]。
(5)堅持從融資、規劃、施工、驗收和運維進行全過程經濟效益分析,在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周期性成本評估,全面考慮建設成本。
(1)堅持保護原有生態環境優先的原則。一定要對水生態敏感區給予較高的重視程度,嚴禁在河流、湖泊、濕地、坑塘和溝渠等區域進行項目建設,防止城市的無序建設對自然水生態的破壞,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避免因城市開發對雨水管渠系統、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以及城市水體間銜接區域所造成的二次破壞和污染。
(2)保證基本透水面積。由于城市地面的大面積硬化減少了雨水滲透。通過設定不同性質的綠地率、透水鋪裝率保證透水地面;優先保護并修復自然徑流通道,通過種植草溝、下沉綠地、雨水濕地等多種方式,用于匯集分區雨水,控制地表的徑流。當前,按海綿城市建設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可將其技術模式分為雨水滲透、儲存回用、調節峰值、凈化水質、綜合調蓄等多種技術模式[4]。然而,由于我國疆域廣闊,南方與北方因地理條件與地質特征的不同,各地區氣候特征、水文地質條件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在不同區域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的時候,一定要嚴格依據不同城市的具體情況進行建設方案的制定,例如,在巖溶地質區域,應優先選用雨水滲透模式,回補地下水;在平原河網區域,最好選用綜合調蓄模式。通過有效的透水排水方案,合理控制地表的徑流以實現海綿城市綠色生態城區的合理規劃。
(3)靈活應用單項技術設施。因地制宜的采用“滲、滯、蓄、凈、用、排”六大類技術,并按主要功能可將上述技術組合為滲透、儲存、調節、轉輸、截污凈化五類海綿城市建設技術,通過對這五類技術的靈活選取、組合應用,實現對海綿城市建設中的徑流總量控制、徑流峰值控制、徑流污染控制、雨水資源化利用等單一或綜合目標[5]。
(4)在綜合判斷基礎上形成合理的規劃設計思路。在海綿城市的綠色生態城區建設規劃過程中,應通過對城市的地形地貌、流域范圍、地質條件和天然水體、濕地、植被等總體區域場地條件特征的評估,合理劃定出城區的雨水排水流域,并進一步確定出各流域可采用的、與本地條件相適應的雨水疏導基礎設施技術,制定出綠色生態城區海綿城市建設規劃的新思路[5]。
海綿城市是在環境保護內涵基礎上融合了低影響開發的思路,通過不斷推行低影響開發過程中的綠色雨水疏導基礎設備設施建設來解決城市內澇和水資源保護以及利用問題。與傳統城市規劃及建設相比,基于海綿城市的綠色生態城區建設規劃以其清晰的建設思路,將“使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建設主旨更加充分的體現在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戰略中。基于海綿城市的綠色生態城區規劃設計需要綜合考慮城市地形地貌、氣候環境、水文地質以及城市中各種功能性因素,與此同時,還必須本著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等基本原則進行總體規劃。我國相關部門已明確頒布了規劃引領、生態優先以及安全統籌等有關海綿城市規劃與建設的技術標準與指南。隨著基于海綿城市的綠色生態城區建設規劃設計思路的不斷探索與實施,將給我國城市化建設帶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