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蘇州柯利達建筑裝飾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蘇州 215000)
在對現代園林景觀進行建設的過程中,人民對于傳統的造園藝術的見解通常是不同的,其中的爭論也日益更甚,當中有的不分精華和糟粕,盲目地進行模仿或者全盤照抄,或者依然將現代化的園林景觀的設計視作保持傳統園林藝術不中斷的重點所在;有的則對其有所偏見,認為其為虛假且腐朽的園林藝術,將其造景視作一種“病態美”,同時輕率地認為在對現代化的園林景觀進行建造的過程中應當擯棄傳統的造園藝術。然而該兩種看法均太過偏執,甚至于出現兩極分化的狀況。
中國作為一個坐擁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其文化底蘊極為豐富、深厚,影響也極為深遠,傳統的園林景觀始于東方文化的沃土當中,嚴重遭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巨大影響,受到中國文學藝術、政治方面的影響相較深遠。就政治意識上而言,專門用于帝王出宮的時候所居住的皇家園林在政治方面的意識體現相對較強,這也是傳統的園林景觀的特點所在。中國的園林景觀的另外一個特點便是著重地借鑒刻石、對聯、匾額及題名等文學對于園林空間的內涵進行豐富,使傳統的園林景觀極具詩情畫意。所以一個相對傳統的園林景觀當中蘊含著國內的傳統的文化,不同時代的園林景觀所具備的特點也是不同的,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傳統的園林景觀當中表達的意境所在對于國內的歷史文化的探討極具意義。
每個區域都有其自身獨特的自然風光,怎樣把各個區域的特點所在在園林景觀的建設當中充分展現出來,對于當地區域的歷史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在特色文化的形成方面極具意義,在一個相對傳統的造園藝術當中,能夠使因地制宜的特征獲得更好的展現。在對園址進行挑選的時候,傳統的園林建造藝術通常對因地制宜有所強調,對附近的環境進行充分的考慮,其中包含附近的構造物、林木植被、地貌條件及地理位置等多種要素,把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進行更好的融合,并且按照當地人對景觀進行觀光的方式與生活習俗來對園林進行相應的設計。使園林景觀和當地區域及當地文化景觀的一致性得以較好實現。
借景作為中國傳統的造園藝術的一大辦法,一個園林的面積與空間均是有限的,而怎樣在有限的空間當中創建出更為豐富的園林景觀,使資源利用率最大化得以實現,借景這一辦法則較為適宜。借景不僅僅能夠起到增大空間的成效,同時還可以使得園林景觀的空間的聯系得到一定的強化,使得各空間之間可以形成相對統一的整體、彼此互相呼應、相互滲透,以借景的方式可以使園林和附近的環境更為巧妙的結合起來。借景一般分為應時借、俯借、仰借、互借、鄰借、遠借、近借,不同的借景方式一般所擁有的表達效果與藝術效果也有所不同。借景的主要內容包括人、天文現象、建筑、動植物、山水等。
自然美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和諧統一,園林造景當中的自然美主要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傳統的園林造景始終強調的是人運用自身的感受去發現并感受自然,同時根據自然規律來對園林進行建造,進而達到一種人和自然和諧統一的狀態。當中用以展現自然的藝術辦法主要有以下兩點:在對園林進行建造的過程當中利用自然山水、花卉等來對園林進行相應的裝飾,從而使得園林當中的自然美得以較好展現出來;或在自然山水的前提下進行園林建造。然而要想使得園林景觀的自然美得到較好地體現,真正達到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并不是一件容易達成的事,應當對場景、氣候條件的整體、協調的一致性進行嚴格的考慮,以此達到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處。
在園林景觀的處理方面,傳統的造園藝術始終強調自然的重要性,比如北方的皇家宮苑,其一般是在自然山水的基本上對其進行整理,將其改建為景觀;然而對于江南的私家園林而言,大部分利用巧植花木、疊石堆山及浚池引水等方式來體現自然,以此來豐富園林景觀。
現代化的有關園林景觀方面的設計所追尋的自然的審美情趣、和諧和傳統的園林建造藝術所追尋的目標通常是同脈相承的,特別是對傳統文化的展現和繼承。照抄國外的景觀設計、沒有地域文化、割斷文脈或者割離傳統便不能展現現代化中國的有關園林景觀方面的設計的獨特所在。然而那些由于不分南北、不辨東西所導致的園林景觀建造的前篇一律正是缺乏文化的一種體現。
對于現代化的有關園林景觀方面的設計而言,其主要強調的是對于原生態的保護、生物的多樣化以及生態性,這和傳統的園林建造藝術當中的“因地制宜”與“巧于因借”息息相通,其展現的正是哲學上所表述的“聯系的必然性”。在對現代化的園林景觀進行建設的過程中這種對于瀕危物種或者古老名木的極度保護與重視的態度更應當被倡導,其實該些被稱為“城市山林”的具備古典意味的園林的存留,為目前的城市留有了較大一大塊的生態空間(根據芬蘭赫爾辛基這一大學當中的植物系的主任Timo Koponen的初步調查,留園當中的苔蘚植物便高達20種以上),而目前向著城中移植大樹的風氣使得有關人們已將“雕棟飛楹構易,蔭槐挺玉成難”的古訓拋諸腦后。對此,有關設計人員應當牢記李漁在《閑情偶記》當中所述的“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當崇儉樸,即王公大人,亦當以此為尚”。
古人所追尋的那種“桃花源”式的生活,充分展現出了極具詩意的農耕社會當中的人和社會以及人和人之間的和諧,對于目前的新農村建造或者園林景觀建設依然具備積極的參考意義。但是在對營造或者詮釋桃花源的過程當中,有關設計人員運用現代化的生態觀念,始終強調“師法自然”這一重要原則,減少了由于照搬照抄而導致的園林景觀產生呆板僵化的“洋垃圾”或者“法古人”之作。
傳統的園林建造當中的造園藝術,比如對于現代化的園林景觀的建造而言,對于鄉土植物的選擇、水岸的處理及詩情畫意的組景辦法等仍然具備積極的參考意義。縱觀目前的園林景觀建造,師法古典的園林建造藝術并不是導致園林景觀產生呆板僵化的原由所在,而是由于在對傳統造園藝術與理論進行傳承的過程中不會進行融會貫通,僅僅只是一味的生搬硬套。比如傳統的園林建造理念強調的“卜筑貴從水面,立基先究源頭,疏源之去由,察水之來歷”,然而因為目前的園林景觀的建造的機械化程度非常高,挖土建湖對于施工人員亦是輕而易舉。比如在對蘇州的尹山湖進行再造的工程項目在有關農田當中所取出土壤260萬m3左右,其水面的面積為2.13km2左右。然而某些小型的湖泊卻查不到源頭的所在,通常是一潭死水,水質產生變質、發黃,成為了蚊蟲的繁殖地。除此之外,參加現代的園林景觀設計的人員的水平良莠不齊,進而導致可以傳承于世的佳作過少。
綜上所述,傳統造園藝術歷經數千年的發展,見證了國內有關歷史文化方面的發展,展現了不同期間的地域與文化差異。盡管和現代的園林景觀建造仍然存在著極大的差異,然而無論是哪一項創造成果的產生均不屬巧合現象,一項較為成功的現代化的園林景觀的建設的形成不僅需要相關設計人員具備創新、與時俱進的意識,同時還需要對傳統的造園藝術的精華精神進行較好的學習。有關園林景觀方面的設計人員僅有對中國傳統的造園藝術的學習始終保持認真的態度,在現代的園林景觀的建設當中不斷地發現并運用傳統的造園藝術當中的重要價值,同時順應時代的發展允以改進。如此方可在園林景觀的建設當中有所進步,建造出完美卻又不失其自身特色的現代化的園林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