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卓豪 魯 巍
(中南建筑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武漢 430071)
安順西站位于貴州省安順市大屯村,距離既有安順站約8km,交通方便。安順西站為線側平式站房,車場設計規模為6站臺面8線,上進下出的進出站流線,設置12m寬天橋一座,8m寬地下通道一座。車站建筑總面積:37667m2,其中客運用房建筑面積:9992m2;旅客最高聚集人數為2000人。
安順西站地上兩層,地下局部一層,建筑總高度18.7m。地下設有與城市廣場連通的出站通道、出站廳和設備用房。地上設兩層候車廳,一層候車廳層高9m,凈高6.3m;二層鋼網架結構的候車廳層高10m,凈高6.0m;兩層候車面積達到站房總面積的41%。在二層候車廳的兩側,又分別設置了300~400m2的旅客服務空間,為將來的商業開發預留出足夠的空間。安順西站在5.0m標高設置了夾層,左側為四電用房,右側為辦公區,利用2個內置天井優化了室內采光和通風環境。安順西站進建筑體型舒展,各種功能布局合理,方便使用。
如何讓人看到安順西站就能聯想到黃果樹瀑布?如何表現黃果樹瀑布的雄壯感和宏大感?如何表現黃果樹瀑布的流動感和層次感?建筑師需要用建筑語言講述一個人人都能看懂的故事。
安順西站設計從黃果樹瀑布中提取特色元素進行現代演繹,正立面曲線鋁板和玻璃幕墻的組合是整個立面設計的重點和亮點。大氣整體的豎向構件體現出了黃果樹瀑布雄壯的氣勢,又兼具現代工業化特征。在細節設計上,通過300mm寬和1300mm寬兩種尺度的豎向線條的疏密變化形成韻律感。設計將1300mm寬鋁板折疊出5個前后進退的關系體現出流水的層次感,并將豎向線條通過圓弧轉折,柔滑的過渡到水平面,與5.4m大尺寸懸挑的主入口雨棚形成一體,模擬出瀑布的流動感。立面色彩上通過深灰色的鋁板和深色玻璃幕墻映襯出米白色的豎向線條,流水的感覺更加明顯。安順西站建筑即具有西南建筑的秀美,又不失現代交通建筑整體大氣的特質。
我院在設計站房的同時還承接了安順站站前廣場片區的城市規劃,站前廣場、安順西長途客運樞紐以及站前市政道路的施工圖設計工作,從設計源頭上保證了站房與城市配套設施的一體化設計。根據現場原始地形較低的特點,設計將站前廣場屋頂面做成兩個標高的人行廣場,自然地銜接站前平臺和黃果樹大街。所有換乘交通和商業功能都放在廣場的下方,即保證了廣場面的大氣開闊,也更好的突出了站房的形象。沿著開一號路南側,分別設置了上下站前旅客平臺的兩個汽車匝道,方便旅客進站。匝道邊緣與站房間留出大于44m寬的旅客疏散廣場,這里以硬質鋪裝為,主視線開闊,很好的滿足了車站的集散功能。廣場下方靠近出站口依次布置公交車、出租車的停車場和換乘點、商業空間、社會車停車場等功能,并在廣場兩側設置十個大尺度的開敞式下沉庭院,使得廣場下方各功能區擁有通透明亮的室外環境,同時也節約了造價。站前的城市道路——開一號路設計成站區專用單向通行的雙車道下穿道路,各種類型交通流線組織順暢且無交叉干擾。道路上空設置兩座鋼結構人行天橋,方便換乘旅客使用,做到了人車分流。我院設計團隊梳理了站前廣場片區整個城市配套與站房交接處的所有專業接口,保證了整個片區各項目的順利銜接。
安順西站的設計經過多輪次的調整對比,過程頗為曲折。2013年11月,我院完成了安順西站的初步設計工作,當時的設計任務是站房控制在6000m2。設計按雙地道,單層候車考慮,建筑尺度控制在108m×36m。2014年5月,根據貴州省鐵路建設辦公室和安順市人民政府的請求,經鐵路總公司批準,將安順西站站房規模增加為10000m2。我院完成了新版初步設計,站房改為雙層候車,增加了進站天橋,建筑尺度也調整為133.6m×36m。隨后又完成了安六線引入安順西站的Ⅰ類變更設計,將安順西站站場規模由原5站臺面7線變更為6站臺面8線。
多輪次多尺度的方案調整,特別是對立面高寬比等細節的反復推敲和比較,使得站房設計工作更加的仔細而且深入。以正立面流水線條設計為例。豎向線條的尺度做過1.2m,1.3m和1.8m多個版本的比較,線條的長度從9.2m拉長至12.1m,這些細節都通過建模做了反復的推敲。施工階段將白色鋁單板豎向構件的尺寸調整為3.0m一塊,減少橫向分隔來保證流水線條更加的完整。
2016年進入施工階段后,根據鐵路總公司修建精品站房的要求,滬昆貴州公司安排我院對包括安順西站在內的全線各站內外裝修做了重大調整變更。安順西站外立面增加局部鋁單板代替原來的真石漆墻面,材質的統一使得建筑更加整體且經久耐用。候車廳等公共空間內墻面從1.0m墻裙加白色真實漆墻面改為石材墻面到頂。設計重新整體考慮石材對縫等細節設計,也導致了各墻面門窗洞口的對應調整。裝修標準提高帶來的是站房品質的全面提升。
在安順西站設計和施工過程中,參建各方一起努力,對照細部設計的標準追求細節致勝,同時不斷創新創優,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站臺雨棚:安順西站站臺設計的是常規標準的混凝土有柱雨棚。12m寬的站臺設置雙柱,柱間距6m×10.5m。在常規的設計標準下,我院在綜合橋架設計和雨棚色彩上做了一定的創新。按照工管中心的要求,在施工期間重新調整設計,站臺雨棚考慮將照明系統和信息客服系統的橋架合并成綜合橋架,統一設計統一施工。12m寬站臺設計三道,9m寬站臺布置兩道綜合橋架。在結構梁中預留兩個并列的φ100mm的圓洞,每道橋架外形尺寸290×120mm,內部分隔成強電和弱電兩個獨立空間,間距70mm避免電磁干擾,同時受力的吊桿隱蔽在橋架上方,使得下端的看面干凈整潔。雨棚顏色以白色為主,板底大膽跳色——采用鴨蛋青色與梁柱結構形成對比,凸顯出結構邏輯;柱腳也增加150mm高的青色帶,做出基礎的感覺。安順西站站臺雨棚清爽而明快,整潔而有序,在簡單中做出了精致感。
(2)主入口雨棚:站房主入口的玻璃雨棚雖然被鋁板造型構件分隔成了11個板塊,但我們也做了有組織排水設計。將雨水導向造型的根部并設置250mm×350mm的雨水溝,通過φ75mm的雨水管將雨水收集后順柱引入地下管網。要注意做好雨水管線的隱蔽設計。
(3)地道燈帶:在施工過程中,根據使用單位意見,我把將地下通道內的照明由原熒光燈管改為連續的LED燈帶。為了彌補地道頂板混凝土面凹凸不平的缺點,將燈帶向上向頂板照射的部分取消,只保留墻面反射光,同時增加筒燈補充地道照明的亮度,現場效果較理想。
(4)進站天橋:安順西站的進站天橋采用鋼框架結構,正線上方27.5m的大跨采用了斜向桁架形成整體結構。天橋立面采用三段式設計,布置在結構內側,中段的玻璃幕墻分隔與外側的結構構件對縫處理,輕盈美觀。天橋增設吊頂后,空間更簡潔明快,建成效果較好。
(5)內裝修細節:由于是在施工過程中變更,很多門窗洞口已經成型,立面的石材分縫就要以現場尺寸為主,常規要求的地面、墻面和天花對縫在這里就變得困難了。經過反復比對,我院最終選擇了先確定墻面分縫,吊頂分隔對墻縫調整,地面分縫采用獨立的系統。在墻角設置150mm高內凹的深黑色石材踢腳過渡,解決墻縫和地縫無法對位的問題。另外也學習其他建成的站房,在室內整體石材墻面上增加兩道0.8mm厚的寬縫,緩解大面積單一色彩石材導致的呆板和無趣。
從方案設計到建成通車,安順西站經歷了4年多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總結起來有以下的設計遺憾:
(1)對候車廳尺寸的把握:作為1萬m2的中型站房,安順西站雙層候車的候車廳進深尺寸是軸線36m,其中廣廳15.5m,二層候車廳20.5m。實施后發現廣廳的尺寸偏小,特別是布置了安檢設備后,入口處顯得較為擁擠。
(2)根據新規范要求,地下的行包坡道部分需要增加消火栓保護。這部分通道僅設計了3.5m寬,墻面沒有石材裝飾。新增加的消火栓及其管線只能露明安裝,現場實施后效果不好。
(3)安順西站在基本站臺增設了一組樓扶梯,便于運營單位靈活調配候車旅客,充分發揮一層候車面積的能力。這組樓扶梯的斜屋面與站房背立面凹凸造型產生了一定的沖突。我們設計將兩者脫開0.9m,但這個空間的雨水問題成為后期一直很難處理的頑癥。
(4)安順西站候車廳內在上二層的扶梯外側增加的1.7m高的不銹鋼防護欄桿,欄桿由扶梯廠家設計并同步安裝。這個本來起到安全防護作用的設計在實際使用中存在鉤掛旅客行包等問題,在今后的站房設計中不建議再設計。
(5)2014新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執行對安順西站影響很大。咨詢要求候車廳按新規范--單多層建筑的每個防火分區面積不超過5000平方米從嚴設計。這與原設計執行《鐵路工程設計防火規范》2012版中候車廳防火分區可以擴大至1萬m2的要求差距很大。安順西站的候車廳最終分成2個防火分區,在首層候車和廣廳直接順柱網增設特級防火卷簾,兩個分區分別對外單向疏散。裝修設計中要著重考慮對卷簾的隱蔽。
滬昆鐵路貴州段一共設站9座,我們中南建筑設計院完成了其中6座站房和西段5個站前廣場的設計。不論是東段的凱里南站、銅仁站,還是西段的盤州站、普安縣站、關嶺站和安順西站,我們的設計團隊不斷的學習新的設計方法,總結既有的經驗教訓,以科學的設計和優質的服務為打造精品站房而努力。在滬昆貴州公司的高效組織下,我們與參建各方共同協作,將一個個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的站房呈現在市民面前,得到了一致好評。今后我們將繼續努力,將設計精品站房作為一致的目標,為高鐵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