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海 賴典典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九一六大隊 贛北地質工程勘察院)
針對我國土地資源利用情況進行全國性的調查,掌握全國范圍內土地資源的實際利用情況及變化情況,包括地塊面積、種類等各項內容,以便于改進土地資源管理相關工作,調整土地資源的利用結構,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土地調查工作是一項十分龐雜的工作,所涉及的項目數據眾多,計算分析與管理的難度較大,因此,有必要對土地調查數據庫加強建設工作。社會科技技術及信息技術的進步給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在開展土地調查工作的過程中,合理的應用新技術、新方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輕調查工作的任務量,提高數據調查的準確性、有效性以及完整性。本文以九江縣為例,對土地調查工作中,數據庫的建設及相關技術的應用進行深入分析。
在結合九江縣土地利用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土地調查數據庫的建庫流程進行科學的、合理的設計,確定九江縣土地調查數據庫的主要建設內容為:農田分布信息、土地資源權屬信息、基礎地理信息、土地利用現狀等。對各項土地信息進行集中管理,包括土地利用屬性、圖形、影像等數據資料及圖文資料,通過建設土地調查數據庫實現土地利用信息共享。
九江縣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主要分四個階段:
九江縣第一階段為建庫準備:主要包括建庫方案制定、管理機構的設立、技術隊伍確定、數據源準備、建庫軟件準備、管理制度建立等[2];
第二階段為數據采集與處理:主要包括基礎地理、土地利用資料、土地權屬資料、最新基本農田資料、柵格數據等的采集、編輯、處理和檢查;
第三階段為數據庫建庫:主要包括土地調查各種矢量數據、柵格數據、屬性數據的檢查和入庫,以及各種土地調查元數據的構建;
第四階段為成果匯交:匯總和提交土地調查數據成果、文字成果、圖件成果和土地調查統計報表等各種資料[3]。
九江縣土地利用調查數據庫建庫采用武漢中地數碼有限公司研發的MapGIS土地調查數據庫建庫系統[4]。
(1)影像格式轉換。將JPG、JEPG等各種不同格式的影響數據轉換為能夠被MapGIS土地調查數據庫所準確識別的影像格式文件,以確保土地調查數據庫能夠對各類影像文件進行儲存管理[5]。
(2)新建影像庫。在土地調查數據庫建庫系統中,導入轉換成功的各種影像格式文件,并新建影像數據庫,對影像數據資料進行統一管理,以便于數據資料的查找與使用。
(1)矢量數據采集。在采集九江縣數字正射影像數據資料的時候,需嚴格按照相關流程規定,將不同要素的矢量化數據采取分層編碼,標一不同的顏色、或者編制不同的代碼進行嚴格區分,同時,要確保與研究區影像資料的充分吻合[6]。針對紙質調查底圖上標記的同名地物,作出一定的位移調整,并采用明顯的邊界線進行劃分,確保位移范圍控制大于或者小于圖上位置0.2mm;土地數據資料包括地物的種類、圖斑、土地權屬界線等必須與實際調查工作取得的底圖資料與外業調查結果相符合。
(2)新建工程及導入數據。
由于土地調查所涉及的項目數據十分龐大,因此,在MapGIS土地調查建庫軟件中,必須利用軟件自帶的各種工具建立起一體化的數據管理平臺,并通過數據庫軟件的功能模塊,將處理完畢的各項數據進行導入。
對入庫的九江縣所有土地影像資料以及矢量數據進行檢查,確保土地調查數據庫的建設質量,實現土地調查數據庫上下級之間的銜接,對建成的土地調查數據庫進行調試運行,確保各項測試全部達標,之后再投入使用。
根據土地管理部門的規定要求,九江縣采用1980年西安坐標系開展土地利用調查數據庫的二次建設工作。在最大限度的利用各部門現有資料的基礎上,減輕外業調查人員的工作量,對于土地調查中,原有的農、林、牧、漁、交通、水利等數據資料加以充分的利用,對來源不一、坐標系統不相同的數據采取坐標轉換的方式進行處理,確保現有資料的應用價值。為進一步實現與國有土地系統資料的準確銜接,本次研究對不同坐標系統的轉換一律采用平面四參數轉換模型。
在土地數據庫建設當中,要依據實際情況及MapGIS土地調查數據庫建庫系統的研發特點,對來源與各部門的不同類型、數據格式的信息進行轉換,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結合采集到的新的數據資料,建立完整的數據信息系統,并將各項資料按照系統要求轉換為統一的數據格式,確保數據信息的一致性。MapGIS土地調查數據庫自帶的轉換工具能夠將SHP此類比較常用的格式數據自動轉換為系統所需的MapGIS數據,而對于不屬于GIS數據格式的其他數據,則還需借助其他專業數據轉換軟件及工具對各項地理信息進行轉換,從而才能被系統所準確識別與保存。對于轉換失敗的數據,系統會將其作為某個對象,通過專業建庫軟件進行再次矯正與矢量化處理。
(1)圖斑空間數據更新。
土地調查數據庫的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工作,所耗費的調查時間較長,任務量較大,在數據庫項目建設驗收前,當地的地理信息可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包括圖斑地塊的空間位置、大小等,基于此,工作人員必須采用合理的補測方法對各項地理信息進行實時檢測,確保數據庫內相關土地數據的時效性。目前。比較常用的補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簡易直接補測法:該種方法主要適用于變化較細的區域,通過利用測距儀等基礎測量工具,便能實現對變更地物信息的準確補測,之后在調查影像底圖上進行矯正。
①儀器補測法:該種方法主要適用于大型建筑項目的施工區域,包括房屋建筑物、公路、工礦企業及其他新增地物等,在對此類項目涉及的土地變更數據進行補測的時候,需采用專業的GPS儀器設備,對施工現場的實際土地利用情況進行檢測,以確定土地開發項目數據信息的修補范圍[7]。
②簡易間接補測法:對于其他不能通過基本測量工具及GPS儀器設備進行補測的重大基礎建設項目,調查人員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了解項目工程的大致施工情況,并與政府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協作,通過政府部門提供的項目登記信息,對大型變更地物的土地利用信息包括項目設計圖、竣工圖等進行采集分析,并利用土地調查數據庫系統轉換軟件將采集到的各類圖文資料進行格式及坐標轉換,上傳至數據庫當中,與土地影像圖進行疊加比對,而后有外業實施核查[8]。
(2)圖斑屬性數據更新。圖斑的地塊屬性會隨著圖斑空間屬性的變化而產生相應的轉變,包括地物名稱的變化以及地塊利用屬性、類型的變化等,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人員必須及時做好信息變更、核實、登記工作,確保建成的數據庫能夠及時、準確、有效的反映圖斑屬性變化的各項數據信息。
本文以九江縣為例,將該縣二次土地調查及數據庫建設工作作為論文研究對象,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及土地管理部門制定的土地調查工作流程,通過實踐,建立起了一個完善的土地利用調查數據庫,且該數據庫能夠真實、完整、準確的反應九江縣的實時土地利用信息。在后續即將開展的三次土地利用調查工作中,將合理的沿用本次土地調查所采用的相關技術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應用更加先進的信息采集設備與數據處理軟件,進一步規范工作流程,確保三次土地利用調查工作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