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紹蘭,鄭全雙
(云南省紅河州開遠市小龍潭鎮政府,開遠 661601)
農牧結合生態循環系統是通過養殖業與種植業相結合,形成一種大農業生態循環的系統模式。養殖業中的飼料主要來源于種植業,而養殖業的糞便污水經過合理處理后由可以作為有機化肥反哺給種植業,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循環,更加環保安全,實現養殖業糞便零排放的目標。
田園-養殖場循環系統在農村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對養殖業-沼氣-種植業生態型的環保型養殖模式進行合理的推廣,使養殖業和種植業同步按比例發展,在現代農業園、林果基地、大棚蔬菜基地等按照土地對養殖場糞污的消納能力配套設置家庭農場式養殖場,在田間地頭直接養殖,養殖場生產的糞便通過生物發酵可以直接用于農田中,降低運輸費用的同時,也保障遠離居民區。在農牧結合的生態循環系統中,生物發酵是必不可缺的一環,促進了養殖業在不影響環境的前提條件下協調發展,達到養殖業零排放的目的。發展養殖業-沼氣-種植業的生態型養殖模式,對促進養殖業對環境保護和諧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同時,還可以發展沼氣生產,利用糞便、沼渣、沼液養蛆、養魚,形成畜禽-沼-魚生態循環圈,建成良性生態農業。
農牧結合的生態循環系統的養殖模式,主要應用在種植業發達的地區。農牧結合的生態循環系統的養殖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將養殖場原有的污染源進行有效利用,達到零排放的目標。養殖場內的糞便通過干清糞的方式進行收集,將固液分離后,將糞便固體通過生物發酵的方式,制作成適合種植業使用的有機肥,用作于農田的追肥和基肥。而污水將在沼氣池內進行厭氧發酵,通過厭氧發酵生產出沼氣和沼液。沼氣屬于新型能源,可以替代部分電力,或者直接用于養殖場內部的加熱,極大的節約了能源,而沼液可以直接用于農田中,作為追肥和基肥使用。農牧結合的生態循環系統的養殖模式有效的利用了養殖場內的糞便和污水,將養殖污染變廢為寶,不僅僅可以用作于農田作為有機肥,也生產出的沼氣,當作新型能源使用,不僅對養殖污染進行了有效的處理,也降低了養殖所需的生產成本,提高了養殖戶的收益。對周邊有充足養殖業的養殖場,這種農牧結合的生態循環系統的養殖模式,充分的利用了資源優勢,所以相關單位更加提倡養殖業走進山區,毗鄰種植區域。大力推廣“養殖業—沼氣—種植業”的農牧結合的生態循環系統,建立以沼氣為紐帶,養殖業和種植業相結合,共同發展壯大的生產模式,有效處理養殖場的糞便和污水,將養殖污染變廢為寶,有效的利用資源,降低養殖污染的同時,提高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2]。
新型養殖模式,將養殖場的糞便與污水通過生物發酵與厭氧發酵,生產出有機肥料與沼氣。有機肥料可以用于種植業作為追肥和基肥使用,而沼氣屬于新型能源,可以替代部分電力。降低了養殖業污染,不會造成對環境和水源的污染,也提高了生態效益。農牧結合的生態循環系統的養殖模式主要是將種養結合,保證養殖場內排放的養殖污染可以有效的利用于種植業生產,根據種植業的規模與消化能力,養殖業的規模不應過大,適用下年有欄5000頭以下的中,小型養豬場。
養殖場內的糞便,應做到當日清理,并保證沖水量適當。貯糞池的大小根據養殖業的養殖品種、數量與貯存時間等因素決定,各養殖場應當根據各自的需求與實際情況進行建造符合條件的貯糞池。貯糞池在建造過程中需要進行分間的設計,以防不同時間段的糞便混淆。貯糞池應該建造頂棚和屋頂,并且池底也要做到防水處理,以防雨水與地下水流入貯糞池。貯糞池建立需要在適合范圍內,避免影響周圍生產,也要做到防止貯糞池內糞便泄漏。貯糞池內的糞便與沼渣通過生物發酵,制成適合種植業生產的有機肥,并將生產出的有機肥料運到水稻、蔬菜、果林(草、茶)園作為追肥和基肥使用。
將養殖場生產出的糞便進行固體分離后,液體導入沼氣池,將固體導入儲糞池。沼氣池的規模應該根據養殖的品種與數量所決定,主要通過養殖場單日的糞便產生數量決定。沼氣池的大小以立方米為單位,所以在用地使用緊張的條件下,可以在合理范圍內適當深挖達到合理的沼氣池體積。一般生豬養殖存欄數3~6頭建1 m3沼氣池即可,但存欄數越多,所建沼氣池的比值越低[2]。
貯液池規模根據養殖場的實際條件決定,養殖品種的差異、養殖數量的不同以及周邊種植業生產品種有直接相關性。貯液池的規模通常計算方式以種植業生產用肥的最大時間間隔為準,其間養殖場內排放的沼液的總量,可以在貯液池進行貯存即可。
豬場要在田間、蔬菜、果林(草、茶)園等鋪設管網灌溉系統,可以直接將貯液池內的液肥輸送至田間、果林園地等,用于農作物的澆灌[3]。
養殖場周邊的種植業應該具有一定規模性,確保養殖場的糞便與污水,經過處理后生產出的有機肥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通過養殖場的規模、養殖品種與當地種植業的實際情況,結合其他部分客觀影響,確定種養平衡所需的配套種植業規模。
農牧結合的養殖模式的前提是資源節約,基礎是保障農牧業產品數量安全,關鍵是提高農牧產品質量,最終達到提高生產效益,改善環境的目的。農業和牧業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并且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農業和牧業的平衡發展有助于生態的穩定,農業生產能夠提供給畜牧業大量的飼草資源或飼料原料,畜牧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糞便能夠作為有機肥供農業使用,在減少化肥使用量的同時保證了農作物的生長速度以及質量,所以農牧結合的新型養殖模式能夠使資源得到高效的利用,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新趨勢。農牧結合的新型養殖模式的優勢不僅體現在資源互補方面呢,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是其發展的重點,通過沼氣、糞便還田等方式處理畜禽糞便能夠解決養殖污染的問題,同時沼氣的應用還能夠給養殖戶帶來更多的可利用能源。簡而言之,生態環境的穩定需要種植和養殖兩方面的作為必要條件和基礎,因此,采取農牧結合的新型養殖模式是一條促進農業發展的可持續化道路,長期有效的發展新型養殖模式才能夠達到改善氣候、水源、土壤、空氣等的目的,進而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已經從傳統的飼養模式逐漸轉變為了現代化畜牧產業,目前新型養殖模式正在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
[1] 劉國平.現代化畜禽生態養殖生產模式研究[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6,37(4):104-105.
[2] 祝新榮,寧素軍.以沼氣為紐帶的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系統能值分析[J].吉林農業,2017(2):70.
[3] 朱昌友,李必圣,朱爽爽,等.實行種養結合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的探索與思考[J].湖北畜牧獸醫,2016,37(9):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