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鳳,蘇紹培,蔣靜
(四川科技職業學院,四川眉山620000)
市場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參與,在國內UI界面設計目前屬于靠前沿的專業,市場對UI界面設計師的需求量也比較大,因此有其他設計專業的設計師們因勢轉行而來,也有非藝術專業人才通過社會上的培訓機構培訓后進入這個行業。就高校而言,目前也意識到了行業人才的緊缺,陸續開設了相關課程。我校互聯網+學院緊跟時代的步伐,以計算機專業基礎為優勢,開設了UI界面設計方向相關課程,培養社會所需的UI界面設計復合型人才。高職院校以教學型的方式向社會培養專門技能人才,對于計算機專業方向的學生而言,不具備藝術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探討制定符合行業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增設藝術理論與設計相關課程,優化教學大綱顯得十分必要。
電子產品的飛速發展使得UI界面設計得到了更多的重視,這是一個藝術領域與工科領域相結合的專業方向,藝術類高校將UI界面設計逐步被納入到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方向,研究藝術設計與工程之間的聯系,培養視覺設計、網頁設計、移動端界面設計方向的人才。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通過銜接前端的方式,培養復合型人才而開設了UI界面設計的相關課程。我校互聯網+學院緊跟時代需求,開設了UI界面設計專業,課程設置經過優化后,在學習內容與設計案例實踐的制定方面盡量符合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但在課程設置的具體內容、課時總量、教學手段方面仍然需要進一步優化。
首先,課程內容設置方面。計算機專業學生有著計算機相關知識的基礎,這相對藝術設計而言有著一定的優勢,但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相對薄弱,高職UI界面設計知識結構沒有完全形成網狀,而發散。計算機專業學生不具備美術理論與設計實踐基礎,高職院校開設的了與之相關的課程。理論基礎課程包括實用美術理論,軟件UI設計流程等;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包括PH OTOSH OP,ILLUSTRATOR,設計實踐課程包括網頁界面設計與手機移動端界面設計。通過這三個方面的課程設置,形成UI界面設計知識結構體系,基礎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知識隨之裹挾其中,未能單獨開課,使得學生設計能力欠缺,無法與藝術專業學生形成競爭優勢。
其次,總學時量。高職非藝術專業開設的UI界面設計課程課時總量相對較少,大部分課時分布在設計軟件與綜合實踐項目兩類課程中,美術理論課時分布較少,平面設計相關課程也融合在其他課程中,并未單獨開課,形成學時。
最后,教學手段方面。高職在UI界面設計課程教學手段主要采用了理論與實操的授課方式。實操課上,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但在理論課上,積極性相對較低,學生沒有意識到美術理論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因此還需要教師配合適當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此的認識。
高職UI界面設計課程大綱優化應該從教學目標、課時安排、教學原則三個方面著手。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確立課程教學目標,并嚴格按照教學目標上課,確保教學質量。學生需要掌握美術理論基礎知識,平面設計理論基礎知識,掌握各種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掌握媒介終端設計規范,并利用設計軟件進行設計實踐,把握設計流程,再此過程中讓學生領悟設計理念,把握客戶需求。高職UI界面設計課程大綱優化的課時安排指代的是課程的網狀結構安排。我校互聯網+學院學生入學第一學年課程為均為計算機基礎課程,大二選擇專業方向,大三到企業實習,因此大二開設的UI界面設計課程以網狀的形式安排,以UI界面設計課程為主,計算機課程為輔的形式展開。教學原則方面,“高校UI界面設計課程大綱教學原則應該遵循靈活、安全、人性、易用、反饋這五大原則”[1]。
計算機專業UI界面設計方向的學生,雖然有著計算機基礎這樣一個優勢,但與藝術類專業相比較,不具備美術與設計基礎。我校互聯網+學院在課程設置上雖然開設了實用美術理論,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課程,綜合項目實踐,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尤其在有著多年企業經驗的教師團隊的帶領下開展的綜合項目實踐課程,讓學生所學與企業接軌。顯而易見,平面設計相關課程并沒有單獨開設,一個學年的課時總量明顯不夠,并且在跨界設計的時代語境下,課程設置并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優勢,因此本人由此提出以下優化建議:
首先,優化課程大綱之教學目標。UI界面設計的前置課程中,一方面美術理論基礎除了素描、平面構成、色彩構成,應通過增加立體構成加強學生對于空間的理解,通過增加一些課時的手繪課程增強學生手繪表達能力,在移動端主題設計,圖標設計的過程中,手繪表達能力是表達設計構想最基礎一步。另一方面,還應增加平面設計理論與實踐基礎課,如圖平面設計風格、版式設計,配色設計、圖案設計、VI設計,提高學生藝術設計文化知識底蘊和設計實踐能力,為后置的綜合項目設計實踐課程打下一定的基礎。另外,除了Phot oshop,Il l ust rat or這兩種常用軟件,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還可以適當增加動效制作軟件。就未來設計趨勢而言,平面與空間結合,跨界設計早已初見端倪,界面效果已經不是單純的二維靜態平面,三維動效與視頻才是吸引消費者的主流,有必要嘗試開設C4D這類三維動效軟件學習的課程,同時配合PR視頻剪輯軟件的學習,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就業競爭力。
其次,優化課程教學大綱之課時安排。我校互聯網+學院UI界面設計課程設置本著增強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開設的相關設計軟件課程,以“帶著設計學軟件”的理念教學。但從課時總量來把軟件課程與設計課程融合在一起,顯然課時總量明顯不夠,帶著設計學軟件,在有限的課時范圍內并不能展開學習平面設計基礎的相關內容。就總體安排來看,一個學年的課時總量并不能把設計基礎與藝術理論知識課程展開授課,三維動效的課程也沒有足夠的學時進行授課。因此建議可以把UI界面設計課程一個學年的課時總量延長至一點五到兩個學年,充分保證教學課時,保證計算機專業學生盡可能的多學習一些設計與實踐相關知識。
最后,就教學原則來說,需要靈活采用其他教學手段,如引入不同形式的設計競賽,開闊學生在設計領域的眼界,提升學生創意設計能力。競賽是學生獲得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豐富教學手段的方法之一。還可以采用工作室制的師傅帶徒弟的手法,通過工作室引入實際項目帶領學生參與其中,既增強學生參與實踐的能力也豐富了教學手段。最后把學生在此過程中參與的成套設計項目通過展覽的形式,展示設計細節,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擴大UI界面設計在計算機專業內的影響力。
“互聯網+”大時代推動下形成的UI界面設計新趨勢,為藝術與非藝術專業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高校應該以寬視野、多渠道的了解行業發展與企業需求,教師應時刻關注行業前沿資訊,共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合理設置UI界面設計相關課程,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復合型專門技能人才。相信未來高校UI界面設計課程教育能夠更好地發展,能夠更適合企業與社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