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味霖
(北京服裝學院,北京100029)
象牙雕刻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精粹,歷史悠久、技藝精湛,象牙雕刻指使用象牙材料制成的雕刻工藝或者象牙制品,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技藝,主要分為實用器具、首飾、裝飾擺件等。象牙材質溫潤潔白,適合作為雕刻材料,在經過不同時期的手藝人的雕刻成就了一件件別具特色的牙雕作品,富有時代性與地域特色。
元代以前,由于受到材料與工藝的限制,象牙制品較少且多為實用器具與首飾,例如漢代的象牙杯、項圈等;至隋唐時期,象牙器的表現形式進一步發展到梳子、簪子等器具上;到了明代,這門起源淵遠的技藝才開始真正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一方面由于明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文人、士大夫審美情趣的提升促使了竹、木、牙、角等文玩的發展,另一方面明中期以后隆慶開關,海禁解除,海上貿易日漸繁榮“鄭和下西洋”進口了大量象牙,牙雕材料稀缺的問題得以解決,為明代手工藝的發展提供了材料支持,因此明代象牙雕刻得到了質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明代獨特的藝術風格。明朝牙雕作品多以陳設裝飾品為主;[1]清代以北京、廣州、蘇州為代表,象牙制品各具特色,是象牙雕刻最為繁榮的時代。北京牙雕受宮廷藝術的影響,追求富麗堂皇的效果、做工精細,以人物雕刻出名,鴉片戰爭以后,清王朝國立衰微,宮廷牙雕發展逐漸衰敗,至此,象牙雕刻工藝由宮廷流入民間。廣州牙雕中最著名的就是象牙球,以制作精細、玲瓏剔透而聞名。廣州作為長期的商口岸,地處沿海極易吸收外來文化,因此牙雕裝飾風格趨于寫實,以裝飾品為主,多為首飾盒、鐲子等小物件;相比之下,蘇州牙雕受竹雕與繪畫白描的影響,有較高的審美格調,牙雕制品風格清麗、注重留白與營造氛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與“祥”字諧音,象牙更是被賦予了吉祥辟邪、安神鎮宅的含義,例如:“太平有象”意味著天下太平,五谷豐登,大象馱如意意味“吉祥(象)如意”,這些帶有吉祥寓意且做工精湛的牙雕作品深受國人的喜愛。
歷史的腳步不斷前進,象牙雕刻隨著歷史的腳步進行著興衰起伏。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象牙雕刻行業迎來了全面復蘇時期,中間過程隨有波動但憑借牙雕人的不懈努力堅持至今?,F如今受國內外大環境和政策影響牙雕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寒冬。國務院《通知》提出要積極引導象牙雕刻技師轉型,對關鍵技術進行編著為其留下完整的制作流程資料。同時尋找替代材料傳承象牙雕刻技術。目前象牙雕刻的理論研究方面已有相應的研究成果能夠從多方面介紹象牙雕刻。例如:張加勉[2]撰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象牙雕刻》中較為詳細的闡述了自新石器時代至今的象牙雕刻工藝史與牙雕的興衰起伏。胡建民[3]編著的《牙雕技藝的歷史、現狀與傳承》一書從中國牙雕的歷史、牙雕工藝現狀和對牙雕技藝傳承三個方面敘述了牙雕技藝的傳承面臨的材料問題、工藝問題。筆者通過閱讀文章得知,象牙雕刻的傳承需要正確認識野生動物資源與非遺技能保護的矛盾,處理好責任與利益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使牙雕技藝得以在目前復雜的環境中發展和延續。吳南、唐克美[4]撰寫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楊士惠象牙雕刻》一書中通過對楊士惠大師本人、親人、徒弟、友人的采訪,使筆者對大師的設計理念、傳統牙雕技藝和技法有了詳盡的了解和更深層次的感悟。就牙雕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雖然有大量的受眾人群但牙雕技師的從業者卻在逐年減少,行業內的大師普遍年級偏大而新晉的技師卻有些難以為繼,這使得本身就處境困苦的牙雕行業更加的舉步維艱空有一身精湛技術無法傳承著實讓人嘆息。
象牙雕刻是一種古老的工藝,自新石器時期出現以來便根植于中華大地,經歷上千年的起伏傳承,形成不同于其它工藝品,獨樹一幟的民族風格。作者張家泉[5]所編寫的《中國象牙雕刻工藝的歷程及發展研究》一文闡述了牙雕作為一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正意義。通過藝術家之手使傳統的雕刻技藝在其它材料上新生這一觀點與筆者的觀點相同。
象牙雕刻工藝類型豐富多樣,常見的有圓雕、淺浮雕、高浮雕、鏤雕等手法,其中鏤雕能較好的體現作品的立體空間層次。象牙雕刻技法與玉雕、木雕、竹雕、角雕等不可分割,技法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發展。牙雕工藝多受玉雕、竹雕等特點影響,憑借其獨特的材質韌性特點,將鏤雕技法發揮的淋漓盡致,成為象牙雕刻中最具特點的雕刻手法。1915年在“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上,中國的一件二十三層鏤空雕象牙鬼工球驚艷世界。但今天,由于材料和政策等原因,尋找象牙替代材料,傳承象牙雕刻藝術以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