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 丹
(重慶市萬州糧油質量監督檢驗站,重慶 404100)
進入新時代,國內經濟步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滯后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了破解新時代發展與需要之間的矛盾,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五大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因此,五大新理念必將指引糧食產業經濟的發展。
回望歷史,創新一直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環顧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理論、制度、科技等領域的創新。“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特征之一就是進入新常態,而創新發展將成為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的關鍵驅動因素。可以說,抓創新就是抓糧食產業經濟的發展,謀創新就是謀糧食產業經濟的未來。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多元化、高端化、功能化、品牌化,國內的一些糧油產品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急需開發精深加工的糧食新產品。以糧食精深加工為目標,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實現糧食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提質增效。①促進新技術在糧食的種植、收獲、儲存、加工、流通、銷售環節中的應用,實現糧食產業鏈科技化、現代化。②加強企業的自主創新,建立產品研發中心,生產出滿足消費者日益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的糧食產品。
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面臨一系列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只有彌補短板和薄弱環節,才能從中拓寬發展空間、尋求發展后勁。因此協調發展是促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制勝要訣。目前,糧食產業面臨“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因此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促使“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動態地保持平衡、協調。為了保持“兩側”結構的平衡,必須加強糧食產業在生產、購銷、倉儲、運輸、市場等環節的信息交流,搭建信息平臺,收集糧食供需、價格、質量、品牌等信息,通過信息平臺發布權威信息,實現信息共享,然后根據需求進行種植、加工、銷售,使得“兩側”結構平衡、協調。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故頻發,比如糧食重金屬超標、農藥殘留、非法添加添加劑等問題。長期以來實施的粗放型發展方式不僅造成了一些食品安全事故,更破壞了自然環境。而且,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安全的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事實告訴我們,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會導致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將把發展潛力透支殆盡。從這個意義上講,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將粗放型發展方式轉變為資源利用合理化、減量化和再利用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綠色發展方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糧食產業經濟才能可持續發展。
實踐告訴我們,要發展壯大,必須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堅持對外開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要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
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正好借助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這個契機,促使糧食企業走出去,融入國際糧食市場,不斷擴大我國糧食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①糧食產業經濟要融入國際市場,糧食產品要好,可通過“中國好糧油”“優質糧油工程”等建設增加優質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創建知名品牌,讓糧食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升級。②目前,依靠國內自然資源解決糧食供給問題難度較大,要利用“一帶一路”沿線豐富的資源進行種植、收獲、儲存、銷售,在互利共贏的原則下發展我國糧食產業,保障糧食供給安全。
習近平把共享理念定義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了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根本動力的唯物史觀。即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實現人民的期盼。發展糧食產業經濟要考慮處于溫飽線以下的貧困人口,把糧食產業經濟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在發展糧食產業的同時幫助貧困群體脫貧致富,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是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發展的指導,其必將指導糧食產業經濟朝著健康蓬勃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