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良波,陳建新,呂勐侃
(杭州市糧食收儲有限公司義橋分公司,浙江 杭州 311112)
糧食是安天下的產業。糧食既有戰略意義又有經濟意義。本文從稻谷加工的實際出發,主要探討儲備糧從原糧的入倉、清理、稻谷脫殼、碾白,最后成品整理的一整套工藝流程中各個技術要點的控制。每個生產工序的好壞都會影響下一道工序的工藝效果。因此,在整個加工過程中,必須重視每個工序的操作和控制。
針對儲存時間1~2年的晚粳谷,其與新稻谷相比在品質上有較大的差異,主要有:①水分含量相對較低,在14.5%以下甚至更低。②色澤氣味與新稻谷顯然不同。③異色粒含量增高。④稻谷基本為高溫烘干,存在爆腰現象。⑤水分低儲存時間長的稻谷,其糙米的皮層和胚乳結合較緊密,碾米時不易碾去皮層。
儲備糧的加工相比新稻谷要困難,加工時易產生碎米,碾米時精度難以控制,面對儲備糧加工的實際情況,公司工作者從生產操作工藝設備著手,來保質保量加工大米,既符合國家標準,又避免不必要的損耗,從而提高出米率。
(1)清理工序是后續工藝的前提,有了干凈的稻谷才能更好地完成后續的工藝流程。實踐證明:振動清理篩的流量為40 kg/(cm·h)為宜,當稻谷品質好時流量可以大些,反之則小些。去石機則需要控制好流量的大小,調整好風量,使其發揮最大的清理效果。
(2)在大米加工過程中,礱谷工藝是大米加工最主要的工序之一。礱谷工藝效果的好壞,對成品的質量、產量、出米率都有密切的關系,因而要求稻谷脫殼時應盡量保持米粒完整,減少米粒爆腰的情況,以便提高出米率;盡量保持米粒光滑表面,以提高谷糙分離的效果;注意保持較高而穩定的脫殼率,以利于產量的提高;節約動力,減少膠輥的磨損,以利于降低加工成本。根據原有的工藝品質,工作人員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調整控制靈活應用各項技術參數,具體如下。①掌握好適當的進機流量,保證流量的穩定性和膠輥長度(0.67 m)方向上均勻,礱谷機的流量控制在110~120 kg/(cm·h),加工易脫殼稻谷時適當大些,反之則小些。②掌握和利用合理的線速和線速差,膠輥的線速與流量有密切的關系,線速高,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工作區的谷粒數量越多,流量就大。但線速過高,聚氨酯膠輥由于單位時間內的工作次數增加和溫度太高從而增大膠輥消耗,另外也容易引起設備劇烈震動,這樣既影響生產的穩定性,增加碎米,又會縮短機器的壽命。線速過低,則影響產量,所以線速過高過低均不適應。實踐證明,合適的線速一般為快輥線速,即14.5~17 m/s,慢輥的線數一般為12~14.5 m/s,冬季宜用較高線速,夏季宜用較低的線速,線速差一般為2.35~3.15 m/s。③合理調整軋距及輥間壓力。礱谷機軋距的大小和輥間壓力的多少與礱谷工藝效果有密切的關系。在流量和線速不變的情況下軋距減少或軋距壓力增大,谷粒所受的擠壓則大,相應的磨損就大,同時滾筒的工作區也增大,脫殼率高。但是,伴隨而來的是碎米率、爆腰率都隨之增加。所以,生產中不能單純為了提高脫殼率而使用過緊的軋距或過重的壓砣,否則適得其反。生產實踐證明,軋距和壓力適當與否往往是根據合適的脫殼率來判斷,一般粳稻谷脫殼率控制在80%~90%,加工成稻谷一般取小值為宜,通常的軋距在0.8 mm(冷輥)左右,壓力一般為4.5~6.5 kg/cm[1]。④掌握和控制好風量,適合的風量既可保證良好的吸稻谷效果,也可避免谷殼帶糧情況的發生。風量的大小都會對出米率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應根據出口物料情況,調整溜板角度和吸風量,一般吸風口風速控制在5 m/s左右為宜。
(3)碾米工藝是稻谷加工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實際操作中,應根據糙米的工藝品質,調整和掌握好設備的操作要點。①保持適宜的流量。在碾白室空隙和碾輥轉速不變的條件下,適當加大碾米機進口流量,可增加米粒流體的密度,提高碾白的效果,但流量過大不僅碎米增加,碾白不均勻,還會造成碾米機堵塞。相反,如果流量小,則米粒流體密度減低,碾白室壓力隨之減少,不僅降低碾白效果,而且米粒在碾白室的沖擊力加劇,導致碎米增加。②米刀和滾筒的調整間隙要適當。一般與橫向間隙相等為宜,在調整米刀時最好呈現一定的斜角,即靠近出口處一端稍大點,這樣碾出來的大米更完整,有效降低碾米過程中的碎米率。③米篩的調整。如發現米糠渣中混合有完整顆粒的大米時,應立即排查米篩有無破裂漏米,及時有效地采取堵漏或直接更換新篩,考慮到篩子價格較高,杭州市糧食收儲有限公司義橋分公司車間采取電焊補漏及木條封堵等措施,有效節約單位開支。④控制米機的吸糠效果和風管清理效果,經常清理碾白室內的米篩,避免米糠堵塞篩孔[2]。
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大米生產操作能手,除了需要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有責任心、刻苦鉆研、積極向上,還必須經過“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摸索,真正了解生產工藝及設備的性能特點、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這樣才能使每一批次的儲備糧加工取得理想的生產效果,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