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璟嫻
(陜西中醫藥大學藥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貧困大學生大多是出自于一些偏遠山區的孩子,或者來自于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些同學大多數付不起自身的學費,這就造成部分學生產生了自卑心理,貧困大學生與非貧困大學生作為同齡人,成長在大學校園的同一屋檐下,對比后就會產生差異,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主要心理特點如下:
自卑是不夠自信的表現,對自我認識的一種消極的情緒表現,一種敏感的心理活動。對自己的評價過低,總是懷疑自己的能力或者其他方面,總覺的自己什么對不行,得不到別人的肯定,怕別人瞧不起自己,擔心得不到別人尊重的心理狀態。貧困生經常會表現出極大的自卑感,遇事退縮,有著比別人更敏感的自尊心。調查發現很多貧困生不愿讓別人知道自己家里窮,讓別人知道自己很特殊與他們不同,所以寧愿自己出去打工,借錢貸款也不愿接受學校國家的資助,因為不想讓別人憐憫和看不起,這樣長期下去,就會更加敏感,心理上就會偏執和過激,心理就會慢慢地扭曲變形,逐漸形成了既自卑又自尊、既堅強又脆弱的雙重性格。
長時間的自卑容易使一些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慢慢轉向抑郁。總感覺到自己不如別人得不到別人的認可,有時候會因為別人一個眼神,都感覺別人是在說自己。同時不愿接受資助去貸款,這有增加了自己經濟上的負擔,再加上學習上的負擔,啥時都往后退縮,能力培養落后,長此下去就會焦慮,接著就會變得越來越抑郁。如此的抑郁下去就會進行自我封閉,情緒低落不愿和別人交流,處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而無法自拔。內心孤獨苦悶,對有些心理脆弱的同學來說就會對生活失去信心,看不到未來的希望,甚至在在重重壓力一下就會走向極端,原有的對生活的希望和強烈的求知欲在這時就會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則是對社會極端不滿后的宣泄和自我沉淪。
這些同學都有一種想要與別人交流又怕受到別人歧視的矛盾心理,也就是想搞好人際關系又進行自我封閉的矛盾心理。這樣他們就會越來越不合群,朋友會越來越少,自己的人際圈子會越來越窄,就會把自己跟別人隔絕起來,自我封閉,自卑,敏感多疑,總感覺別人在自己背后說自己,常常給人一種難以接近而又不合群的感覺,長此以往,會造成性格上的嚴重缺陷,孤獨沮喪,行單影孤。
貧困生心理問題是一種在各個高校都存在的普遍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就不能實現國家資助育人,培養人才的目地,這將是國家的一項重大損失。所以,解決貧困生問題是目前刻不容緩的大事,要通過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全面來解決,尤其是學校將起著重要作用。學校和老師在了解貧困生心理的基礎上,有采用針對性的措施,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心態問題,及時開導,絕不因貧困而使一個學生退學,也絕不因貧困生的心理問題而使一個學生走上極端,走進他們的內心,加強心理健康輔導,排出他們的心理陰影,使他們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遠離心理危機。
貧困生只所以有的會完成不了學業,一方面還是學校的資助體系存在著問題,這種體系不能保證國家下撥的每一筆資助育人款都發放給需要幫助的貧困生,有的貧困生是不愿讓別人看不起而不愿意去領這資助款,而還有一種現象是有的家庭并不所困的學生慌報家庭情況,讓這筆善款變成了個人吃喝玩樂的資本,真正需要幫助的同學確因為沒錢而不得不退學,讓國家的人才就這樣流逝了。所以學校要建立健全的資助金發放制度,要嚴格排查,保證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都發放給貧困生,幫助他們順利的完成學業。
做好貧困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輔導是整個資助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貧困生會因為自己家里貧困,跟別人不一樣,產生自卑心理,內心敏感,如果不理解做好他們的心理工作,很容易出現嚴重的問題,甚至會出現極端情況。學校和老師要及時調查和了解貧困生的家庭實際情況,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給予他們關心和幫助,為他們排憂解難。多開展一些積極有效的心理咨詢輔導班,及時幫助心理有問題的貧困生,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和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同時老師同學也要多和他們交流交流,讓他們主動參與各項學校和班里的活動,打開他們的心扉,讓他們用樂觀向上的情感來對待暫時的困難,鼓勵貧困生自立自強、奮發、向上。
總之,我們給貧困生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幫助,更要給他們心理精神上的關心和輔導,在保證每一個貧困生不因貧困而退學的情況下,更要保證他們不因心理問題而阻礙他們成長,讓他們以積極的心態健康成長,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