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大山,潘平平,高安吉,商繼功,朱翠景
(1.滄州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滄州 061000;2.河北水利電力學院,河北 滄州 061001)
專業診斷與改進工作,是提升高職院校辦學質量的關鍵,是高職院校構建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核心環節和根本落腳點。目前,多個診改試點院校已經編制完成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對專業診改問題有一定的研究、探索和實踐,但總體而言,還未形成成熟的路徑和方法。大多數院校對于診改工作尚處于探索、構建頂層設計的階段,對為什么試行專業診改、診斷哪些方面、如何診斷、如何改進等問題理解尚不深刻。基于此,本文以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為依據,針對高職院校專業診斷與改進工作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專業診斷與改進是近兩年逐漸進入人們視野的概念,主要見于《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定的通知》《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為計劃(2015-2018)》兩個官方發布的文件中,也據此引發了高職院校專業質量診斷與改進的廣泛探索。診斷與改進的理論基礎是源于新公共管理理論,該理論的內核是在公共管理領域中,私營企業管理方法的引入和市場有效競爭機制的構建,使得公共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和質量效益不斷得到優化。新公共管理理論體系主要包括:全面質量管理(TQM)、目標管理(MBO)、零缺陷制作(ZDM)、目標設置(GST)、戴明質量管理(PDCA)等,其中全面質量管理理論應用最廣,也是最常見的一種質量管理理論。
全面質量管理理論起源于生產制造業的一種質量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是在“事后檢查”、“統計管理”后,發展出的又一質量管理理論。美國管理學家菲根鮑姆1961年在其著作《全面質量管理》中首次提出了該思想,他認為,“在最經濟的條件下,通過合理的安排,將組織內部的各部門的活動,都要圍繞產品質量進行開展,從而形成一個有效體系”。20世紀80年代,全面質量管理理論逐步被引進到高等教育領域中。經過多年發展,很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相關補充和完善,最終將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歸納為,一個組織始終以質量為中心,以全體組織人員參與為基礎,通過實現客戶滿意、組織獲利、社會受益而達到的穩定持續改善產品生產過程的管理途徑。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高職院校專業診斷參考文獻資料的整理,以及根據全面質量管理的核心邏輯,結合職業院校專業診斷的通用方法和實操經歷,專業診改可以總結為,是一種不斷發現和完善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情況的持續內部質量管理的調整過程。在辦學運營中,各個環節都是不容忽視的教學質量保障因素,其中常見問題表現如下:
教學質量評價信息是教學成果評估的反饋信息,既是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修正、提高的主要依據,也是報考學生、用人單位選擇報考院校、招聘畢業學生的依據,更是政府對高職院校進行教育發展規劃、調配教學資源、制定政策的主要參考信息。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并不完善,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門進行教學質量的評估,高職院校自身、畢業學生、人才招聘單位、第三方教學評估機構還沒有形成有主導地位的評估主體。教育主管部門在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估中往往不能深入了解情況,容易導致教學質量信息評估結果失真,不能發揮評價機制應有的客觀評估作用。
高職院校往往沒有將教學質量管理職能從教務處出單獨劃分出來,教務處是組織教學運行的管理部門,難以公正客觀的評價自身組織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質量。教學質量管理部門人員,不僅具備正常的教學能力外,還應掌握教學質量管理技術及評估教學質量的能力。即使是成立教學質量保障部門,教務處、二級院系的教學管理部門、教學服務部門、輔助部門的運行主體目標并不完全一致,不能實現圍繞教學質量開展教學工作的目標。
教學質量標準是引導教學人員以及教學管理人員工作重點的方向性內容,無考核無教學,無制度無教學,無培訓無教學。應將論證過的、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材料定為教學依據,教學人員應根據既定教學內容認真完成教學任務。教學體系應確定進行標準化,該體系應包含: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頂崗實習、教學互動、畢業設計等各個教學活動環節。形成教學內容、教學體系的嚴肅性、規范性。沒有教學評估依據的準確行,就沒有教學過程的規范性,也就不能形成實施教學、評估教學、改進教學的良性循環。
目前教學質量管理辦法比較單一,管理關注重點在于教學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沒有形成事前、事后的質量控制。應該對教學內容的生產過程、教授過程、消化過程進行完整的進行跟蹤評估。減少主觀定性方面的評估指標,增加可以量化的教學評價指標。
當前,高職院校主流的內部質量控制的基本框架可以表述為“五縱橫一平臺”,“縱”主要包括:決策指揮、質量定位、資源調度、服務支持、控制監督。“橫”主要包括:學院、專業、課程、教師、學生。“平臺”是指本校的綜合數據平臺。根據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內容,應該就專業的各個組織運行環節、配套保障措施、生產方式控制等多個反面進行改進。
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以就業為導向,進行“寬口徑、厚基礎”的專業人才培養教學,重視學生的職業初期的實際操作能力與解決專業問題的綜合能力。專業改進工作主要包括:專業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持續學習能力方面,培養方向與行業需要的匹配方面,人才素質和市場需求的對接方面。
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應圍繞用人單位需求,依據市場人才的切實需要標準和崗位要求,合理制定教學內容、教學科目,建立健全各類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標準、評價標準、實習標準、畢業標準等一系列的課程標準。
首先,通過與當前人才市場針對各專業崗位勝任能力要求的持續跟蹤,分析、把握市場的需求動向,發現區域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需求偏好,及時針對相關專業進行相應改進措施。其次,定期開展畢業生就業去向調查,分析畢業生一年后主要從事的行業、職業、反饋意見等,總結學生的崗位勝任能力,將普遍、可傳授的部分反饋給教學部門,并滲透到日常的教學當中。
師資力量的雄厚與否,是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授課能力等方面的培訓及評估也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在院系中樹立學術、技能標桿,加強培養學術、技術方面的拔尖創新型人才,可以通過開展教師專業教學培訓、能力考核、專業大賽等,篩選院系優秀教師、技能骨干。
在任何組織機構的生產過程中,保障工作成果質量工作規范性要求的全面性、系統性、目標性、可操作性都有明確、具體的實施依據,這是總結組織管理經驗、提升組織運行效率、持續進行改進的基礎文化。圍繞“專業辦學定位、專業課程標準、專業質量分析、教師綜合能力”等方面開展的質量保障工作,需要通過有效的制度體系來保障。逐漸將教學質量的提升,建立在不斷進化的一套規范科學化制度上來,營造“按制度管人,照流程觀事,憑成績說話,靠診改提升”的良性發展氛圍。
通過深入分析全面質量管理理論,認真剖析高職院校專業診改目前關注的內容,使得對當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不總變得顯而易見,又能得出相應的工作指引。指導在今后的專業建設中,更加注重質量保障機制的完善、質量文化的樹立、有效評價督導的落實、數據分析的加強等方面。保障高職院校專業在結合就業前景、企業需求方面做到與時俱進;在專業建設思路和質量控制方面,做到堅持檢查診斷,持續反饋改進,實現校企就業精準對接,校內專業精準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