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歡
(沈陽建筑大學,遼寧 沈陽 110168)
1.1 “生態城市”的背景。面對資源的枯竭,生態危機的出現,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日新月異的現代技術,減少現代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回復到古樸的田園生活;變革中的人們的信仰危機和社會觀念,在現代社會,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強調對人的尊重,環境的不斷惡化使人們產生“回歸自然”的愿望。
1.2 生態城市的內涵。生態城市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發展和建設的對象不僅是人,包括非人性的環境的發展和演進。在生態城市中,以“人”為中心二建的城市,考慮生態的承載力,人、生物、環境的發展之間有整體的不可替代性,三者之間相互依賴、共同發展。
2.1 生態要素的調查。主要是調查規劃區內的自然、社會、人口、經濟與環境的資料與數據等。近些年來,公眾參與、現場檢測、遙感技術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生態分析與評價。主要運用復合生態系統的觀點及生態學、環境科學的理論與技術方法,評價區域的資源與環境的性能、生態過程特征、生態環境的敏感性與穩定性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以了解區域內環境資源的生態潛力與制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生態過程分析;(2)生態潛力分析;(3)土地質量及區位評價;(4)生態敏感性分析;(5)生態適宜度評價。
3.1 東部新城簡介。邯鄲市中心城區東部新區規劃范圍東起站前大街,西至經七街,北起緯四路,南至309國道,總面積約29平方公里。東部新區是承接邯鄲未來的新興產業,城市功能的主要空間,是匯集城市未來行政、金融、商業、文化、居住、游憩、體育等功能,是彰顯邯鄲現代特大城市活力與城市風貌的綜合性城市新區。
3.2 東部新城現狀綜述。東部新區的發展起步較晚,其外圍分布著高鐵站、京珠高速、107國道,共同構成了東部新區的南北向的城市發展軸線和空間軸線,隨著新區的發展,東部新區未來將承擔邯鄲市高新技術產業服務中心和城市副中心的功能。
(1)區位條件。交通區位條件優越,有京珠高速、107國道、京廣客專、邯黃鐵路等,邯鄲市未來的地鐵線將會在此區域內規劃,與高鐵站緊密聯系,地塊內部道路如叢臺東路、人民東路等交通設施將進一步強化與其他組團和周圍區域的快速交通聯系。
(2)用地范圍和人口。東區四至范圍為秦皇大街以東、蘇黃路以南,規劃東環路以西、南環路以北,到2020年總用地面積70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0萬人。
通過構建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布局,構建可持續的道路交通體系、良好的景觀環境系統及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等相關的規劃策略,探索高密度的城市化地區的低碳生態的城市建設模式。
4.1 土地利用布局的評價。東區的規劃形成“三區一中心”的總體布局結構,即成為現代服務業的核心區、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生活宜居的示范區、行政文體科教中心,成為中原經濟區北部門戶、京津冀一體化重要節點城市的復合型城區。
針對東區的實際情況,對不同功能區的劃分,實行不同的土地混合使用模式。作為新區的大型開放空間,東湖公園是新區的生態綠核,東湖公園為充分利用土地,將新區內部分可與其兼容的公共公建商業服務設施整合于其中。利用地形走勢,收集滯留兩側開發地塊匯集的雨水,通過公園內的濕地加以凈化回用。公園內的植物的多樣性,兼有觀賞又可制作生物質能的草本植栽及樹種,強化空間活力與規劃的可操作性。
4.2 道路交通體系的評價。在道路交通體系上,以“公交優先、行人第一”的原則,以小街廓、密路網、窄斷面的規劃模式,構建小街區系統,形成高密度、高效率的道路交通網絡。在路網系統方面,圍繞地鐵、公交體系,適度發展小汽車交通,構建通達的道路體系,在公交車的使用上,使用新能源的電動汽車,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環境的氣體排放。
4.3 景觀環境系統的評價。結合自然地理條件和發展方向,采用的是組團式布局,不同功能組團之間由河流水系、生態綠地、防護綠地間隔。東湖公園:位于基地南部,支漳河南岸,是新城的生態綠核,提供了開敞空間的有機聯系與視覺通廊;新開河:南北向河道,能夠有效地為周邊地區注入人氣活力,提升地段的品質,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發展混合功能的土地利用模式:多層次、多方面及多功能的土地的“功能混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低碳高效的綠色交通體系:“以人為本”,優先發展公交,減少私人汽車的頻繁使用,縮短出行的距離,改變出行的方式。保護綠色自然生態的景觀環境,堅持“生態優先”和“尊重自然”的理念。
參考文獻:
[1] 羅煒.基于低碳生態城市理念的深圳坪山新城規劃研究,碩士專業學位論文,浙江:浙江大學,2014.
[2] 沈剛.生態城市規劃中的生態敏感型分析和生態適宜度評價研究—以浙江省安吉縣生態城市規劃為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浙江:浙江大學,2004.
[3] 朱才斌.基于生態優先的城市規劃設計方法探討—以煙臺市開發區新區總體規劃為例,城市規劃學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