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李佳玲
(1.大連創域規劃設計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011;2.沈陽建筑大學,遼寧 沈陽 110168)
城鎮化過程對城鎮自身及其所在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成為城鎮發展所必須考慮的問題。目前,國內外關于城鎮空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鎮用地模式、動力機制和模型模擬預測等方面,而從碳源碳匯的角度探索適宜的城鎮空間發展格局的研究相對缺乏,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沈撫連接帶地處沈撫交界,總規劃面積605.34平方公里,其中,沈陽市335.54平方公里,由棋盤山國際風景旅游開發區203平方公里和東陵區132.54平方公里組成;撫順市258.8平方公里,由開發區230平方公里和撫順縣、順城區、望花區等部分區域28.8平方公里組成。
本文探討“開敞空間優先”的生態機理,提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所應遵循的一些基本生態原則和指標體系。特別是從城市碳源碳匯空間分布的視角研究生態格局的研究幾乎沒有,而當今社會,城市碳排放問題被認為是影響人類的最大的環境問題。
(1)碳氧平衡。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過了自身呼吸作用對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氣體的形式排到了大氣中,綠色植物還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樣就維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簡稱碳氧平衡。
(2)三源綠地。指在城市綠地空間分布中,由“氧源綠地”、“近源綠地”與“碳源綠地”三種低碳布局模式向結合組成的空間布局模式。
(3)城市綠地系統。是指城市建成區或規劃區范圍內,以各種類型的綠地為組分而構成的系統。城市綠地系統的職能有: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滿足居民休閑娛樂要求,組織城市景觀,美化環境和防災避災等。
(1)“大分散,小聚集”理論。碳源空間布局方面,主要對于低碳城市空間布局相關理論進行提煉研究,總結出“大分散,小聚集”碳源空間布局理論,在大范圍尺度上將主要碳源中心分散布局,局部尺度上將主要碳源周邊布置次要碳源與一般碳源空間等一系列空間集中布局。
(2)“三源綠地”理論。運用“三源綠地”空間布局理論,合理平衡碳源碳匯分布空間,達到增加城市碳匯固碳量的目的。在城市綠地分布格局的理論中,“三源綠地”模式的概念是指在城市綠地空間分布中,由“氧源綠地”、“近源綠地”與“碳源綠地”三種低碳布局模式向結合組成的空間布局模式。
生態資源現狀分析。沈撫新城土地總面積605.34km2,其中有綠地面積44.86km2,占城市建設用地30.7%;水域及其它用地459.22km2。
現狀林地面積過少,但種類豐富,屬于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南側林地不足,沒有足夠的林地來給城市提供氧源;南北兩側被中部建設用地分割嚴重,沒有很好的連通。
(1)環狀與鍥狀發展。這種模式主要強調綠地對城市的生態作用,外圍大的生態綠環可以限制城市的進一步擴張,從外圍郊伸入市區的由寬到窄的楔形綠地,可以促進城市空氣與外界的交流,兩者共同作用將城市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對改善城市小氣候,維持城市的生態平衡,解決熱島效應等城市問題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點帶網狀發展模式。點帶網狀結構的適用性很廣,道路和水系形成的帶狀綠地對城市的環境有一定改善作用,城市中星羅棋布的點狀綠地非常方便城市居民的使用。以河網水系形成網狀“藍道”系統,配合城市基礎設施廊道、防護林帶、公園等線狀和點塊狀綠地,共同構筑多層次、多功能的復合型網絡式的生態廊道體系。
(1)“三源綠地”理論城市空間布局優化。“三源綠地”城市空間布局模式主要是在植物生長季以主導風向為主的氣候條件下,采取在城市外圍上風向大范圍建設帶狀氧源綠地,以保證城市主體固碳釋氧功能;在城市郊區下風向建設吸收碳源的碳匯綠地,起到吸收城市整體碳排放功能;在城市建成區建設以綠帶、綠心相結合的碳匯綠地,以“大分散,小聚集”發展模式進行空間布局,達到吸收城市建成區產生的碳排放功能。
以“氧源綠地”、“碳源綠地”、“近源綠地”三種綠地布局方式相輔相成,形成緊密的城市碳匯空間,以達到增加城市碳匯面積,從而提高城市固碳能力的目的。
(2)“大分散,小聚集”模式碳源空間布局構建。通過對研究區能源碳排放的分析估算,以及空間分布相關研究,針對研究區的實際情況與地理位置等特點,提出符合各類型指標的碳源分布方案,即“大分散,小聚集”碳源空間布局模式。在規劃區綠地的規劃中,將公園綠地分成三級布置。
本文在研究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構建了城市碳源碳匯的空間布局模式,擺脫以往城市規劃空間順序,從生態基礎設施開始著手,運用“大分散,小聚集”碳源空間布局模式與“三源綠地”碳匯空間布局模式相結合進行城市空間合理規劃,從而對原有空間規劃進行指導性優化,輔助城市規劃完善建設。
參考文獻:
[1] 王紹增,李敏.城市開敞空間規劃的生態機理研究(下)[J].中國園林,2001,05:33-37.
[2] 李保華.低碳交通引導下的城市空間布局模式及優化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