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萍
(西華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社會保障一詞最早源于美國 1935 年頒布的《社會保障法》,是指國家通過法律、行政手段,調動社會各方面資源,保證社會成員基本生活需求。一般來說,社會保障由社會保險、社會優撫、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組成。作為收入再分配的手段,社會保障對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起到重要作用。中國對社會保障的關注由來以久,自 1986 年“七五計劃”首次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一直到 2015 年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就基本養老金等社會保障工作方面做了重要部署,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從無到有,逐步走向健全。據《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公告》 顯示,2014 年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 39828 億元,較上年增長 13.0%,基金支出合計 33003 億元,較上年增長 18.2%。然而中國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的同時,也積累了很多問題,其中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就是社會保障發展空間差距,具體表現在各地區之間以及地區內部社會保障支出水平高低不一。在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的情況下,社會保障長期發展空間差距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的作用,反而進一步擴大了貧富差距,制約經濟社會的統籌協調發展。因此,當前對社會保障空間差距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基于此,本文主要解決以下兩個基本問題:一是中國社會保障發展空間差距的區域分布特征及演變態勢;二是中國社會保障發展隨機收斂性問題。對于以上問題的解決,既可以豐富我國社會保障理論,又可以為縮小社會保障發展空間差距、維護經濟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國內學者就社會保障發展空間差距做了廣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地區差距方面。林治芬(2002)采用替代率、撫養比率等指標測算社會保障發展地區差距,并提出了社會保險地區間轉移支付方案。柯卉兵(2008)歸納性描述了 1995-2005 年中國社會保障支出水平的地區差距及演變態勢。也有部分學者以財政型社會保障支出為研究對象,分別通過 GE 指數、基尼系數、泰爾指數測算中國社會保障支出的地區差距(彭海艷,2007;李雪萍和劉志昌,2008;劉渝琳和陳書,2011;歐陽瓊和丁日佳,2011)。此外,還有學者以社會保險為研究對象,研究社會保險在覆蓋率、替代率上的省級差異以及養老金支出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地區差距(王曉軍,2005;許曉茵和韓麗妙,2006)。第二,城鄉差距。朱玲(2010)指出廣大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險覆蓋率仍然較低,這嚴重削弱了社會保險共濟功能。成新軒(2011)、范作軍(2011)指出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在財政支持力度和投入水平上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財政型社會保障支出重城市、輕農村。顧海兵等(2012)通過衡量和評鑒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均勻度,得出我國城鄉之間社會保障福利差距不斷擴大的結論。第三,空間差距影響因素方面。大部分學者認為社會保障發展空間差距主要歸因于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分稅制度設計以及較低的社會保障統籌層次(李建麗,2008;曹信邦,2009;宋曉梧,2010;張建中,2010)。然而也有一些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成新軒和侯蘭晶(2011)認為社會保障支出的地區差距主要是由轉移支付制度缺陷造成的。楊紅燕(2014)通過實證得出,財政分權、財政自給率對社會保障支出地區差距的影響為正。
就國外研究而言,由于中西方國家的國情不同,國外學者直接以社會保障空間差距為研究內容的文獻并不多見,更多的是將研究視角集中在個體屬性上。Duggen(1993)研究發現已婚夫婦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福利增進較高。Coronado(1999)認為參保者預期壽命越長,社會養老保險受益越高,反之則越低。Mushinski(2000)通過調查發現,美國社會保障受益的主體是退休職工。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福利增進的影響因素做了研究,指出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福利增進主要受種族、家庭規模、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響(Nelissen,1999;Choundhury,2002)。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社會保障發展的空間差距做了一定研究,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處:第一,社會保障支出界定不統一。現有研究中,大多以財政型社會保障支出為研究對象,忽略了社會保障各類別支出。第二,定性多,定量少。在社會保障發展空間差距研究中,偏重于定性的歸納描述,定量分析較少,對社會保障發展的隨機收斂研究更是不足。第三,研究地方的多,考慮全局的少。大部分學者著眼于本地區社會保障發展水平,而對省際社會保障發展空間差距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基于現有的研究,首先對中國社會保障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探究,然后對中國社會保障發展的空間差距進行測算和分解,最后對中國社會保障發展的隨機收斂性問題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 柯卉兵.中國社會保障財政支出的地區差距問題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09,6(1):55-63.
[2] 顧海兵,張實桐,張安軍.我國城鄉社會保障均勻度的衡量方法與測度評價[J].財貿經濟,2012(11):37-47.
[3] 果佳,唐任伍.均等化 / 逆向分配與福利地區社會保障的省際差距[J].改革,2013(1):141-148.
[4] 林治芬.中國社會保障的地區差距及其轉移支付[J].財經研究,2002,28(5):37-43.
[5] 劉渝琳,陳書.我國社會保障基尼系數的討論與估算[J].統計研究,2011,28(6):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