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霽
(甘肅能源化工職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截至今日,我國新材料產業已經基本形成了三大產業集群,第一,長三角材料產業集群。長三角工業區以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等產業為主,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第二,珠三角材料產業集群。珠三角工業區陶瓷材料、電子信息材料發展速度較快,目前已形成明顯優勢;第三,環渤海材料產業集群。環渤海工工業區產業以膜材料、磁性材料以及硅材料等為主,有較強的科研支撐。目前我國已經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70余個,很多地方都建立了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門項目,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也日益密切。
截至今日,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包括研發、生產和應用等各個門類,產品涵蓋高分子、金屬和復合材料等幾大類,其中在光伏材料、超硬材料以及玻璃纖維等材料的發展水平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現階段,我國新材料產業研發生產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產品種類日益增加,先進高分子材料的自給能力也在不斷增強。
近些年來,我國在基礎化學、生物以及信息技術等產業上有了極大的發展,為新材料產業創新點的涌現和應用領域的擴大奠定了堅實基礎。新材料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推動類,尤其是在納米、石墨烯等細分行業突破明顯,商業應用領域不斷延伸。以石墨烯為例,我國近幾年出現了研發石墨烯的熱潮。各地區陸續建立了石墨烯產業基地,致力于鋰電和復合材料的研究。目前,石墨烯導電和散熱性能已經進入了產業鏈發展狀態,智能石墨烯手機已經成功問世,新型石墨烯基高能量度鋰離子電容器也已通過國家技術鑒定,更加促進了石墨烯的產業化發展。
新材料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新材料產業的發展與上下游產業發展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如果上下游產業不能協同發展,實現新材料大規模產業化就具有相當大的難度。新材料產業的融合已經成為未來行業發展的主要趨勢,比如,我國于2015年成立了中國電子化新材料產業聯盟,其中包括在新材料行業的各大龍頭企業、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等40余家單位。中國電子化新材料產業聯盟的建立意味著我國新材料產業正在逐步打破行業界限,促進新材料產業上下游的深度融合,產學研聯系密切,極大推動了我國新材料在電子領域的應用。
我國新材料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技術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明顯。有些高端新材料依然依賴進口,低端產品的市場消耗量不足,研發和投資的風險比較高。西方發達國家幾乎壟斷了新材料產業的高端技術,對我國采取技術封鎖措施,雖然國內各地區發展新材料產業的熱情非常高,但是在研發技術方面不免還是會遇到難題。國內市場在跨國公司的擠壓下給民族企業留下的空間比較小,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不僅提高了新材料研發風險,而且還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所以,如果新材料企業沒有足夠的創新能力,沒有強大的技術支撐,未來的發展就會舉步維艱。
現如今,我國新材料產業的門類不斷增加,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研發技術發展速度較快,各地區發展新材料產業的熱情很高,這就有極大可能出現行業門類重復的問題。因此國家要加強對各地區新材料產業的引導,各地區應該以新材料產業基礎和技術、科研等支撐能力為基礎選擇重點發展的領域,爭取在重點專業領域有所突破,形成重點突破、協同發展的新材料產業格局。
新材料產業發展要完全擺脫“高能耗,高污染”的發展方式,不要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和建設生態文明目標的推動下,新材料產業應該朝著智能化和環保化的方向發展。新材料技術復雜,有的新材料研發和生產過程雖然能耗和污染大,但是成本較低,在質量價格為主的傳統市場更具有優勢。但是這種相對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在生態能源問題日益嚴峻的當下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新材料產業應該嚴格按照高水平的環保標準進行研發和生產,國家和行業應該加快制定新標準的腳步,進一步強化行業監管力度,裁汰高能耗、污染重的傳統企業,促進新材料產業走上與環境和諧統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形勢下,新材料產業應該充分發揮出市場的主導作用,政府要發揮次要的“看得見手”的作用。新材料產業要以企業為主整合資源,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產品質量為核心,制定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政策。企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能推動了其進一步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和創新,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羅貞禮,曹磊.我國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方向的選擇探討[J].材料導報,2010,24(17):101-105.
[2] 劉海濤.資本與產業融合——探索新材料企業的新成長路徑[J].新材料產業,2016(08):15-17.
[3] 李衛東,劉志安,董傳民.菏澤市新材料領域產業發展路徑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15,37(05):96-100.
[4] 羅貞禮.新材料發展中的技術預見探討[J].新材料產業,2010(05):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