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琮
(天津財經大學,天津 300222)
隨著金融行業對外開放和內部變革的加速以及國際金融市場上金融機構兼并的加劇,金融業的趨勢逐漸向混業經營發展,這對我國目前的分業監管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加之分業監管模式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也隨著金融業的不斷發展而逐漸暴露出來。
為了解決分業監管模式所面對的種種問題,由分業監管模式向統一監管模式轉變便成為了中國金融改革的方向所在。在模式轉變過程中,我們還必須考慮本國實際情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步推進,保持整個金融體系的健康和穩定。
總體來看,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的形成和發展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歷史時期:
中國人民銀行的成立即代表著金融監管機關設立的開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計劃是重要組成部分,而金融的作用是有限的。金融運行的有效性決定了其對于資源配置的作用大小,這主要依靠整體的生產計劃和機構的嚴格執行。政府掌控了銀行所有剩余,承擔所有經濟風險。從整體來看,金融是國民經濟的支撐部分,這使得金融業發展具有較大壓力。
金融改革使中國的經濟模式,發展方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重新建設大量金融機構的過程中,中國的金融監管體系已基本建立。首先是成立了四大銀行,第二,不斷探索,建立了新的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同時,新型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開始設立和發展,這一時期基本完成了從舊體制向各種金融機構共存的轉變,并形成了相應的金融競爭局勢。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的相繼成立,中國的金融監管模式進入了“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模式。伴隨著金融業的不斷發展,及全球金融危機的考驗,我國加快金融的相關立法程度,明確責任,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金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模式。相關體系的架構也逐漸明晰和完善,進一步深化模式改革,使之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隨著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我國相繼成立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為了能夠更好地統一、全面監管金融市場及相關機構,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簽署了《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明確了監管職責及合作條例,相互配合建立聯席會議監管機制,以達到促進金融發展的目的。
中國人民銀行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并監督管理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銀監會負責資產管理公司、其他金融機構、信托投資公司及全國銀行進行統一全面的監督管理。同時,證監會的職責是對全國證券期貨市場實行統一監督管理。保監則會統一對全國的保險市場進行監督管理,維護行業的規范化和穩健運行。至此,一行三會組建了分業經營的中國金融監管體制。
其特點總結為以下幾點:第一,隨著金融發展,金融監管組織體系的逐步完善,行成各自分管各業的監管模式;第二,對商業銀行的各層次監督,變為對商業銀行的相關法人監管;第三,加強金融立法,金融監管由單純的行政法規規范為依法監督;第四,對商業銀行的監督和管理的內容,不僅要符合法律法規,同時要防范相關風險;第五,對商業銀行的監管,從管理和監督統一轉變為管理與監督的分離。
近年來,社會和經濟不斷發展,金融創新產品日益增多,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金融監管的環境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分業監管體制已表現出明顯的適應性,其內在規律,如有效協調機制缺乏、監管內容不夠全面,范圍過于狹小,監管方式和手段單一。監管成本越高,資源信息共享問題愈顯嚴重。我國目前的分業監管模式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換不暢、監管成本較高
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的背景是金融監管模式。不同的金融監管模式也有不同的監管結構,信息共享成本和信息來源問題也不同。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的缺陷,使得在應對危機時削弱了金融監管效率,使得各個監管機構的行動不能很好配合,取得最好的監管效果。
(2)分業監管的法律法規不完善,監管制度建設滯后
金融業的全面發展和創新步伐的加快,使得政府和企業不斷開拓新的市場和和開展新興的金融業務,對金融監管體制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許多舊的金融法規已經不適應中國金融的發展,更跟不上國際金融監管的形勢,在風險管理控制措施不完善的情況下,它使有優勢的分業監管制度成為一種缺陷。
(3)監管機構協調性差,存在監管重疊和監管真空
在我國分業經營監管模式中,四大金融監管機構雖然各有分工、各有側重,但相互之間配合不力,降低了整體監管效率,出現了監管重復和監管失控的問題。因此,建立一個權威并且有效的監管協調機構,并完善相應的監管政策,將有利于更好的適應混業經營的趨勢,有利于提高對金融監管的效率和水平。
就目前金融發展趨勢來看,我國的監管模式已不適應其發展,缺點日益增多,及時改革和完善金融監管模式迫在眉睫,使之更加有利于金融的發展。從宏觀來看,金融業的發展迅速,金融監管模式從分業監管向統一監管轉變,以此適應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并對監管體制形成影響。不僅解決了新時代新模式金融產品的歸屬及發展問題,也避免了監管失控和監管重復的發生。在未來,中國應逐步建立一個統一、有效的金融監管模式。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信息共享對于金融發展極為重要,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措施之一,也是建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維護市場穩定的主要步驟之一。加快建立統一的信息共享機制,實現信息披露透明化,為金融市場提供有利環境。
相關監管部門應加強對金融監管工作的協調與合作,使分工明確,提高監管效率。為了實現金融有效運行,監管機構間應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加強對金融產品的風險監督,使機構真正發揮其監管的作用,適應混業經營的環境。
國際金融監管趨勢表明,金融監管職能逐步從中央銀行分離獨立,金融監管由一個專門的監管機構來實施。同時,作為貨幣政策制定者的中央銀行應當調動金融監管機構的積極性,參與到實際監管行動中,以實現二者目標的一致性。
及時調整適應混業經營的統一監管模式,使之有利于金融業發展,有助于減少信息收集的成本,提高效率,避免重復信息,提高信息的質量,使有效監管金融風險,及時發現潛在風險,提高風險監控效率,保證金融有效運行。
無論是從理論上來看,還是從實踐經驗來看,并沒有各國都接受的唯一監管模式。監管模式受各國的規模,文化水平、經濟發展、金融結構以及政治因素等的影響,因此,在選擇監管模式時必須考慮本國的實際情況,理論與實踐要相結合,走中國特色道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監管體制也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在吸收各國金融監管經驗的基礎上隨機應變,不斷改進和完善自身,更好的為中國金融的穩健發展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 高惺惟.中國金融格局變化及其對金融監管的影響[J].理論視野,2017,09.
[2] 易棉陽.近代中國金融監管的制度特征[N].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7,10.
[3] 李源.中國金融宏觀審慎監管組織機構安排與協調機制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