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鐵健
(廣西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4)
2000年湖北省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給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寫信,反應“三農問題”的嚴峻局面,他在信中寫道,“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2004年至2018年連續十五年發布以“三農問題”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事實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工業化的進程也突飛猛進,工農業剪刀差進一步拉大,農村人口與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斷擴大。農民在我國各個時期都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支援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大量工作,毛澤東曾經論斷,中國的事情,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只要有農民的支持就沒有不成功的,在擁有大多數農村人口的中國推進現代化建設,必須依靠廣大農民做好農業現代化事業。如何又好又快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始終要面臨的一個課題。
農業現代化應該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世界各國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其內涵認知不盡相同。有學者認為農業現代化就是把建立在感性經驗和手工工業基礎上的傳統農業轉變為以現代科學技術,工業裝備和管理方法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的過程??卤俳淌谔岢鲛r業現代化就是推進從傳統發展水平達到現代發展水平的過程。通說認為農業現代化是指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在這個過程中,農業日益融合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運用現代化發展理念將農業發展與生態文明結合起來,將農業發展由落后的傳統農業轉化為具備當代世界先進生產力水平的生態農業。筆者認為農業現代化應該是一個動態和靜態相結合的概念,從動態的角度來講農業現代化應該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應該是農業科學技術,農業機械設備,農業管理方法和農業發展理念不斷進步的過程。從靜態的角度說,農業現代化應該是農業的整體水平匹配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主要是匹配于當時的工業化水平,科學技術水平和人的進步觀念。
農業現代化道路就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具體發展戰略,也就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途徑和方式,所謂走中國農業現代化道路,就是遵循世界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并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確定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目標,戰略路徑和具體措施。
美國模式。美國地廣人稀,人居土地資源豐富。這一條件使得美國長期土地資源價格相對不高。而美國工業先進機械化水平高,所以農業生產機械價格也相對較低。而勞動力價格不斷上升,促使美國農業發展不斷用土地要素和農業生產機械要素代替勞動力要素。形成了一種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目標的勞動節約型農業現代化模式。美國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就是農業機械化的過程。美工農業具有很高的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商品率。同時也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高風險的特點。
日本模式。日本農業的最大特點就是人多地少,土地分散,小規模經營。同時日本由于工業水平十分發達,第三產業服務業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城市化水平高,導致雖然人口眾多,土地狹小,但從是農業生產的人口占人口比重較小。根據這一國情日本走出了一條改良改良品種和改良土壤,大力發展生物技術和化學技術的農業現代化模式。總而言之,日本的農業現代化模式就是利用生物技術和化學技術提高單產,以突破土地資源短缺的約束,提高土地生產率的節約土地行農業現代化模式。
綜合比較不同國家的農業現代化模式我們發現,不同國家由于國情不同,所以農業現代化模式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在探索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不能盲目的學習別人的模式,要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堅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制定符合我國農業現狀的發展途徑。而其中又有共性。政府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視,從政策上引導農業的發展,對農業發展進行有效的國家性整體規劃和布局,加強對于農業的宏觀調控,對農業發展實行有效的資金和物質支撐。重視農業科教,形成教育,研究,應用,推廣的整體格局,重視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加強農業立法,用農業法律制度保障農業發展。加強耕地資源保護和管理,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培育優良品種等等。
人口眾多和耕地面積銳減。我國雖然始終重視農業生產,保證耕地18億畝紅線不動搖,但是建國以來幾十年我國人口始終持續高速增長,即使后來實施計劃生育,但是由于人口基數大,我國人口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仍然保持大量增長。人口壓力巨大的情況下,近些年來我國的耕地面積和耕地資源卻不斷減少,再加上環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種種人為原因,我國耕地資源緊張這一局面在很長時間內難以緩解。
糧食消費量大和耕地質量下降。如前文所述,我國人口眾多而耕地資源緊張,其中人口眾多必然導致糧食消費量巨大,保障糧食安全是關乎國計民生和國家社會穩定的根本大事。在耕地資源緊缺的情況下我國長期被迫堅持用占世界耕地7%的面積養活世界22%左右的人口,為此土地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圍湖造田,土地質量嚴重下降,致使大量土地鹽堿化,板結化。以東北黑土地為例,眾所周知黑土是世界上最為肥沃的土地,而近些年來東北的黑土層逐年變薄。這是我國耕地質量嚴重下降的明顯表現。
農業總產值低和農產品生產成本高。雖然我國取消了千年之久的農業稅,并且對農業生產進行了補貼,加大了扶持力度,但是補貼和扶持力度仍然較低。目前我國的農業總產值相對較低,而農業生產付出的成本又較高,并且仍然沒有擺脫看天吃飯的情況,所以農業生產收入不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相對較低,功能業剪刀差日益增大。面對這種情況大量農民進城務工,土地拋荒現象時有發生,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不高。
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諸多困境。除前文所述外,科技水平低,經營效率差,農業發展基礎薄弱和農業發展的區域性差距顯著。農村高素質勞動力外流,城鄉二元機制阻礙,水資源缺乏和污染嚴重等等諸多因素都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限制因素。而我們走中國自主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形成我過自己的農業現代化模式,就必須立足于我國農業現狀,積極面對我國農業發展困境,逐一解決我國農業面臨的問題,吸收世界各國農業現代化模式的優點,克服我國農業生產的各種不利要素。
作為我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基礎環節,我國很多學者對農業現代化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著述頗豐,不同學者如胡鞍鋼、顧益康、陳錫文等人的研究角度基本建立在借鑒國外經驗和立足我國國情這兩個基本點。研究的基本范式大多是什么是農業現代化,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如何,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性緊迫性和農業現代化的路徑設計等角度進行研究論述。
筆者認為中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探索要正確處理好幾個關系。要正確處理好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系,處理好共性問題就是要積極做到世界各國在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所采取的通行正確做法,如加大對于農業的投入,發展農業科技等。處理好個性問題也就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和現行制度出發制定我國農業政策和發展路徑。同時中國農業現代化是在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和市場化過程中同時推進的,就要以系統論和整體的視角來探索中國農業現代化之路,也就是要處理好農業和工業,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市場化的關系??傊褪窃谵r業現代化的過程中不斷的動態的調整農業政策,改革農業制度,發展農業科技,使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積極要素充分涌流,促進我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鞍鋼.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1949-2012),當代中國史研究,2014,3.
[2] 陳錫文.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求是雜志,2007,22.
[3] 顧益康.關于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內涵,特征與思路的新思考,世界農業,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