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將體育視為一種文化,這本身就是體育研究的一大獨特視角,它擺脫了以往 “以教育觀體育”的思維束縛,開辟了多層次、多方位研究體育的先河。中西體育研究的不斷深化就反映了這一點。在研究體育文化的過程中,中西方體育文化異質同構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西體育文化以其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特征呈現出不同的形式,以往對于中西體育差別的研究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以文化三層次理論為基本思路,對中西體育的思想理論層面進行比較。
有文認為,中西體育在各方面的差異都非常顯著。中國傳統體育思想植根于陰陽、八卦、五行理論等之中,而西方體育重外在、分析,重與自然的斗爭等觀念的指導下形成和發展的。而中國傳統體育思想重人體自身與外界的統一及自然界的和諧,西方體育是解剖學、生理學等各種學科的綜合運用;中國傳統體育重節奏、韻律、神韻、內涵、和諧美,重朦朧、抽象、含蓄美。西方體育陽剛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體美。
二是對中西體育進行體育性質的整體比較。如李力研認為以中國傳統體育為代表的東方體育是哲學體育,其實質是對宇宙的把握;西方體育則是一種物理體育,其實質是對生命的展現。
2.1.1 競技與冒險精神
西方體育文化發祥于古希臘。希臘文化對西方近代競技體育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希臘三面環海所形成的海洋文化使他們形成了善于競爭的民族性格。西方體育文化與其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相適應,從而形成了重視“練形”、健美,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強,透出了強勁的陽剛之氣。西方體育的競技觀是對力量的崇尚和對肉體的贊美為基礎。其體育文化是一種征服型文化,他強調通過挖掘身體的潛能,不斷突破身體的極限。西方體育主張通過身體鍛煉,促使肌肉,骨骼的強大,從而促進機體機能的健康。西方體育注重競技力的培養,注重肌肉與身體的發達,卻忽視了精神與外形的和諧。
2.1.2 進取,獨立和拼搏意識
西方家庭從小便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和自我拼搏意識,很多小孩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離開父母,體驗生活。因而在同齡的中國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寄生”式生活模式時,西方孩子已經仗劍走完天涯,他們開始毫不含糊地跟母親談論“我想去月球看看”的想法。我們可以從目前及其有影響力的美國職業男子籃球聯賽(NBA)中可以看出西方運動員的那種拼搏精神,那種對于勝利,對于榮譽的渴望。讓我們肅然起敬,也讓我們國內的某些籃球運動員羞愧難當!這是我們體育人必須要學習的一種精神!
2.2.1 內斂與靜養模式
中國人向來提倡內斂,主張靜養,因而在公園很容易看到越來越多的人練習太極。加之東方數千年積淀的傳統保健觀念,蘊涵著人體生命科學的豐富內容,對指導人們的保健活動,有很大地意義。在奧林匹克運動文化風靡世界的今天,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逐步被世界所熟知。從審美上看,中國人崇尚超人的智慧和唯美的道德情操。中國人講的形體美,首先是“生而長大”,即是父母給定的而不是后天練就的;其二是講貌美與神韻。在中國古代儒家傳統思想里,中國人崇尚的是仁、義、禮、智、信,而不是體育運動本身。倡導的是君子之間以禮相待的禮儀規范而并非像西方體育文化一樣鐘情于對各項身體素質的比拼。在這種重道德輕肉體的觀念之下,國人的身體素質只會每況日下。這說明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使體育尤其是古代軍事體育為仁義禮樂服務。
2.2.2 底蘊與優秀傳統
世界體育的發展史表明,世界體育率先發端于于東方。早在公元前5千年,東方體育就開啟了其文明進程并領先于西方,這一時期的東方體育不僅對后來的西方體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對整個世界體育的繁榮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東方文化以農耕文化為底蘊,儒家文化在此基礎上生根發芽,“順天應時”、“不違天命”便是儒家文化最基礎的內涵,因而造就了東方人性格中的“隨和”、“謙卑”,并以此為主導去支配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最終繁衍出中國體育文化不以競技為主,多作為交流感情增進交往的媒介與橋梁。諸如“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標語在中小學校園隨處可見。這一傳統在東方一脈相承并發揚光大,成為東方民族的一大結構穩定、形態獨立的體育文化體系。
目前,世界文化在互相開放和交往中日益趨同,中西體育由當初的相互排斥轉為互相學習與融合,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傳統體育開始了與西方體育的沖突與交融。
中西體育文化中人們對競技觀,對保健養生的不同認識而決定了其活動內容,從而形成不同類型的基本運動模式。西方重視體格,喜歡挑戰極限,渴望勝利,注重競技,其主要運動競賽大都屬角力、跳躍、拳擊、賽跑、擲鐵餅等力量型的運動,其競賽以展示體能的高低為特征。而中國運動方式大多呈技術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力量型的競賽中崇尚“四兩撥千斤”的技巧,以展示技術技法的嫻熟程度。隨著西方物質文明的極大滿足,人們轉而渴望更豐富的精神生活,并且更加注重對自己身體的保養。而東方的體育思想中正好提倡修身養性,所以西方一部分人逐漸開始了解中國養生理論與保健方法。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分享人類智慧的結晶,達到相互促進的目的。
如今,西方的網球、游泳、籃球、足球等項目已成為中國學校體育、競技體育以及全名健身的主要內容,西方體育中的平等競爭等競技觀念已深入人心,并且影響了中國的傳統體育文化。一部中國近現代體育史相當于中西方體育文化相互排斥到相互學習的歷史演義。中國傳統武術吸取了西方體育競賽方式,形成了散打競技,氣功引入了現代科學理論,龍舟、風箏等老少皆宜的休閑運動,逐漸得到西方人的接受和認可,成為了中西方共同的娛樂和比賽項目。這體現了中西方在體育文化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有逐漸融合的趨勢。研究者指出,以奧林匹克主義為主的西方體育觀念“和平與友誼”、“平等地公平地競爭”、“體育為大眾”、“重在參與”等思想逐漸被大眾所接受。而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中的倫理道德觀、健康長壽觀、自然養生觀、形神相關論、動靜相關論、人天相關觀等體育觀念被西方體育不同程度地接受;由于文化的傳播,中西方在體育活動方式,鍛煉方法與手段上都不斷的趨向一致,西方的摔跤、舉重、拳擊被中國接受。網球、橄欖球也被引入。
東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撞與融合,必然導致新一輪人體生命科學的革命,其最終結果必將是促進了人們身心和諧發展。東方體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漸形成了融養生健體、道德教育、娛樂競技于一體的獨特風格。在西方奧林匹克運動的巨大影響下,東方體育文化不再是封閉環境里的自足體,而是在同西方體育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競爭的匯流中迅速發展。
東方體育文化講究內養,內練的途徑以強身健體,西方體育文化強調絕對的力量,強壯的身體,注重不斷的挑戰自我,鍛煉自己的體格。我們應將這兩種不同的能力培養和教育融為一體,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健身鍛煉能力、競技和競爭能力、自立和應變能力、娛樂消遣能力,還應從學生的精神面貌,意志和品格中去探索其內在涵義都更為深刻的內容和實質,內外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學生肯定會對體育有新的理解并且更加熱愛體育活動與競賽,可以為終生體育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體現“因才施教,全面育人”的內涵,為培養和塑造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的青年一代打下了全面而堅實的基礎。
中國的文化自殷商以來,代代相傳,不斷地創新,向前發展,雖多有曲折,卻從未中斷。世界體育文化如此,我國的體育文化也是如此,因而在全球化模式下進行體育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就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5.
[2] 袁敦禮,吳蘊瑞.體育原理[M].上海:上海勤奮書局,1933:150.
[3] 吳也顯.教學論新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
[4] 毛振明.體育教學科學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
[5] 吳志超.現代教學論與體育教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
[6] 吳鍵.體育教學模式與體育教學組織形式關系問題的探討[J].體育教學雜志,1999,(2).
[7]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體育教學[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5.
[8] 王占春.體育課教學改革實驗教案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4.
[9] 王則刪.學校休育理論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