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贊
(百色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壯繡是壯族人們長期勞作中主觀創造出來的藝術形式。早在原始混沌時期,壯族先民就將氏族的圖騰,如蛙、魚、太陽等紋樣銘刻在身上。直到宋代以后,這種文身圖案才轉移到錦繡和服飾上來,并呈現出神秘簡約、幾何形體化的特征。壯繡圖案內容豐富,以物化的方式傳達了壯族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情感訴求,這些標志性的符號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精神世界,在刺繡藝術史上獨樹一幟。
纖維藝術是一門歷久彌新的藝術。它是由以前的編織壁掛發展演變而來。隨著新技術與新材料的不斷涌現,現代纖維藝術已不再拘泥于平面造型的形態,還可以塑造成極富個性的立體裝置形態。現代纖維藝術創作實踐正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以其獨特的表現手法、豐富的創作形式以及深厚的文化內涵,給受眾呈現出高度的審美愉悅。與此同時,其蘊含著一種健康的價值觀和美術觀,正是人們懷揣著生活的美好理想,用藝術的手法認知世界、改造未來的體現。不可否認,沒有哪一種材質會像纖維一樣兼具人文底蘊和生命特性,也沒有哪一種工藝能像纖維藝術一樣如此復古而現代,更沒有哪一種語言像纖維藝術那樣豐富多彩,且親切近人。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傳統的壯繡顯然不再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將其運用到現代纖維藝術中,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將壯繡跟現代纖維藝術相結合,是一種大有裨益的嘗試,我們應該保留傳統藝術的精華,豐富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最終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壯繡所賦予的藝術元素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設計來源,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在文化逐漸流逝的今天,將壯繡跟纖維藝術相結合,相當于為壯繡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展示舞臺,將它合理地開發利用起來,并與時俱進,勢必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旅游文化資源。兩者的結合是一個長期探索的過程,我們不能一味追求創新,忽略了壯繡本身具有的意蘊內涵。我們在創作過程中,應該充分把握好壯繡的特點,去粗取精,才能更好地挖掘、保護并利用壯繡這一古老的傳統工藝。現代纖維藝術側重于材料、理念、技巧、肌理的表現,而壯繡承載的是民族文化的底蘊和內涵。將民族藝術所賦予的歷史沉淀運用到現代纖維藝術中,以更富有現代感的形式重現出來,實際上也是對現代纖維藝術的完善和發展。
關于壯繡在纖維藝術設計中的運用,通過對資料的總結和一些作品的分析,可以從以下幾種方式進行創新運用:
第一,以壯繡工藝為主要構成因素設計并制作纖維藝術。這種方式比較傾向于展示民族特色文化,作品主要以壯繡為主,注重保護和發揚壯繡固有的特征。在保持壯繡紋樣、色彩等不變的情況下,考慮其他纖維材料,且和壯繡要搭配適宜,不會覺得過于突兀。盡可能地保持壯繡的針法、氣韻,通過不同的展示風格來體現其時代性。可以選用壯繡的傳統題材,從材料、針法等方面進行創新。我們知道,纖維藝術所涉及的材料相當廣泛,因此,它與壯繡相結合的空間很大。我們可以在把握壯繡主體特點的前提下,進行小范圍的變形處理,也可以加入其它的刺繡針法,但不宜大面積的運用,否則就會削弱壯繡的主體地位。纖維藝術的表現形式很多,壯繡不適合三維軟雕塑的形式,復雜的形式容易喧賓奪主,因此,我們要盡量選擇單純簡潔的表現方式,將外觀形式與內在內容完美融合。如壁掛式能很好地展現壯繡藝術。構成方式上,我們要根據自己所設計的纖維藝術進行適合構圖,切勿生搬硬套。并運用夸張、重復、漸變、變形等手法,創作出富有壯繡特色的現代纖維藝術作品。除此之外,對壯繡工藝我們仍然要本著一絲不茍的態度,力求精益求精,才能將重組后的纖維藝術綻放出光芒。
第二,將壯繡運用到現代纖維藝術設計中,形式的拓展使其富有個性。除了常規的平面形式,我們也可以通過立體展示形式拓展纖維作品的空間性。可以從多維、三維、半浮雕等把握空間,壯繡可以通過立體的方式進行創意,在進行這一類作品創作的時候,要做到心中有數。通過提煉壯繡的色彩、符號等加工制作出纖維藝術作品,抑或將壯繡圖案通過高比林等方式進行編織,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
第三,繪畫與壯繡有機結合,各取所長,產生出別樣的風情。繪畫的顏料可以選用耐水的丙烯顏料。兩種技法同時運用在布面上要綜合考慮色彩和肌理的結合,使畫面更加活潑生動。
第四,隨著科技的進步,以新科技工藝為主導進行創新運用,可以制作出更為復雜的纖維藝術作品。紡織數碼印要充分考慮電腦噴繪的壯繡圖案是否與所選材料相匹配,兩個并無關聯的物象被安排在同一個畫面中,難免會有沖撞,因此,要在矛盾中尋找統一。將壯繡圖案用紡織數碼印的方式表現出來,與之相配的材質要與壯繡的色彩、質地有一定聯系,才能使壯繡圖案印出來之后巧妙地和材料結合。
時至今日,壯繡由于偏離了人們的審美思維而漸行漸遠。將壯繡與現代纖維藝術結合,以纖維藝術為載體,作為傳統壯繡文化的展示。采用多角度、多層次地賦予壯繡文化以創新的表現方式,使其被現代人接受的同時,傳承壯族特色、展現壯族精神。
參考文獻:
[1] 張海東,王甍.現代纖維藝術的發展脈動[J].藝苑,2007,1.
[2] 李硯祖.裝飾之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