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錦州市凌海動物檢疫站,錦州 121200)
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病原是冠狀病毒,其大多是以橢圓形或球形的粒子狀態呈現,存在囊膜,并且直徑保持在90~200m間。病毒主要感染動物的呼吸道以及消化道,進入動物體內后往往在肺細胞以及絨毛細胞中增殖,隨著血液的不斷循環,就會在小腸細胞中發生胃腸病變。如果早期感染該病毒,含量較高主要表現在動物的腎以及呼吸道兩個地方;后期含量較高主要表現在腸系膜淋巴結、十二指腸以及空腸等地方。另外,外界日光會對該病毒造成直接影響,導致給養豬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研究豬傳染性胃腸炎在我國北方流行的現狀以及防治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一般情況下,豬發病是與康復后仍然攜帶病毒以及被感染但仍在潛伏期中的豬相關,上述兩種都是豬傳染性胃腸炎的傳染源,主要通過其糞便、飼料、空氣等途徑傳播。有研究指出,康復8周左右,發病豬排出的糞便中仍然存在豬傳染性腸胃炎病毒(TGEV)。一旦豬進入群體中,則就會感染其他豬群,進而引發該疾病。該病一般出現多發情況在寒冷季節,夏季較為少發,產仔旺期也較為多發,進而并沒有季節性。
根據近幾年該病的流行情況看,該病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在新發病豬群和新引進豬仔2個方面較高,在哺乳期具有較低的發病率,但是斷奶后極易感染該疾病。目前該病已不再大幅度流行,往往是間歇式或地方式流行。
該病傳播速度快,即使在短時間內也會傳染大量豬群。病豬會有急劇水樣腹瀉、突發性嘔吐等癥狀出現,糞便是黃色或綠色,并且其中往往混雜著小凝乳塊。早期病豬的體溫較高,精神不振,吃奶量也不多,體重在迅速下降,一般在2~7 d內就會死亡。不足1周歲的豬感染該疾病后,死亡率最高;5周歲以上的豬感染該疾病死亡率比較低。育肥豬或成年豬感染該疾病的癥狀比較輕,有的會發生嘔吐、腹瀉、體重下降以及乳液減少等。如果不存在其他并發癥,則患病輕微的豬很快能實現自愈,一般不會出現死亡[2]。
為有效降低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病率,首先要避免病豬進入,相關的養殖場要盡量自繁自養,同時保證外界引種或購買的豬仔已經經過消毒隔離的程序,同時避免在寒冷或初春時節購豬。其次,在日常喂豬的過程中,向豬的飼料中可以添加一些大蒜莖或蒜瓣,平衡并凈化豬的腸道菌。另外,如果出現相關疫情,要對健康豬進行接種預防,向其肌肉注射滅活苗或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疫苗。
對豬群實施消毒處理能明顯降低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病率,科學合理的選擇消毒劑也是至關重要的。一般情況下,每隔半個月選擇燒堿、漂白粉、草木灰、新鮮石灰乳以及甲醛溶液等屬于堿性的消毒劑,選擇聚維酮碘以及季銨鹽溶液等屬于酸性的消毒劑,將兩者進行交叉使用,避免豬群感染該疾病。除此之外,相關養殖戶要積極清掃豬群的糞便等排泄物,同時將其堆積封閉,實現發酵的目的,從而使得廢物利用[3]。
一般情況下,新購進的豬仔在1 d時間內不能喂飼料,在溫開水中添加小柴胡散、氟苯尼考粉或電解多維等抗應激藥物進行喂養即可。2 d后對其進行喂飼料,然后逐漸加到平常用料標準,并且保持3 d內在飼料中加入電解多維。其次,相關管理程序要從實際情況出發,符合免疫、換料以及飼養等相關管理程序,平衡豬群在各年齡段營養,同時對豬舍的相關設備要不斷完善與改進,確保豬群生活在干凈衛生的環境中。
如果發現某些豬有發病情況,養殖戶應該立即對其進行隔離治療,同時給予適當藥品。對小豬的耳部以及背部使用利福平擦劑進行涂擦,注射金根注射液0.3 mg/kg。如果出現嘔吐的情況,則向豬的兩邊頸部肌肉注射復合維生素B,連用2 d,每天2次。豬只發病后,為了有效避免出現酸中毒以及脫水的情況,可以禁食2~3 d,并且在溫開水中添加補液鹽對其進行喂服,用量以豬的大小為標準,病情較為嚴重的話,可以向其注射葡萄糖氯化鈉溶液,從而有效緩解病豬的癥狀。最后,發病期間要及時調整病豬的喂料方式,對其喂養熬熟的玉米粥,不能供應濃縮高蛋白飼料。
綜上所述,豬傳染性胃腸炎并沒有特效治療方式,在臨床上需要對其實施對癥治療,避免出現繼發性感染,讓大齡豬實現自愈,并不是利用藥物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病豬早日康復,減少相關養殖戶的經濟損失。
[1] 張利,丁潤峰.豬傳染性胃腸炎在我國北方流行的現狀和防治措施[J].當代畜牧,2016(18):15-16.
[2] 楊麗紅,丁潤峰.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的防治體會[J].當代畜牧,2015(30):66-67.
[3] 張永富,馬國文,武克炳,等.豬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混合感染的診斷與防治[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漢文版),2016,31(3):24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