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綿陽市江油市方水畜牧獸醫站,江油 621705)
新生犢牛腹瀉較常發生于1~3周齡的牛犢,且其主要傳染源便是攜帶病毒的母牛。在冬季時,泌乳母牛會排出冠狀病毒,且消化道屬于最為關鍵的傳染途徑。而攜帶病毒母牛生產的牛犢會在出生時以及子宮內便被感染冠狀病毒。同時,初產母牛40%均會攜帶病毒,且陰性初產母牛生產犢牛感染的幾率要遠大于經產母牛所生產的犢牛。
一是消化不良,此病因常見于哺乳期犢牛,且主要因養殖人員飼喂了待產母牛不全價飼料或飼養管理不當等因素引起。除此之外,人工哺乳不定時、乳溫過高以及初生犢牛吮乳過晚等也會誘發犢牛腹瀉疾病。二是免疫力低下,在出生后最初幾天內,犢牛自身的免疫力較低,此時需要犢牛主要利用初乳獲得抗體,以防發生應激反應。但此過程中,若飼養人員管理不當,出現初乳飼喂過早或過晚問題,則犢牛無法及時獲得抗體,從而引發腹瀉問題。三是寄生蟲,主要包括莫尼茨絳蟲以及犢牛新蛔蟲等。四是細菌與毒素,若養殖場內存在環境不良問題,病菌會很容易從口而入,從而降低了犢牛機體的免疫力[1]。同時,濫用抗生素也會導致犢牛消化道出現腸道菌群紊亂問題,其中最為主要的感染細菌則是大腸桿菌。
一是根據犢牛的發病情況進行判斷,通過剖檢進行初步確診。但診斷時必須使用病牛的新鮮糞便及尸體的小腸。二是應先超速離心犢牛的糞便標本,并通過濃縮提純,以有效提升檢出率。之后相關工作人員直接利用電鏡負染色檢查糞便的涂片,可以見到典型的冠狀病毒即為染病。三是利用病牛細胞培養物或糞便,經口感染未吃初乳的初生犢牛,1~2 d后,若成功復制本病,則代表感染。四是利用免疫熒光試驗進行血清學檢查,期間也可以利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以及反向免疫電泳技術等檢查本病。
在診斷新生犢牛腹瀉疾病時,應將此病與犢牛大腸桿菌病、犢牛輪狀病毒病、消化不良以及沙門氏菌病等進行有效區別。首先犢牛大腸桿菌病也會發生腹瀉、排灰白色糞便等癥狀,且新生犢牛會發生食欲減退,并呈現出急性敗血癥狀,嚴重的在1~2 d內伴隨劇烈腹瀉,在停止哺乳數小時后便死亡。其次是沙門氏菌病,犢牛也會出現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狀態,甚至糞便中還會混有血液或粘液。且在病牛體溫高于41℃時,開始具備傳染性,之后病牛便在5~7 d內死亡。隨著病期的延長,病牛的腕關節還會不斷腫大,并伴隨發生肺炎以及支氣管炎等疾病。再次是犢牛輪狀病毒,患有此病的犢牛糞便中會存在少量血液,且長時間的腹瀉后,病牛會呈現出脫水問題。輪狀病毒病多發于15~90日齡的犢牛,且糞便會帶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最后是犢牛消化不良疾病,病牛會出現精神萎靡癥狀,較小日齡的犢牛糞便中會帶有奶瓣,而較大日齡的犢牛糞便中不含有血液與粘液,體溫保持正常。
工作人員在飼喂母牛時應有效控制精料的飼喂量,確保干草的飼喂量,以防母牛出現產后酮病問題,降低犢牛出現腹瀉疾病的幾率。
工作人員應及時清掃產圈并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尤其應及時清除母牛產犢期間排出的糞便物。同時,還應利用清水及時清洗牛舍地面,并每隔7~10 d后利用堿水進行沖洗食槽。對于進入產房的母牛,工作人員應及時對其身體消毒,確保干凈清潔。
養殖人員應提前做好接產準備,并利用消毒藥浸泡接產用具。在犢牛出生后,養殖人員除了應確保保溫外,還應擦干犢牛全身。同時,剪短距腹5cm的臍帶,并利用碘配溶液做好消毒工作。在運送犢牛的過程中,養殖人員應充分注意安全性,保持溫柔的驅趕動作,以防犢牛出現應激反應[2]。在犢牛出生后應及時為其提供初乳,確保其盡早獲得免疫抗體。除此之外,飼養人員在養殖期間應堅持四定原則,即定時、定量、定溫以及定飼養人。母乳溫度必須保持恒定,哺乳時間也應固定,不可過早或過晚,且還應選擇有經驗且專業性較強的養殖人員。
首先是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應使用焦山楂30 g、麥芽20 g、健曲10 g、黨參10 g、白芍10 g等藥物進行煎煮,并對犢牛進行灌服。其次是寄生蟲腹瀉,應為犢牛服用5~8 ml的左旋咪唑藥物。最后是針對細菌及毒素腹瀉,應為犢牛注射碳酸氫鈉溶液或氫化可的松藥物。
新生犢牛腹瀉主要由冠狀病毒引起,此病發病較急,甚至會引發嚴重腹瀉問題,影響了養殖人員的經濟效益。本文便分析了新生犢牛腹瀉疾病的癥狀及流行特點,并詳細指出了相關的防治措施。
[1] 智海東,高艷,劉長明,等.病原性犢牛腹瀉的實驗室診斷與防控[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7):179-180.
[2] 張震,趙玉璽,閆躍飛,等.犢牛腹瀉病因及防控研究[J].湖北畜牧獸醫,2017(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