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市資源縣林業局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桂林 541400)
伴隨著全球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升,人類對于除人類之外的其他生物保護意識也隨之提升,為實現地球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目前時期開展的環境保護工作遠遠落后于環境被破壞的速度。在這一基礎上,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亟待提上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文中以野生動物候鳥為例,開展了關于棲息地保護的相關研究,創建了改善自然保護區候鳥棲息地管理的工作構想這一課題,希望對于候鳥棲息地保護工作推廣產生借鑒價值。
在自然生態環境中,野生動物資源是其中重要的構成部分,同時也是保障整個生態系統平衡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在人類不斷進化發展的過程中,野生動物資源提供了有效的物質基礎,同樣生物本身遺傳的多重性也為社會經濟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由于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不斷索取,致使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不斷遭受到破壞,越來越多的珍稀動物面臨滅絕。在這一背景下,保護野生動物生存環境就成為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途徑,這對于人類可持續發展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高度提升自然保護區候鳥棲息地管理工作質量,我國重點著力于自然保護區的完善和建設工作,將候鳥的越冬地、繁衍地以及遷徙期間停留地進行重點建設,使之成為候鳥遷徙自然保護區棲息地建設重點。我國自然保護區候鳥棲息地管理相關部門已經陸續在自然保護區之外的候鳥遷徙途徑地點搭建了候鳥保護站,對于各類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的建設力度也隨之加大,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候鳥保護工作水平,又在上述基礎上應用了生物保護小區、鳥類環志等方法保護候鳥生存[2]。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在全國各地構建了350個自然保護區候鳥棲息地,并依舊在陸續完善現有的候鳥野外生存安全保護體系。受到我國地大物博的影響,現有的自然保護區候鳥棲息地保護措施遠遠無法滿足我國境內所有候鳥保護工作條件,亟待在未來時間內進行不斷擴大管理范圍,解決管理問題。
近幾年來,隨著現代種植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在進行植物種植時會使用化肥、農藥等物質提升產量,該類物質會通過土壤以及地下水流的積累和沖擊,逐漸進入到自然保護區中候鳥棲息地中,影響了候鳥的正常繁殖和生長。在此期間,經常會出現有鳥類因誤食帶有農藥的農作物而中毒或致死事件。另一方面,帶動著國民經濟增長的交通運輸產業與工業生產產業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環境污染,候鳥棲息地受到污染影響,導致部分珍稀候鳥滅絕[3]。以現代工業生產過程中的“三廢”為例,此類廢水的排放,致使自然保護區中的候鳥棲息地水環境被大面積污染,水體中的營養物質排放過多導致水草生長的十分旺盛,已經超出自然保護區所能承受的范圍內,致使大量水生物因缺少營養、缺少氧氣而死亡。其直接影響了候鳥食物減少、生存環境質量降低,最終傷害鳥類健康,甚至導致部分鳥類滅絕。
根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在全國范圍內,多數候鳥棲息地由于自然保護區中的水源和濕地被人類生產活動過度消耗,致使候鳥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面積越來越小,嚴重抑制了候鳥群體的繁衍、生存壯大[4]。另一方面,固有的棲息地面積大幅減少,候鳥為了維系生存,不得不進行遠距離的遷徙和生存范圍的調整,繼而導致候鳥在棲息地停留的實踐、鳥群自身的數量、群體結構以及活動范圍出現了極其顯著的變化。
目前,我國大部分自然保護區候鳥棲息地都位于較為偏遠的地區中,在該部分區域內,周邊生活的居民經常會進入保護區內掏取、撿拾鳥蛋,更甚者直接獵殺鳥類。此種現象出現最猖獗的時期就是當候鳥由于氣候原因進行遷徙時,亂捕亂殺現象層出不同[5]。影響人類進行候鳥捕殺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諸如食用鳥類作為盤中餐、受到利益驅使而進行珍稀鳥類捕捉販賣,令人瞠目的是部分偏遠地區的自然保護區候鳥棲息地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違法作業產業鏈,形成極大的不良社會影響的同時,對于候鳥種群的生態鏈運行造成了重大的威脅。
在進行自然保護區候鳥棲息地管理工作研究時,首先需要開展的就是提升候鳥棲息地周邊國民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在棲息地周邊,應該盡量避免建設工業生產工廠,為候鳥的遷徙和越冬保留一塊情景、明亮之地。另一方面,在國民的生活中,對于環境保護最主要的就是出行汽車為其的污染,為了能夠為候鳥越冬創造一片高質量的自然保護區,人們在出行時,最好選用綠色節能、無污染的出行工具,為空氣凈化創造條件,繼而為候鳥保護貢獻一份力量。
站在社會發展的角度而言,候鳥保護工作是一項集合了公益性、群眾參與性與社會發展性與一體的一種群體性工作。在這前提之下,作為候鳥棲息當地政府部門,首先應該積極面向社會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國民總體的候鳥棲息地保護意識,將社會保護團體以及環境保護組織的公益性發揮到極致,集中社會的總體力量,共同參與到自然環境保護區的工作中來[6]。另一方面,自然保護區候鳥棲息地管理者可以充分借助于網絡媒體、社會輿論的力量進行候鳥棲息地保護宣傳,將候鳥越冬遷徙的路線面向社會宣傳,提升各個領域對于候鳥保護的認知程度,構建一種全新的保護模式,形成“社區參與+環保機構”于一體的新式自然保護區候鳥棲息地管理開展方法,積極運用多樣化、科學合理化的保護手段為自然保護區中候鳥遷徙以及棲息地創造一片人與候鳥和諧相處的祥和天地。
在為遷徙中的候鳥進行構建自然保護區棲息地時,應該積極與野生動物保護機構之間建立起有效的合作關系,通過宏觀的統籌、規劃,聯合林業工作站、自然保護區轄區管理部門、候鳥環志管理站等諸多環保部門進行候鳥棲息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此同時,在候鳥遷徙棲息地的地點選擇時,應該針對候鳥常駐的地點進行搭建候鳥保護檢測機構,按照不同的候鳥種類分別為其配備相對應的候鳥棲息檢測基礎設施,并派遣專業的檢測技術人員進入其中工作,實現候鳥自然保護區棲息地管理工作目標,即做好候鳥保護的巡守、社區共建、宣傳教育以及維護工作,從而為候鳥遷徙路線提供有效的保護檢測信息,確保自然保護區內候鳥棲息地管理人員能夠實時全方位的了解候鳥遷徙、保護現狀,最終通過布局合理、全面覆蓋的保護方式提升我國候鳥遷徙棲息地的保護工作開展質量。
在進行自然保護區候鳥棲息地的建設時,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基礎保護設施建設,為了確保政府投資資金以及社會捐助資金能夠真正運用到實際的候鳥棲息地建設項目中,就需要派遣相關部門專門針對執行資金的使用動向進行嚴格管控,使得資金能夠在規范運作下應用與棲息地建設過程中來,實現??顚S?,嚴厲打擊不法分子挪用、強占、截留候鳥保護基金行為,繼而完成專線資金運用于自然保護區被候鳥棲息地管理工作中的任務,提升資金運作安全性。與此同時,作為候鳥棲息地保護工作者,其身上肩負的責任十分重大,管理工作的困難、技術應用要求過高,都是對參與到候鳥棲息地保護工作中的人的一種挑戰。在這一基礎上,作為棲息地的管理人員,必須時刻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與候鳥棲息地崗位之間實現最佳匹配。當然,從事自然保護區候鳥棲息地保護工作的管理者,僅具備高超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還不夠,而是應該時刻帶著對于自然環境、野生動物的熱愛去從事這一職業,具備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才能真正改善自然保護區候鳥棲息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候鳥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
綜上所述,雖然國民生態環境保護關注度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但是,并未充分意識到候鳥保護工作對于平衡整個生態環境所產生的重要作用,為我國自然保護區候鳥棲息地的管理工作開展帶來了一定難度。在這一基礎上,作為自然保護區候鳥棲息地的管理者,一定要在管理過程中不斷強化環境保護執法隊伍的建設,提升執法能力,對于亂殺、亂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綜合運行日常巡邏執法與嚴厲打擊違法行為的執法方案,為今后進一步提升自然保護區候鳥棲息地的管理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1] 郭恢財,李琴,胡斌華,等.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對自然保護區候鳥棲息地的影響[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6,28(9):181-186.
[2] 賀澤勁,黎亭,周海翔,等.候鳥何處為家?中國候鳥棲息地嚴重喪失調查[J].中國周刊,2016,19(12):54-65.
[3] 劉偉,孫富云,高翔.東洞庭湖濕地優勢鷸類物種棲息地適宜性研究[J].野生動物學報,2017,38(4):603-607.
[4] 楊永霞,白皓天,傅偉,等.云南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鳥類多樣性及其與生境結構的關系[J].生態學雜志,2018,37(1):147-156.
[5] 朱書玉,趙亞杰,王安東,等.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大鴇越冬調查及保護[J].野生動物學報,2016,37(1):51-54.
[6] 梁晨霞,李波,張雨薇,等.內蒙古烏蘭察布地區鳥類群落結構及季節變化[J].生態學雜志,2017,36(1):9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