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平邑縣畜牧獸醫局銅石畜牧獸醫站,平邑 273307)
輪狀病毒屬于呼腸弧病毒科輪狀病毒屬[1],對理化因素有較強的抵抗力。對乙醚、氯仿不敏感。可耐受pH值為3~9,在糞中,60℃30 min可存活7個月,1%福爾馬林37℃處理3 d能滅活,1%碳酸鈉、碘盯、來蘇水、高錳酸鉀消毒效果不理想。70%乙醇和1%次氯酸鹽消毒效果較好。
患病豬的腸道內是豬輪狀病毒的棲息地,一般附著在糞便中被排出體外,這樣帶菌的糞便能夠污染飲水、飼料、墊草甚至是土壤,此病毒有非常強的適應性,及時被排出體外也可持續毒力在20 min。在寒冷的晚秋、冬季及早春時節更容易發病, 仔豬最易感染,8 周齡之內的仔豬感染率可達90%~100%。別的生長階段的豬也有可能被感染,只是感染程度有輕有重,及時豬痊愈后,也有可能會二次感染該病毒。
仔豬輪狀病毒的潛伏期為短,一般為12~24 h開始發病通常精神狀態沉郁、食欲下降萎靡不振和懶得運動;但是不久之后就開始出現嚴重腹瀉,呈水樣或糊狀的糞便,顏色為黃白色或暗黑色,嚴重脫水、消瘦、體重減輕30%。維持大概3~7 d后,患病仔豬發生死亡。死亡率也會受到氣溫下降、繼發細菌感染等因素影響而變化,其中,仔豬日齡、斷奶和母源抗體的有無都會關系著仔豬的死亡率。用病毒給日齡小的仔豬做免疫接種時,常發生該種情況,100%的死亡率。
對病死豬進行剖檢,病理變化主要集中于消化道內。此外,胃部可見弛緩,并充滿了乳汁和凝乳塊;腸道變薄,小腸絨毛有縮短跡象,內容物可見灰黑色液體[2]。
給予妊娠母豬營養全面且豐富的飼料,保證胎兒和自身的營養需要,增強自身抵抗力,也是足以應對泌乳要求;同時對母豬做好各種疫苗接種,以便仔豬獲得足夠的母源抗體,增強自身抵抗力[3]。
當母豬分娩時,嚴格消毒產房和豬體,接產助產人員也要進行全面的消毒,接產用具衛生安全,以免帶進病原菌,造成不必要的感染。仔豬出生后還要定期清掃糞便等污物,保證豬舍干凈衛生,并定期消毒,爭取將病原菌消滅在萌芽中。
當仔豬出生后,接產人員要立即擦干仔豬身體、斷臍,使仔豬盡早吃足初乳,因為初生仔豬的免疫系統發育還不完善,而母體的初乳中又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能夠幫助初生仔豬完善自身最初的免疫功能,并且母乳中含有的免疫球蛋白濃度還會根據泌乳時間的延長而降低,為此,工作人員需要確保仔豬在出生后盡早吃到并吃足初乳,不僅有助于自身能量的補充,更有助于免疫力的提升。要訓練仔豬固定吃一個乳頭,基本原則是體重輕的仔豬吃前邊乳頭,體重大的仔豬吃后邊乳頭,這主要是由于出生重小的仔豬吃到足夠的乳汁,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先天之不足;而出生重大的仔豬吸吮和按摩乳房的動作有力,仍可促使乳量小的后面乳腺發育良好,彌補了乳汁不足的缺點。
當仔豬出生后,根據當地疫病流行病學,及時做好相應的免疫接種。因為很多疾病不單純是一種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為此,及時接種疫苗,在身體內形成免疫屏障,從根本上增強豬只得抵抗力,有效降低感染疾病的發生率。
養殖人員需細心觀察豬群的變化,發現豬群有異常變化時,要及時采取隔離措施,將病豬放在舒適、清潔的豬舍內,采取積極的藥物治療措施,耐心照顧患病仔豬。將病豬所處的環境、使用過的槽子、水嘴等要進行徹底的清潔消毒處理,及時清掃被污染過的墊草、殘留的糞便等等。腹瀉狀況比較嚴重的豬只,養殖人員需要中止仔豬的哺乳行為,同時飼喂止瀉劑,配合抗生素類或者是磺胺類藥物治療,可以有效預防繼發性疾病。如果脫水比較嚴重的豬只,可靜脈注射濃度為5%~10%的葡萄糖鹽水或者是濃度為3%~10%的碳酸氫鈉溶液,可以有效防止脫水和酸中毒,并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仔豬輪狀病毒病是危害仔豬健康的一類重要疾病,需要養殖生產中加以預防與治療。但是在對待疾病的原則仍需遵守“防大于治“的原則,認真執行消毒制度,堅持做好新生仔豬的護理,吃足初乳,做好相應的免疫接種,全面預防仔豬輪狀病毒病的發生。
[1] 任文華,崔志洪.豬輪狀病毒概述[J].畜牧獸醫雜志,2005,24(5):21-25.
[2] 焦靜波.豬輪狀病毒病診斷與防制[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30(7):53-56.
[3] 黃松林,韓善闖,呂春芳.豬輪狀病毒的診斷及防治體會[J].新農村,2013(2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