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辦事處畜牧獸醫站,聊城 252036)
腹瀉病在犢牛飼養管理中比較常見。該病沒有明顯的地域性、季節性的發生規律,在各個季節、各個地方都可發生,主要侵染對象為日齡在21~30 d以內的犢牛。發生該病的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犢牛脫水、嘔吐、拉稀便、體重減輕等,在養殖實踐中,該病是導致犢牛發育受阻與死亡的重要病因,也因此有人將犢牛腹瀉病稱之為犢?!皻⑹帧薄檫M一步認識、了解和防治犢牛腹瀉病,文章基于犢牛腹瀉病發生現狀,從犢牛腹瀉病發生病因查找入手,同時針對病因提出相關的防治對策和具體措施,以供廣大牛養殖戶參考。
根據犢牛腹瀉病發生情況分析和臨床治療經驗可得,導致發生犢牛腹瀉病的主要病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上文提到,腹瀉病易發生于日齡在21~30 d左右的初生牛只身上。該時期的犢牛,身體臟器尚未發育完全[1],各項機能也未能充分具備,尤其是還未具備消化功能。當其吸允母乳時,會反射性地出現食管溝閉合現象,并形成一個類似管狀的結構,吸允的牛奶進進過食管溝與瓣胃,再進入皺胃,最終完成牛奶消化。但有時候,少量的牛奶會進入到瘤胃或網胃中,由于初生犢牛的瘤胃、網胃尚未完全發育,因而不具備消化功能,而長時間的牛奶滯留,則容易發生乳酸發酵,進而引起犢牛腹瀉。此外,犢牛的免疫系統、神經調節系統等也未發育完全,受此類因素疊加影響,則導致犢牛適應性差、抵抗力若,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染,進而引發犢牛腹瀉病。
科學的飼養管理是保障犢牛養殖安全的重要基礎。然而,在進行飼養管理時,由于養殖人員對妊娠期母牛及初生犢牛飼養管理不充分,導致母牛營養不足與犢牛體質薄弱,進而為犢牛腹瀉病等發生提供便利[2]。
犢牛的生長發育質量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妊娠期母牛的營養狀態。在飼養管理中,若妊娠期的母牛得不到充足的營養供應和科學的飼養管理時,則容易導致胎兒營養不良,進而造成犢牛體質瘦弱等情況,并易發生包括犢牛腹瀉病在內的各類病變。同時,由于母牛的營養攝入不足,還會導致泌乳量減少、乳汁質量差、營養成分不佳,使犢牛出現腹瀉癥狀。
一般地,在犢牛出生的半小時至1 h以內,應當為其飼喂初乳。若初乳喂食過晚或不喂食,則會導致犢牛腸胃功能減弱,從而增加犢牛患病風險。而在當前的各類養殖場中,對犢牛初乳的飼喂管理,往往通過人工哺乳的形式,未能切實達到定時定量,同時對乳汁的溫度把控,也高低不一。此類對犢牛飼養管理上是疏漏,極易引發犢牛腹瀉等情況。此外,犢牛飼料品質不佳、飼養圈舍環境條件差等因素,也是誘發犢牛腹瀉病的重要影響因素。
此外,由于犢牛養殖環境驟變、溫度變化大、圈舍潮濕等外界環境的不良應激,也會導致犢牛腹瀉病的發生。再者,因沙門氏菌、冠狀病毒、大腸桿菌、輪狀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侵染,也是誘發犢牛腹瀉病的重要病因,實踐表明,因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導致的犢牛腹瀉現象,對犢牛安全養殖威脅最大,輕則導致犢牛發生脫水等狀,重則會引發犢牛死亡。
患腹瀉病的犢牛,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排稀便,異味大,且糞便顏色呈白色或黃色,水樣狀,少數病牛的稀便中還會夾帶少量的血液與粘膜。發病初期,犢牛往往先用力排便,之后糞便自然流出[3]。隨著病程的延長與病情的惡化,犢牛開始臥伏不起,并且在24 h至96 h內發生死亡,致死率達80%以上。但在臨床診斷時,由于不同的致病因素所導致的腹瀉情況,其相應的臨床癥狀表現也有所不同,為此應注意辨別。
受病原微生物侵染等因素導致的犢牛腹瀉病,主要表現為脫水、排稀便、酸中毒等。對于此類病情的治療,應當堅持綜合治療原則,以抑制病情的發生和擴散。
在腹瀉病發生初期,主要以灌腸清理為主,則可使用魚石脂,20 g/次;人工鹽,200 g/次,酒精, 100 ml/次,以常溫水混合,灌服1次,2~3 l/次,能起到良好的預防和控制效果。
發病中期,則以止瀉為主,因而應當采取止瀉療法。在腸道基本清空的情況下,病畜仍舊腹瀉不止,則應當及時使用止瀉類藥物進行止瀉。具體可使用藥用炭按100~200 g/次的標準,以常溫水進行適量混合,內服,2~3 次/d,能起到良好的治愈效果。
對于后期的犢牛腹瀉病的治療,則應當以抗菌消為主。具體用藥方案為:(1)土霉素, 8 g/次,常溫水喂服,2~3 次/d,持續3~4 d;(2)抗菌增效劑,6 g/次,常溫水喂服,2~3 次/d,持續3~4 d;(3)肌肉注射痢菌凈注射液,2~5 mg/kg,2~3 次/d,持續3 d;治愈效果良好。
犢牛腹瀉病通常伴隨著嚴重的脫水現象,因而要注意對犢牛進行補水補液。具體可用:(1)復方氯化鈉,500 ml/次,靜脈滴注;(2)5%濃度的葡萄糖生理鹽水, 500~1000 ml/次;(3)5%的碳酸氫鈉液,50 ml/次;(4)20%的安鈉加注射液,10 ml/次。補液效果佳。
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可以適當配合中醫藥治療,其綜合防治效果會更好。中醫藥處方為:黃芩15 g、梔子18 g、銀花36 g、黃檗15 g、郁金36 g、白芍18 g、黃連18 g、烏梅15 g、石榴皮15 g,混水煎服,1次灌服,則治愈效果良好。
對于犢牛腹瀉病的防控,其關鍵在于有效預防、綜合防治。為此,應當加強以下防控工作:
預防犢牛腹瀉病的關鍵在于對牛群的管理質量。特別是需重視對妊娠期母牛的管理,做好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供應,同時強化犢牛管理,在犢牛出生后,及時進行初乳飼喂,以增強犢牛的抗病體質。在犢牛新生之后,要注意圈舍環境衛生,改善飼養管理方式,確保飲食健康衛生,提高犢牛身體體質。
在夏季應當注重防暑降溫,冬季注重防寒保暖,做好犢牛養殖圈舍的衛生環境管理,定期進行消毒。對可疑的病例,應當進行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為犢牛健康生長發育營造良好的環境。
犢牛用水應當堅持使用清潔飲水,并在飲水的同時,做好干飼料的補給。
對養殖圈舍出現的病因不明的腹瀉犢牛,應當盡早隔離,停止喂乳,這對查找犢牛腹瀉的原因與控制腹瀉病傳播等極為重要。個別病例如過食性腹瀉,經過停止喂乳24 h以后,則腹瀉停止。此外,及時隔離治療,也是防范因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導致的腹瀉病的傳播、擴散的關鍵步驟。
在治療犢牛腹瀉病過程中,若只重抗生素使用,而不重體液補充和酸中毒糾正,則會導致犢牛病死率增加。為此,針對急性案例,則建議注射給藥,而慢性案例,則建議內服給藥。
[1] 阿繼春,郭占宏犢牛腹瀉病的治療[J].山東畜牧獸醫,2016(11):27.
[2] 徐煥軍.犢牛腹瀉診斷與防治方法[J].農民致富之,2016(23):8.
[3] 楚文華.犢牛腹瀉的病因分析與治療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