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悅
(吉林工程職業學院糧食與食品工程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1)
生態食品是無污染、天然、優質的健康食品。生態食品可分為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這3種是中國生態食品的主要類型。生態食品按來源分包括谷物、蔬菜、水果、牛奶、家禽產品以及香料、蜂蜜等。與一般食品相比,生態食品具有環保的生態價值屬性,還使用綠色生產技術獲得,具有多種價值屬性,如低藥物殘留和天然的生長成熟狀態(安全價值和享受價值)[1]。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空間不斷擴大,對自然的干預也越發嚴重。資源、環境等生態問題日益突出。食品工業的發展產生了大量的非健康食品,健康水平和食品安全問題引發人們的關注。近年來,人們對自我健康的認識不斷提高,對食物的需求也從簡單的生存型轉變為營養、功能、綠色和健康的生態型;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的健康、綠色和安全,生態食品的發展有了廣闊的空間。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在食品加工產業中,生態食品的產量約占總數的1%~3%,2011—2017年,歐盟、美國和日本等地區及國家的有機食品銷售年均增長率為25%~30%[2]。
相較于歐美國家,我國生態食品的發展尚處在起步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陸續建立了一系列的生態食品質量監督辦法和制度,在各省區建立了有機食品管理機構。1994年建立了經國家環境保護局批準的中國第一家同時獲得國內和國外認可的有機認證機構,即國家環保總局有機(生態)食品發展中心(簡稱OFDC),是中國有機產品事業的發起機構,并與世界多國著名認證機構(加拿大國家有機標準認證、日本國家有機標準(JAS)認證、OFDC有機標準認證)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3]。近年來,一批生態示范基地還獲得了歐盟生態農業生產基地和生態農業轉換基地的認證。與此同時,一批現代化的綠色生態食品生產企業逐漸發展壯大:中國綠色食品實業有限公司,主要承擔國家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生產、市場銷售、物流配送一體化項目的建設工作;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現代化水平較高的種植業公司,公司擁有全國最大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大連天寶綠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個以加工、出口水產品和農副產品為主營業務的外向型股份制企業;哈爾濱高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擁有大豆深加工、油脂深加工和營養食品研發等分公司。
目前我國綠色生態食品種類較少,多為初級農產品,如干果、果蔬、稻米、水產等,加工工藝較為原始,技術含量低,如農產品一般采用腌漬、速凍、傳統發酵等進行簡單加工,或者添加常規的保鮮劑、防腐劑等。這類加工的生態食品附加值較低,沒有應用高新技術進行深加工,初級產品難以滿足社會全方位、多層次的需求,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市場競爭力較弱[4]。
現在的市場競爭已經不僅僅的產品力的競爭,而是綜合了廣告力和營銷力,三力結合來贏得市場。①目前國內大品牌生態食品企業較少,所以沒有明顯的品牌效應,缺少知名度,生態食品市場沒有形成,造成魚目混珠,從而影響生態食品品牌的形成。②大多數區域性的生態產食品包裝簡陋,甚至裸裝、散裝,沒有從根本上與地產農產品進行區別,從而進一步影響品牌的樹立。③銷售渠道不暢通,沒有完善的銷售網絡,往往是高端的生態食品賣出了低端的白菜價,如果以區域為單位,統籌各類生態食品,組成一個全面的營銷網絡,打造地方品牌,對于生態食品品牌的樹立推廣會有積極作用[5]。
我國生態食品是以農產品、森林特產、畜牧產品、淡水產品為主,在人們消費結構中沒有占據主體地位,消費量較小,所以生態食品沒有形成大規模生產,規模化、產業化程度較低,貨原渠道單一,某一區域只有少數大型綠色食品公司,更多的是小作坊,散戶,沒有形成集群優勢,這就造成了不穩定,抗風險能力弱,一旦遭遇自然災害或者市場變化,只有產能規模較小的小企業能夠迅速轉型。而且,區域內沒有大的企業集團加入,沒有成規模的物流業支撐,不能保證鮮、新食品第一時間進入消費市場,大大降低了生態食品的銷售量[6]。
近年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穩定推進,各產業需要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互協調發展。綠色生態食品的發展正符合國家現階段生態保護政策;同時,綠色生態食品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有效手段,有助于解決農產品品質差、農業生產不規范、農業污染等問題。綠色生態食品發展是契合生態保護政策的,具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基礎。在我國大范圍發展有機食品,是在農業領域內貫徹國家生態保護政策的具體體現。綠色生態食品產業,隨著國家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必將獲得更加蓬勃的發展[7]。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地方應充分吸引資金,借鑒國外經驗,扶持或引進綠色生態食品企業,整合地方資源,全力打造生態食品品牌,建設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加工企業,在傳統加工工藝技術基礎上,利用地方特色資源,應用現代食品加工高新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生產高品質生態食品。實行大市場營銷策略,以市場為導向,以綠色食品為基礎,以現代食品加工高新技術為核心,開始精深加工產品,實行綠色包裝,實施綠色價格策略。實現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初級產品向高端產品、由分散生產向產業化生產轉變,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
結合區域資源優勢,依托本地大型生態食品企業,主推特色生態食品,加快對生態食品的認證工作,確保產品質量指標符合農業部A級綠色食品產品行業標準。在此基礎上做好宣傳工作,借助各種媒體進行宣傳,充分利用互聯網電商平臺。為電子商務提供有力的物流支持,利用水路、公路、鐵路、民航等渠道開展產品輸送,開辟綠色通道,確保生態食品無阻礙運輸。和全國大型連鎖超市建立直銷關系,結合“互聯網+電商”平臺,實現生態食品的立體化銷售。
隨著世界范圍內的生態食品消費增長,生態農業也隨之出現。目前,大多生態食品的原料均來自于小規模的、公司化的生產,原料產地也相對偏遠和零散,更沒有規范的生產標準。可以預見的是,生態食品必將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現有的小規模生態農業資源必將難以滿足市場需求,而一旦出現過度開采生態資源的情況,不僅極大破壞生態環境,也違背國家政策。所以,建立規模化的、標準化的生態食品基地,劃定生態食品資源保護區,成為必然。生態食品的特點是綠色、無污染、無公害,同時也要求新鮮、成熟度好,所以生態食品的生產基地應建在遠離城鎮的林場、鄉鎮,經過初加工后再進入流通環節,從基地運出的產品將會是半成品甚至接近成品,將大大節約企業成本[8]。建設生態食品基地,將保證企業的原料穩定供應,同時有利于地方綠色經濟發展、勞動力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