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夢
中小學落實核心價值觀教育給教師帶來哪些挑戰?如何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教師發展如何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時代要求?……2017年9月20日,以“立德樹人使命下的教師發展”為主題的2017年基礎教育人才發展20人北京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教育行政部門、高校、中小學校的部分專家學者和校長名師,圍繞“中小學教師如何落實核心價值觀教育”“師德師風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創新人才培養與教師發展”三個主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討。
一、落實核心價值觀教育給教師帶來哪些挑戰?
立德樹人,就是以德育為先,讓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任務在中小學落地,這就要求我們要將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實到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使其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1. 落實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關鍵在于“規范育人標準”
北京市委黨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鄯愛紅教授指出,核心價值觀的核心是道德,核心價值觀的落實就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核心價值觀所要求的德行的人才。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校長吳甡認為,落實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核心之處在于“標準”的設立。現在,每個學校都會組織升旗儀式、主題班會等活動,同樣的活動,有的學校教育效果好,有的不好,究其原因,在于“標準”的設定,在于學校是把核心價值觀教育當成一項工作去應付還是當成教育的終極目標去完成。沒有規劃的培養是無法實現育人目標的。因此,吳甡校長建議,學校應該建立規范化的育人標準,通過推進育人標準的建設,促進教師育人行為的轉變,促成學校人文文化的形成。
2. 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要“潤物細無聲”
北京教育學院遲希新教授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該是一個情感培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放慢節奏、拉長時間、優化過程,身體力行地感染學生。核心價值觀在學生層面的落實一定不是孩子們能夠熟練背誦其中的24個字,而是他們受到感染和觸動,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變成自己的真實體驗、自己悟出的道理、自覺養成的習慣。這樣一種轉變的過程就是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需要貼近社會生活,還需要貼近班級生活,尤其是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因此,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滲透在學科教學、師生交往、班級文化、校園環境等各個層面。
3. 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竇桂梅校長指出,“未來世界什么樣,取決于我們給世界一個什么樣的孩子”。該校以“成志教育”為價值領導,通過“1+X”課程體系、“大數據+關鍵事件”的評價手段讓立德樹人理念落地。“希望孩子們在附小上學的這六年時間里,不僅能夠完滿地修成學業,還能收獲會踢足球、能跳舞、懂藝術以及會研究等奠基人生的‘關鍵能力。”北京市東城區史家教育集團的萬平老師介紹了史家七條小學通過建設“行動公益社”落實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探索。“行動公益社”旨在培養兒童“責任擔當”的品格。教師要引領孩子們在參加公益活動、幫助困難人群、真誠關懷有需要的人士的過程中體味責任,學會擔當;良好素養在行動中習得,在習慣中積累,在積累中內化,最終形成品格。
二、將師德師風建設貫串“立德樹人”全過程
“立德樹人”的關鍵是師德水平的不斷提高。基于當前現狀,中小學如何進一步提高師德師風建設水平?有關學者和學校管理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述。
1. 師德師風建設的多維解讀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秦廷國副研究員認為,師德應該包括人格魅力、創新精神、鮮明個性三個方面。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教育室主任葉齊煉從法理角度指出,師德師風建設要服務于新時期對教育的定位,要匹配新時期對師德師風建設提出的更高、更新的法律要求。在我國的1800多個職業之中,只有八個職業有法律專門規范,教師就是其中之一。他建議師德師風建設可從學法、守法、踐行法律等層面入手。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的檀傳寶教授指出,區分學段開展教師專業倫理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師德建設之所以成效不高,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師德建設都是從“外部”進行的。如果能向教師們解釋清楚師德建設背后的原理,讓他們理解師德建設與職業幸福感是直接相關的,師德建設的推進就會比較順暢了。
2. 師德師風建設的路徑探索
其一,用好“榜樣的力量”。北京市第八十中學校長田樹林談到,師德的作用如同北斗星,起著方向引領的作用,決定了一個教師在職業生涯道路上最終能走多遠。該校在實踐中十分重視“榜樣的力量”。每年,所有新進校的青年教師都會接受學校優秀老教師們的集中培訓。在老教師、新教師一對一師徒結對關系中,師父不但要幫助徒弟提升教學專業技能,還要注意對徒弟在為人處世等方面的正向影響,讓師德建設從枯燥說教變為行動感染。學校還十分重視特級教師的師德建設,田樹林校長認為,特級教師應該走進社會,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因此,學校2011年就開始組織特級教師到貧困地區進行義務支教。
其二,在校園中打造“善良的價值觀”。北京市豐臺二中教育集團校長何石明提出了“善良的教育價值觀”的理念,他指出,學校想要有好的師德師風水平,應倡導“與人為善”,學校管理層應善待教師、學生,善待教育本身。他認為,一名好教師,應當是師德與師道結合最好的職業教育者。教師應能夠做到引導、激勵學生自強自立,要思考學生愿意接受并能夠高效接受的教育途徑,避免填鴨式的強制教育。
三、建設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師發展機制
1. 營造適宜創新素養生長的環境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文雯副教授指出,有研究發現,人的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81.5%)處于非正式學習環境中。人的學習是終生的(life-long)、寬生的(life-wide),也是深度融入生活的(life-deep),越是具有創新潛質的人學習方式越多元。創造性能力的習得并不只發生在正規教育中,真正影響教育品質的事情常常發生在師生互動的情境中。她強調,就創新能力培養而言,學校如果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那么也請不要制造阻礙成長的氛圍。
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胡衛平通過對兒童青少年創新素養近20年的研究發現,教師能夠通過影響學生的創造性傾向來影響學生的創造力,而學校環境創新指數又對教師教育能力、教科研能力和創新教學行為等產生顯著影響。因此,對于學生創新素養的培養,教師與環境同等重要。學校在注重對教師培養的同時,還要向學習型組織、思維型組織和創新型組織發展,營造適宜創新素養生長的環境。
2. 搭建促進教師展現創新能力的平臺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陳偉孟分享了該校翟小寧校長的一句話:“‘好的教育根本在于‘好的教師加‘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才是學校最核心的力量。”好的學校是智慧的組織,是學習的共同體,是學生和教師共同成才的搖籃。該校專門成立了創新人才中心以及教師發展中心,從學校、教研組、備課組和教師個人等不同層面進行創新人才培養和教師發展實踐,聚焦教師素養的整體提升。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王牧華教授將教師從合格教師成長為創新型教師的過程比喻為毛毛蟲破繭成蝶的過程。教師的“蝶變”,指的就是教師職業生涯中飛躍式的、內在生命覺醒后的、創新能力得以充分展現的專業成長。這樣的成長與教師在公共知識和個體經驗方面的增長聯系緊密。在他看來,教師實現教學創新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是10年、20年、30年的不斷探索和積累,是從被動的課程實施者成為主動的課程開發者的成長過程。
3. 構建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教學模式
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羅濱強調,未來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會質疑,能夠跨界思考解決復雜問題的具有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的拔尖創新人才。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對于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創新能力具有獨特價值,是具有戰略意義、能夠有力提升學生未來競爭力的教育。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設置了創新教育研究中心,旨在打通學段,穿越學科,致力于面向全體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構建基于STEM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