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漁

自古以來,“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杭州因西湖而名,西湖傍杭州而盛。
西湖之盛,在其如詩如畫的湖光山色:三秋桂子、六橋煙柳、十里荷花……早在南宋,就有“西湖十景”名滿天下。歷經千年沉淀的西湖,同時也孕育出豐富的人文景觀:“岳墓棲霞”“雷峰夕照”“錢祠表忠”……湖山與人文渾然相融,使得西湖的春夏秋冬各有景致,陰晴雨雪獨有情韻。

我在杭州生活了十幾年,即使看遍西湖大大小小的景色,但仍不影響我對它的熱愛。這種熱愛,在我拿起相機轉拍西湖時,變得更加濃烈——透過鏡頭,我不僅重新領略了西湖美景,也發現了許多之前不曾注意到的畫面。
后來,我逐漸想明白,既然不能滿世界飛,那就靜下心來,專注拍攝身邊的風光。事實上,拍家門口的風景有很多優勢:其一是熟悉——有比別人更多的機會去感受;其二是隨時——春夏秋冬、陰晴雨雪都不會錯過;其三是輕松——沒有旅行時的那種行程壓力。因此,幾年拍下來,我的心態越來越輕松,一橋一船、一花一木,皆可入鏡頭。

無名拱橋別有洞天“雷峰夕照”的新視角
風光攝影師大多起早貪黑,因為日出前后的光線柔和而富于變幻,是拍攝的“黃金時間”。我也不例外,常常選擇在這兩個時間段前去拍攝。這個時候,西湖上少了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的游人,我可以不受干擾,專注取景,也避免了大量人群影響畫面美感的麻煩。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西湖的夏日,在四季中略勝一籌,因此成了我重點拍攝的對象。夏季,杭州的日出較早,往往凌晨4點左右我就得出門。有一次凌晨,我打著手電,來到此前偶然踩好的點:西湖邊上一片不起眼的水面和一座拱橋——這在西湖的景點里太常見了,因此并沒有引起路人的注意。但作為攝影愛好者的我敏銳地察覺到,這樣幽靜而又被人忽略的小景,恰恰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美。當時,我已在腦海里想象出最終畫面:四周靜謐,晨色幽深,一縷朝陽的光線恰好穿過橋孔,在水面上投下一片光影,拱橋及其倒影構成一面完整的“垣墻”,將空間分隔成兩部分,一側幽暗靜謐,林木幾許森森;一側天清地明,生機盎然……不負我早起的誠意,天色逐漸明亮,想象中的畫面如約而來,我如獲至寶,趕緊揩一揩相機上凝結的露珠,迅速地按下快門,拍到了只有早起才能見到的畫面。


黃昏時分,熙熙攘攘的人群開始散去,西湖逐漸恢復寧靜。不過此時在某些地方,反而比白天熱鬧,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位于西湖湖南、凈慈寺前的夕照山上,是“西湖十景”之一,其中的“雷峰”指的便是著名的雷峰塔。雷峰塔因民間傳說《白蛇傳》遠近聞名,但在歷史上,它是吳越國王錢弘俶為慶祝黃妃得子而建,因此亦稱“黃妃塔”。相比其他古塔,雷峰塔命途多舛:明朝時被倭寇一把火燒光塔檐、平座、欄桿、塔頂,只留下了磚體塔身;清末民初,又因民間盛傳塔磚具有“辟邪”“宜男”“利蠶”等特殊功能,屢屢遭到盜挖,以至于在1924年8月,常年失修的雷峰塔轟然坍塌,震驚中外……直到2002年10月,雷峰塔重建竣工,這座歷經千年滄桑的寶塔,才終于迎來平靜。

雷峰塔以夕照之景遠近聞名,夕陽西下時,塔下便聚集了許多攝影愛好者。但對于熱門景點,我喜歡突破常規,盡力嘗試用新的視角去完成富有個性的構圖,因此,我往往遠離人群,獨自前往一些犄角旮旯、無人留意的地方,發掘新的角度進行拍攝。有時候沉浸在拍攝中,忘記了時間,回到家中就只能吃口冷飯。不過好在努力沒有白費,我總算拍出了自己的“雷峰夕照”圖:夕陽斜照,紅霞滿天,遠處的蒼山隱去層層疊疊的叢林,在空中只余下肅穆的線條;近處,樹木郁郁蔥蔥,雷峰塔穿破樹林高聳屹立,在黃昏的暮色中熠熠生輝,尤為引人注目。
淡妝濃抹總相宜用鏡頭記錄情趣西湖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詩中描繪的江南采蓮的熱鬧歡樂場面,讓我們不禁對這樣的自然情趣心生向往。在“西湖十景”中,就有“花港觀魚”和“曲院風荷”兩處景點,可以感受這清新、明快的意境。endprint
“花港觀魚”位于西湖西南,在其中部偏南處的紅魚池,是觀魚的極佳位置,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島,池上駕設曲橋。微風過處,沿岸花木紛紛飄落,暗香隨波浮動,而湖中金鱗紅魚成群結隊,穿梭嬉戲于花間,呈現出一幅“花著魚身魚嘬花”的動人畫面,無人不起羨魚之情。

于是,無數游客駐足觀賞,有人還將餅干、面包、薯片等食物拋向湖中,紅魚蜂擁而至,爭先恐后浮上水面搶奪食物。游客趁機拍照,紅魚則大飽口福,相得甚歡。但我卻坐在一株柳樹下,苦苦思索該怎樣才能拍到不一樣的照片。望著“高柳眠陰半在池”之景,我頓時有了靈感。我跑回人群,厚著臉皮向小朋友討了兩塊餅干,重新坐回樹下,一點點摳著餅干,并將碎塊拋向水中——希望能吸引幾尾小魚過來。等了大半個鐘頭,手中的餅干即將拋完時,終于有一條小魚發現了這邊的食物,歡快地游過來。當它仰頭進食的一剎那,平靜的水面蕩起了一圈圈漣漪。顧不上激動,我迅速地連按快門,終于收獲了滿意的畫面:碧波澄澈如鏡,萬條綠絲絳倒映在湖面,紅魚戲于垂柳之間,蕩起一圈圈漣漪。

有一年初春的早晨,我扛著相機,一邊欣賞西湖邊上花滿天、柳如煙之景,一邊物色拍攝目標。環視四周,綠意盎然的春水上,出現了兩只“獵物”。走近看,發現是一對水禽,它們站在水中枯枝上,頭埋在翅膀下,似乎還在睡覺。為了不驚擾它們,我刻意放慢腳步,悄悄架起腳架、插上灰鏡,用長焦對著它們曝光了5秒鐘,為了得到更柔滑的倒影,還特意放慢快門。這兩只安靜的小家伙配合得不錯,因此我得以順利拍攝到“春來江水綠如藍”“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情趣畫面。

千百年來,西湖一直是文人騷客筆下的寵兒,贊美西湖的詩詞不計其數,其中以蘇東坡的名篇“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為代表,數不盡的意味盡在其中,帶給人無窮遐想。而對于攝影者來說,詩詞描繪的畫面更是極佳的攝影題材。例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壯觀畫面。但在西湖邊上,拍荷花的游客實在太多了,別說要找到絕佳的拍攝地點,就連避開黑壓壓的人群也是一大難題。
但我沒有放棄拍攝,而是思索了一番,決定采取趴在岸上避開人群,用低角度拍攝的方式,同時盡量減少拍到湖面,讓荷葉連上遠山和天空。這一趴引來不少游客,把我當成異類圍觀。不過面對這樣的情景,我早已習以為常,一心沉浸在拍攝中,總算還原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意境。事后,朋友看了我拍攝的成果,感慨道:“這張照片表達出了我對楊萬里那首詩的感覺。”我想這就是攝影的一大魅力,也是我最大的樂趣所在——照片不光應該表現畫面,還要能引起觀者的共鳴,用意境將觀者的思緒延展到畫面之外。

除了一湖荷花這樣宏大的畫面,我也喜愛拍攝一些小景。根據“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給予的靈感,在雜亂的荷塘中我不斷尋覓,終于在帶著露珠的嫩綠荷梗之間,捕捉到蜻蜓停留在花骨朵上的瞬間。在夏末秋初之際,我又用鏡頭記錄了荷花的逝去:光禿禿的水面,連荷葉殘花都已消失不見,只留下枯老、衰敗的荷梗,傾斜了大半個身子垂進水里,與水中的倒影為伴,相互慰藉……

從孤山紅楓到小船雪意“攝影眼”中的西湖美景
有人說:“旅游就是從自己住膩的地方,跑到別人住膩的地方去。”在我看來,有人之所以覺得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些乏味,是沒有發現美的眼睛。自從我拿起相機拍攝西湖,在鏡頭這只“攝影眼”的幫助下,我收獲了新的西湖美景,并拍攝到了許多美輪美奐的畫面。

位于西湖西北角的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島上的文瀾閣、清行宮、中山公園、放鶴亭等都是著名景點,但我的注意力卻在孤山腳下一棵無名的楓樹上。秋意正濃時,楓葉紅似火,吸引了不少游人拍照,但我卻在這棵楓樹枝葉枯敗之際,拍到了滿意的作品。那是一個深秋的雨天,我偶然路過這里,看到枝上的紅葉大多被風雨打落,只剩稀稀落落的一些,樹上的水滴落到湖面,激起一圈圈水暈,遠處的山水在雨中變得模糊,和天空連成了一色。這樣的場景立刻吸引了我,而就在我冒雨斟酌構圖時,湖面上搖來幾艘游船,這讓我立刻有了靈感:在樹枝間預先留出一個空當,待小船恰好劃到空當處,便按下快門。最后拍到的照片表明,這樣的構思是正確的,水天一色之間有了小船,畫面頓時具有空間的深度和視覺的興趣點。
同樣是這棵楓樹,我第二次前去拍攝時,四周已經聚集了許多攝影愛好者。他們架起三腳架,排成一排,擠滿了樹下不大的空間。我不好意思再擠進去,一番思索過后,我跪在地面,從他們的腿間尋找了一個空當,用超廣角略略仰拍的視角拍攝——在透視作用下,兩根樹枝仿佛一雙伸向水面的臂膀,將兩袖紅葉拋向湖面,在“疏影橫斜水清淺”的湖面之下,仿佛有一座縹緲的古城,而零散漂浮在湖面的紅葉是城里的燈籠,古樸、懷舊之感油然而生。
這兩次拍攝,我有了一個有趣的發現:在同一個地方,視點僅相差兩米,畫面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韻味。因此,可想而知,這棵樹定然還有更多有意思的角度,只要我們善于利用手中的“攝影眼”,便可盡收囊中。

近年來,杭州的冬天很少下雪,即便下了雪也會迅速消融,所以若是西湖上堆起了皚皚白雪,那看雪勝地——斷橋上一定是游人如織,而想要拍到空靈純凈的西湖雪景,就必須得避開人潮,另尋清靜之處。
在西湖北側,岳飛廟前,有一處名為“曲院風荷”的景點,以夏日賞荷最為精彩,但到了冬天,這里的游客少了很多,正好是我尋覓的清幽之處。因為天氣寒冷,湖面平靜、澄澈,仿若一面藍寶石鏡子。我情不自禁地躡手躡腳,唯恐驚擾了這份寧靜。在湖的一個小角落,停著兩艘已廢棄的小船,平日里小船破舊斑駁,或許從未有人為它們留過影。而此時,岸邊積著白雪的水杉倒映在湖面上,麗影挺拔,仿佛要伸向湖底。破船上也堆起了積雪,將平日的蕭條之象掩蓋,抽象成兩個V形的線條,橫貫穿過水杉的倒影,形成了一幅亦真亦幻的唯美畫面。這幅照片發表后,有朋友“按圖索驥”去現場看,感嘆說沒想到平日里不起眼的地方,竟然也能拍得這么好看。我想,這大概就是“攝影眼”的厲害之處——于熟悉之中見陌生,于平凡之中顯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