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盈 王麗娜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要想提升我國商貿流通體系合作和交流水平,就要秉持協同發展的理念,全面促進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的協同進步,實現區域經濟平衡化發展,提高市場運行的統一性。本文簡要分析了共生理論基礎,并對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予以闡釋,最后集中討論了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商貿流通? ?區域經濟? ?協同發展? ?相互作用
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概述
(一)共生理論基礎
所謂共生理論,指的是世間萬物普遍存在的共存狀態和方式。最早由生物學科提出,而后該理論被廣泛應用在金融貿易、經濟學及社會學中。其衍生出的經濟共生理念主要是指在固定的經濟環境中,相互獨立且規模、性質存在差異的兩個經濟組織或區域,在經濟發展進程中形成并行體系,且建立政府與企業之間依托資源共享及優勢互補的管理模式。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組織間交互結構的多樣化發展,也為資源配置效率的優化升級提供了保障。在經濟共生理論中,共生單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環境是關鍵性要素,其各自發揮不同作用,并形成統一的經濟共生結構。
從經濟共生理論的角度分析,商貿流通和區域經濟之間存在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尤其是商貿流通體系發展初期,由于市場需求量較少,使得流通行業規模和管理布局整體偏小。而此時的商貿流通過程需要融合區域內產業,形成依托型共生結構,從而實現經營貿易范圍的擴充和管理。基于此,若是沒有貿易活動則產業流通只能借助自身的力量完成共生,這就會對后續管理工作造成影響。與此相對應的是,若商務流通體系已進入成熟期,此時的商貿流通和區域經濟則能形成一種互利互惠的協同化發展結構,甚至能直接達到對稱性協同發展目標,其整體流通結構和關系,如圖1所示。
對于國家經濟發展而言,區域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和意義,是判定國家整體經濟走向的重要指標之一。基于此,商貿流通和區域經濟存在同一性,需建立系統化管理和監督體系,落實一體化管理原則,以保證管控工作的合理性。在共生體系內,商貿流通能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商品、資金以及技術支持,以此維護其經濟運行的可行性和持續性。區域經濟則能為商貿流通創設良好的發展環境,使其實現經濟效益和資金流動的合理性,也為市場經濟管理工作搭建有效且科學化的發展平臺。
(二)相互作用
1.區域經濟保障商貿流通的常規化開展。本文認為,區域經濟是商貿流通發展的基礎保障。一方面,區域經濟為商貿流通提供環境支持,以維護共生體系的合理性優化。區域經濟借助經濟水平的優化,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以確保商貿流通工作有序開展且受外界因素制約。與此同時,區域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地區法律和經濟制度趨于完善,為經濟活動落實提供支撐,避免了混亂性經濟結構對企業經營過程造成的干擾,也為商貿流通行業創設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結構。良好的發展環境是商貿流通發展的基石;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為商貿流通經提供保障,區域經濟的發展能促進商貿流通行業經濟效益的優化,為實現商貿流通效率的優化奠定了基礎。區域經濟運行效率對商品流通速度有較高要求,要想適應快速流通的需求,提升商貿流通的效率,就必須縮短商貿流通的運行周期。除此之外,區域經濟發展也能為商貿流通體系的建立提供了資金保障,以確保管理和運行體系更加貼合實際需求。商貿流通行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區域經濟較好的地區能為其提供更多的周轉資金,以維護管理流程的管控要素,并為其創設更多的資金生成機會。在我國多數地區,商貿流通行業的固定資產投入并不大,其中流動資金占比卻較大,因此流動資金成為了商貿流通業運行管理的關鍵。即,只有維護區域經濟內流通資金的基數,才能為周轉資金的運行管理提供保障,只有真正提高資金管理工序的合理性,區域一體化才能為商貿流通管理效率升級奠定基礎。
2.商貿流通促進區域經濟全面進步。在商貿流通管理工作中,要結合流通管控體系的合理性,充分發揮其實際價值和意義,有效促進經濟發展的協同進步。第一,商品和資金流通能對區域經濟產生較好的促進作用。對于商貿流通體系而言,商品流通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是流通得以全面落實的根本,這需要相關部門結合實際需求進行綜合性控制。在區域性發展機制中,商品流通本身具備一定的價值和優勢,是重要的先導性管理要素,也是促進區域經濟運行發展的根本。并且,在商品流通的過程中產生的擴散效應,會增加產業上下游的需求量,這必然會對相關產業的運行及發展產生推動作用,為產業鏈條的形成提供保障。基于此,借助貿易的流通的發展,貨幣資金能在差異化區域經濟結構中自由流通,為流通業發展助力,使商貿流通管理更加便利;第二,信息和技術的流通能一定程度上為區域經濟的運行提供保障。在區域經濟內,有效的信息監督機制和技術流通結構能維護管理工作的實效性,保證經濟運行結構的合理化程度貼合實際需求。因此,技術的發展能為商貿流通結構的進步創設較好空間。即,商品的生產和技術研發能在不同地區實現共享和傳播,能為投資項目的優化創設良好條件,并維護勞動體系和資源體系的共生關系,發揮技術信息的實效性價值,為管理工作的全面進步奠定基礎,實現區域經濟的和諧化發展。綜上所述,信息流通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正是借助信息技術的全面進步和發展,信息流通實現了不同經濟單元之間的互動交流和信息共享,這對商貿流通體系溝通管理具有重要意義,是關鍵性平臺和支撐結構,只有維護信息流暢性,才能真正提高經濟元素的實際應用價值,為信息流、物流、資源流以及商流等元素的協同發展提供保障。
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給予高度重視。一方面,商貿流通的運行體系依舊存在流通效率低下的問題。盡管我國商貿流通體系已逐漸轉型,且組織結構調整體系也發揮了實際價值,但仍存在管理結構和流通體系滯后現象。專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不足,造成了產業結構間失衡,使合作機制和交流機制不能發揮其實際價值。并且,因為流通管理結構的失衡,從而造成了產業定位不準確以及行業準入機制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市場內盲目投資的現象依舊存在,這對企業發展規劃造成影響和制約;另一方面,區域發展進程中存在不平衡問題,人口、資源及環境間的協調關系受地區發展距離的影響。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等經濟結構呈現全面優化的趨勢,但是東部地區的經濟總量依舊遙遙領先。加之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使得國內市場分割明顯,距大市場及大流通發展目標較為遙遠,流通率的合理性優化仍需要各方努力。另外,城鄉發展也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二元經濟結構運行嚴重制約了流通的運行效率,使商品流通和資源管理結構不能形成平衡狀態,這制約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需注意的是,城鄉購買力差距也使得市場消費結構出現不平衡,消費制度的差異使區域經濟和商貿流通體系難以形成良好的共生結構,這嚴重影響了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和實施效率。
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路徑
為了進一步推動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需要從經濟層面和社會發展層面建立對應的管理機制,在整合管控路徑的基礎上,要從宏觀層面建立有效的審核機制,確保共生管理效果能貼合管理標準。新的經濟時期,只有健全的區域經濟環境才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商貿經濟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是大勢所趨,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是共同生存且無法分割的。商貿流通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是商貿流通的基本保障。
(一)完善共生單元
為了從根本上提高中小型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水平,企業要積極整合管理路徑和管理措施,將現代商貿流通管理項目和基礎元素作為關鍵,以促進產業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真正發揮商貿流通和區域經濟各自的優勢,建立完整且有效的共生監督管理體系。在我國商貿流通結構中,仍存在企業規模較小且運行效率較低等問題,這使其市場競爭力低下,整體競爭規范性也有待提升。基于此,政府相關部門要從宏觀層面對此問題進行思考和監督,確保政策措施能有效維護企業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實現同質企業的合并和重組,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使企業合理提高管理效率。另外,政府要積極鼓勵商貿流通企業引進先進技術體系,強化研發力量,保證其運營管理水平得到優化。企業要將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結合,確保商貿流通管理的實效性進步,為區域合作和聯合提供保障,從而真正建立區域經濟一體化體系。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維護區域間經濟合作,才能真正順應市場發展需求、為管理工作的全面進步奠定基礎。除此之外,企業在經濟管理體系內也要順應共生單元管理要點,建立資本溝通機制和技術交流體系,以此推動區域內合作體系的綜合性進步,為地區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處理共生要點
要想深度優化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水平,就要從整合流通信息平臺入手,建立健全的信息交互體系和共享機制,確保信息技術能真正發揮其時代價值,有效維護其共生要點。在信息技術結構中,企業要建立依托信息和數據的信息網及數據庫,并將其作為根本建構供應鏈條,通過整合大數據體系和云計算體系,為企業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提供協作運營條件。與此同時,企業借助信息平臺也能一定程度上對市場需求進行洞察和分析,完善預測機制,從根本上提高區域經濟的針對性和綜合水平。域內信息化水平嚴重滯后,就會造成企業經濟管理和服務水平降低,而相應的管理機制和管控要點間要借助信息技術,才能實現快速傳遞。在共生要點管理工作中,政府要不斷完善共生單元的運行要點,確保商貿流通和區域經濟之間能始終處于較好的平衡,為共生體的建立和系統發展助力。在經濟社會中,人才素質是競爭優勢的直觀體現,我國商貿流通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轉變傳統粗放型勞動管理機制,實現整合人才管理要素,向技術密集型轉變,這為經濟運行管理工作的全面優化提供保障。例如,目前多數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在政策引導下和高校進行科研、教育的聯合,這有效地培養了適合現代商貿流通發展需求的專業化人才,為商貿流通管理工作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進步奠定基礎。
(三)整合共生環境
想要從根本上提高商貿流通和區域經濟的和諧化發展水平,就要對共生環境予以集中判定和管理。企業要積極分析市場的基本需求,且結合區域消費習慣制定更加貼合實際運行管理機制的商品定向管理流程。即,企業需要結合商品的基本流向,對經濟合作區域進行劃分和判定。商貿流通的發展則要和區域經濟結構及區域產業布局相適應,從而發揮流通管理工作的實際價值。企業在對商品流向進行系統化分析判斷后,要結合交通運輸要求以及區域經濟資源分布結構建立對應的劃分計劃,以確保結合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特點來開展更具針對性的商貿流通管理,為產業全面可持續進步奠定基礎。在經濟合作區域劃分中,政府要將商貿流通和區域經濟區位環境管理工作作為重點,優化創新政策環境,確保能為協調性管理提供良好的保障機制。除此之外,在管理工作進程中,政府要積極制定更加系統化的監督維護體系,確保區域經濟和流通產業的聯動模式,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統籌管理:第一,建立聯動發展機制。借助相應的管理措施和管控策略,從區域經濟運行要求出發,整合商貿流通的基礎形式,建立流通管理機制和環境結構相適應的管控體系,確保運行維護結構的合理性,為兩者的協同進步奠定基礎;第二,規范市場的準入制度。對于市場運行而言,合理的市場布局較為關鍵。因此,要對相關商貿企業進行多元化考核,應用綜合評估標準和信息整合流程對其進行深度分析,確保能發揮準入機制的實效性,從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第三,明確且完善的產業發展政策。政府要從全局角度出發,發揮其實際管理職能,健全合理性管控流程,促進產業的規范化運行,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商貿流通和區域經濟合作的集聚作用,以此促進商貿流通和區域經濟發展兩者的進步。
結論
綜上,在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企業要積極建立協同發展機制,結合信息化技術提升處理相應問題的能力。在共生環境優化的基礎上,對共生要素和條件予以綜合判定,制定更加有效的協同發展機制和規劃,并在優化資源布局的同時,保證兩者相互促進,為市場經濟運行與可持續進步奠定基礎,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
參考文獻:
1.孫澗橋.區域經濟差異性發展與商貿流通共生路徑創新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8(11)
2.徐喬梅,梁芷銘.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路徑選擇[J].商業時代,2013(13)
3.鄭運權.現代商貿流通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動態實證分析[J].物流技術,2018,37(2)
4.劉興民.基于利益相關者價值需求的高職商貿流通專業群供給側改革策略研究——以遼寧省為例[J].職教論壇,2017(12)
5.曾蓼.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發展現狀:規模、結構、效率與創新[J].江蘇商論,2017(2)
6.周桂良,毛麗娜,吳鼎新等.蘇北農村現代化商貿流通市場體系的構建、評價及發展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2)
7.龐紅學.現代商貿流通發展對浙江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13(6)
8.黃小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界定與解構[J].華東經濟管理,2014(1)
9.徐喬梅,梁芷銘.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路徑選擇[J].商業時代,2013(13)
10.杜慶霞.基于共生視角的地區經濟與商貿流通協同發展路徑探討[J].商業時代,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