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芹 聶小紅



內容摘要:產業規模的擴大、經營主體與經營業態的多樣化和基礎設施的完善,是我國流通業呈現出來的新特點。利用內需刺激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是國家保障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舉措,商貿流通業是拉動內需的核心產業,政府金融扶持是流通業效率的重要影響因素。本文從我國流通業發展現狀入手,就政府金融扶持對流通產業發展的作用、政府金融扶持對我國流通業效率的影響及提升我國流通業效率的措施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政府金融扶持? ?流通業效率
現階段我國流通業發展狀況
規模逐漸擴大。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流通產業呈現出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的特點。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信息,2017年中國連鎖百強企業銷售規模達到2.2萬億元,同比增長8.0%。
流通主體多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商貿流通領域打破國有壟斷的格局,股權分置改革政策與商貿流通限制的解除,讓我國流通業經營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如在流通業登記企業注冊類型方面,我國流通主體呈現出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并存的特點。
流通業態多樣。交通運輸體系完善,對我國流通業態由以百貨業為主的單一化發展模式向以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專賣店和廠家直銷中心為主的多元化業態的轉變有著積極推動作用。網上零售體系在流通業態中的作用日漸提升。
產業鏈融合化。在流通主體多元化與流通產業經營業態多元化的影響下,流通產業的市場競爭也呈現出激烈化的特點。針對流通產業市場競爭的新特點,零售商與生產商之間開始形成一種合作共贏的戰略伙伴關系。零售商與生產商之間的合作關系的構建,有助于生產、流通與其他相關產業的產業融合。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的合作,可以在整合供應鏈體系的基礎上降低產品的流通成本與交易成本,進而促進流通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與盈利能力的提升。流通產業在與上游生產企業開展融合的同時,也會選擇與現代金融服務行業開展融合。
政府金融扶持對流通產業發展的作用
第一,在商貿流通業自身方面,資本可以在資本市場與信貸市場之間的循環供求機制的影響下,形成一種遵循金融要素分配特點進行轉移的導向機制。隨著流通產業的發展,在流通企業創新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資本導向機制可以在推動產業內要素流動率提升的基礎上,完成產業內部資源配置的優化,進而為流通產業產業結構的自主調整提供動力。就資本在流通產業領域的作用而言,金融扶持政策可以借助資本的優化配置,實現商貿流通業的結構調整。流通企業融資渠道的優化與產業內資源配置的平衡,是政府金融扶持的本質作用的反映。
第二,就國家發展而言,流通產業具有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就業和優化消費結構的作用。利用流通產業調節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發展,是國家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舉措。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商貿流通產業內部運作效率的提升,可以提升市場經濟的運行效率。為促進商貿流通產業的內部運作效率的提升,國家需要從硬件條件、生產技術、服務技術和勞動力等多種因素入手,加大扶持力度。上述投入與資金投入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在流通產業反向需求的影響下,政府也會不斷加大對流通產業的金融扶持。
政府金融扶持對我國流通業效率的影響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變量選擇
在本文的研究中,沒有選擇特定的行業作為因變量,而是選擇將社會產品零售GDP比例作為因變量,以此來充分體現出我國在流通業方面的總體規模。在自變量選擇方面,應正確充分地體現出金融發展情況,明確金融支持的前提。在我國,通常采用間接融資的方式,在剔除政策干預的前提下,金融條件與流通業之間的關系能夠體現出該行業存在的必要性,對此,本文自變量的選擇以金融相關率為主,通過該項指標對我國目前金融活動總量進行充分體現,如若活動數量高,則意味著該產業獲得的支持也將越多。
根據我國統計局發布的相關文件可知,對2004年到2011年的樣本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結果為:在FIR方面,2004-2011年的數據為:69.41%、73.78%、77.66%、75.86%、77.37%、78.93%、79.72%、80.56%;在CIR方面的數據為:34.46%、39.02%、37.62%、35.44%、36.25%、38.41%、39.37%、40.25%。
(二)構建實證模型
與上述調查數據相結合后得知,對于任意一種金融支持方式來說,都將對產業發展產生較大影響,但是在增長關系上大多體現為倒U型,也就是說金融扶持對于產業發展來說能夠起到一定的現實意義,但如若過度扶持則會產生弊端,因此本文將提出“金融扶持對流通業存在倒U型關系”的假設,并且構建實證模型進行檢驗分析:
Yit=LitaαKitβ
式中,Lit代表的是商貿流通產業發展比率;Kit代表的是金融相關度;α代表的是估計參數;β代表的是隨機誤差項。
(三)實證結果分析
采用SPSS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從分析結果中能夠看出,FIR一次項回歸結果的系數為正,這意味著通過了顯著性校驗,金融條件與流通行業發展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因此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能夠對流通行業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但是,FIR二次項系數為負,這意味著金融條件對流通業的發展仍然存在負面影響的可能,因此金融扶持應把握好力度,并不是多多益善。
行業人均年銷售額。行業人均年銷售額指的是該行業內一年銷售額度與從業人員的比例,由此能夠看出整個流通行業的勞動效率。從圖1中能夠看出,從2004年到2011年期間,在批發行業、零售行業中人均年銷售量占總量比例的態勢。相比來看,批發業的增長趨勢十分明顯,批發零售行業位列第二,而零售與連鎖行業的增長幅度較為平緩。從總體上來看,零售行業在人均年銷售額方面與批發業相比較低,即便是在銷售額最高的2011年也沒有超過批發業。連鎖零售行業中勞動效率的提升具有較大空間,在2004年到2005年期間,連鎖零售行業與整個零售行業相比,在人均銷售額方面高出了18.84萬元,呈現出良好的態勢。到了2007年達到最高點,也就是19.03萬元。但是,上升的態勢沒有維持太久,從2008年開始,在人均年銷售額方面又開始走下坡路,到了2011年,人均年銷售額僅為2.4萬元。
行業人均年毛利。流通行業在人均年毛利方面的變動趨勢如圖2所示。從流通行業的發展趨勢中能夠看出,在批發業方面,盡管在2009年左右出現下滑趨勢,但總體來看仍然處于穩定發展態勢,并在2011年時人均年毛利超過45.71萬元,與2004年相比來看高出28.1萬元,增長幅度為170%。不但如此,與零售行業之間的差距也逐漸拉開,在零售行業中,人均年毛利已經不足批發業的三分之一。
庫存與流動資產周轉率。在庫存周轉率方面,從2005年到2010年之間,我國在批發業方面的庫存周轉率在2007年達到一次巔峰,為13.25次,然后逐漸下降,到了2009年達到最低,即11.13次,在2010年開始逐漸好轉,庫存的周轉率得到逐漸提升,但是零售業在此方面的周轉趨勢整體上看與批發業相比更加穩定。
在流動資產周轉方面,在2004年到2011年期間,我國在批發企業、零售企業的周轉率方面出現兩個突出轉折點,分別為2007年與2010年。在2007年之前,與零售行業相比,批發業的流動資產周轉率相對較高,但是在2007年二者趨于一致。從2008年開始,批發業的周轉率開始顯著提升,但是在零售業方面卻開始走下坡路,從2007年到2010年共計降低了3.03次。另一個轉折點在于2010年,在經過2008-2009年的上升以后,在2010年的批發行業又開始逐漸下滑,與零售業周轉率相比較低。
資產回報率與物流效率。2004-2011年期間,零售行業與批發行業的資產回報率如圖3所示。由圖3可以看出,在資產回報率方面,我國零售業與批發業相比較高,并且二者均從2007年后獲得小幅度的上升,但是在2008年達到各自頂峰以后,便開始呈現出下降趨勢。盡管如此,零售業的回報率也始終在20%左右,而批發業的回報率則在15%左右。但是,從二者的平均回報率來看,從2006-2010年,我國的平均回報率始終在19.74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低。在物流效率方面,國際上通常采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相結合的方式來體現物流效率,在我國,2010年物流總費用占總GDP的比例為17.8%,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物流水平仍然較低,產生此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物流成本較高,阻礙物流效率的提升。
提升我國流通業效率的對策建議
政府積極創新相關體制。要想提升流通產業效率,應以創新精神為指導,注重相關體制的創新與完善,以體制規范行為、指導行為。通常情況下,流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流通領域通暢性的高低。對流通成本進行科學劃分,可將其分為經濟性與體制性成本兩種類型。經濟性成本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流通領域中,流通產業進行正常經營活動所產生的成本;體制性成本是指流通領域經營活動過程中,因政策或管理問題產生的成本。就現階段我國流通成本現狀而言,土地租金費用、用水用電費用等是影響流通領域通暢性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農產品、工業制造類產品流通過程中。而這些費用在一定程度上屬于體制性成本,對此在進行體制創新過程中,需改善經濟市場宏觀管理體制對流通領域體制性成本的影響。在此過程中,政府應對流通產業性質具有全面的掌握與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尋求產業公益性與市場化的平衡點,用以促進流通產業公益性效益的最大化發揮。如建立流通產業安全風險評估體系,進行產業安全風險評估與預測,在風險規避中降低成本;通過建立產品流通錐度體系,掌握產品流通實際情況,減少管理問題,降低管理問題對成本的不利影響。
流通企業主動提升內力。流通產業效率的提升與流通企業自身實力存在密切關聯性。對此,應從企業內力強化入手,實現流通產業效率的提升。第一,樹立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加強企業治理力度。只有構建科學完善的企業治理結構,提升企業整體管理水平,才能保證企業決策的準確性,企業戰略發展目標在企業經營活動中的有效落實。第二,樹立產業聚集理念,在不斷擴大流通企業生產經營規模的同時,也增強流通產業集中水平。對此,應結合我國自身實際情況,進行產業聚集的本土化研究,以多樣化的措施與手段,推動流通產業優化發展。例如,促進流通產業與金融產業的有機結合,拓寬企業發展融資渠道,實現流通產業與資本市場的有效連接;依托信息化建設,革新流通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實現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提升產品流通速度。
構建全新流通產業模式。對傳統流通模式進行突破與創新是提升流通效率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必須積極探索新的流通產業模式。首先,從當前我國流通發展情況來看,O2O模式對接問題比較突出,這就需要對線上線下對接方法進行探索,科學合理的對接形式能為商業模式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不僅大大降低流通成本,而且也有效減少了交易中的流程,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問題發生。還能與時代發展相適應,有利于滿足不同類型交易主體的需要,而且應用范圍比較廣泛。其次,要對流通產業的職能進行轉變。一方面,能夠使更多的交易主體參與到商品流通中;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對提升我國流通業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我國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最后,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買方市場的形成,同時也使買賣雙方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面對這一情況,必須要與時俱進,積極采取C2B新模式,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
政府需合理選擇上下限。流通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幫助,政府在其行業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對上下限選擇時必須要謹慎。首先,政府相關部門必須積極轉變觀念,對流通業多加關注。在對上限進行選擇時,要對流通業發展動態進行掌握,并牢牢把握其發展方向。選擇特別需要資金的產業和階段提供金融支持,這樣可以幫助這些產業拓寬融資渠道,為其發展提供動力。其次,在下限選擇方面,也要加以重視。一般來說,金融需求是不存在絕對上限的,當行業處于穩定發展狀態時,政府的金融政策對其扶持效力就會呈現逐漸遞減的趨勢。因此,當一些特定產業進行革新后,其金融扶持也要逐漸減弱,這樣才能使其行業始終保持高度的創新熱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減少行業信用等問題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凡俊.金融科技背景下我國商貿流通業供應鏈融資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8(12)
2.傅琳,金愛華.流通業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的風險評價及防范[J].商業經濟研究,2018(8)
3.沈志平.農村商貿流通業發展金融支持效應及區域差異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6)
4.謝玉唐.我國商貿流通業跨界經營可行性研究——基于科技金融視角[J].商業經濟研究,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