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旭
近年來,貴州省丹寨縣巧妙破解產業用地緊缺問題,充分利用摞荒田土、路坎溝邊、林下等“邊角資源”,大膽探索藥藥套種、林藥套種、果藥套種、糧藥輪種等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附加值。全縣中藥材產業種植面積達3萬多畝,覆蓋6個鄉鎮48個村,受益貧困戶4826戶19132人,通過土地流轉、就業務工和利益分紅等實現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一是轉變群眾思想,突出“三轉”模式創新。全縣114個村(居)全面開展“懶轉勤、勤轉能、能轉富”的“三轉”行動,通過碰面會、院壩會、板凳會、群眾會廣泛宣傳發動,進村入戶時幫助老百姓算清楚增收賬,打破貧困群眾“不怕窮、不盼富”的傳統思想的束縛,不斷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發展動力。今年以來,通過幫村單位入村宣傳宣講342次11978余人次。全縣8611戶貧困戶以不同形式自發開展“我要脫貧、我要小康”的誓師活動,全縣貧困群眾自覺向貧困宣戰、向“邊角資源”要產業應運而生,如火如荼。
二是緊扣組織方式,突出管理模式創新。縣四大班子牽頭掛帥組建中藥材產業扶貧工作專班,壓實鄉鎮、縣直幫扶單位責任,發動群眾、帶領群眾、組織群眾一齊上、一起干、一路拼,在脫貧攻堅的路上不退縮、不掉隊、一起富。建立三級產業扶貧合作社168個(即縣級總社1個、鄉鎮聯社6個、村級合作社會161個),覆蓋全縣貧困戶7022戶、貧困人口25266人。合作社建設覆蓋村社聯建、合作社對貧困戶、合作社產業化“三個全覆蓋”,圍繞昌昊金煌、浙丹、藍之藍等中藥龍頭企業打造一批上規模、上檔次、多元化的中藥材生產供應基地,確保中藥材產業提質增效、群眾增收致富。
三是科學選擇產業,突出種植模式創新。充分挖掘中藥材光照遮陽互補、吸收養分物質互不影響、各自長勢良好的生長特性,創新發展“藥藥套種”模式,推動中藥材產業向集約、聚集發展。今年年初大膽探索在1800余畝吊瓜架下套種板藍根,每畝套種8000株左右,效果初步顯現。目前已對板藍根莖葉進行第一次采收,平均畝產量達1960公斤,產值1960元;12月份還可進行第二采收,畝產量可達2000公斤,每畝產量400-500公斤(干),再增加產值2400-3000元;吊瓜10月底采收,畝產干瓜籽180公斤,年產值達5400元。通過吊瓜套種板藍根種植模式,每畝產值可達13400元以上。
四是抓實利益聯結,突出產銷模式創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和“訂單種植、保底價收購”的方式推動產業發展,由公司統一提供種苗、技術指導、保底收購等,解決了“藥藥套種”無技術、無資金、無良種和產品銷售難的后顧之憂,提振了貧困群眾發展“藥藥套種”的信心;合作社負責組織土地流轉、基礎設施配套、適度集中種植等,解除了企業、基地發展“精、優”產業無地可種、無工可用的棘手問題,為基地、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中藥材產業夯實了土地用工基礎。
五是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農戶和貧困戶在基地務工、參與代種代管等,產業合作社從生產收益中的70%分配給貧困戶,實現三方互利共贏,較好地激活了“藥藥套種”模式的“一池春水”,“藥藥套種”模式猶如“星火燎原”之勢在丹寨的城鄉各地順勢推動。
企業有收益、合作社能發展、貧困戶能增收日益顯現。通過縣內31個專業合作社參與種植“吊瓜+板藍根”,解決就業2300余人次,帶動農戶1118戶3914人,其中貧困戶962戶3367人,人均增收2998元。截至今年8月底,已發展吊瓜種植2650畝,板藍根種植2800畝,松杉幼林套種鉤藤1300畝,藍莓套種太子參650畝,紅豆杉套種百部、鉤藤套種菊花等200多畝,取得較好效果。
(作者單位:貴州省丹寨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