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德穩
(菏澤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菏澤市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 山東菏澤 274000)
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使得建筑工程規模不斷擴大,作為新時期的建筑企業,必須意識到加強建筑工程質量控制的重要性:①通過有效的控制工程質量,確保建筑工程及時的交付業主使用;②通過有效的控制工程質量,有助于建筑物使用性能的發揮,從而更好地促進投資效益的發揮;③通過加強對工程質量控制,能有效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施工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只有加強對工程質量控制,才能提升投資效益,充分發揮建筑物功能。
建筑工程質量控制的關鍵問題主要有:
設計人員沒有嚴格執行國家設計標準,設計過程中不結合工程實際
情況,降低設計標準,設計圖紙不滿足強制條文要求等等,給建筑結構質量造成一些潛在的隱患。例如地下室外墻鋼筋構造設計不當,外墻水平
鋼筋由于設計間距較大或混凝土強度等級過高,導致地下室外墻普遍產
生裂縫現象。
所有建筑工程離不開各式各樣的材料,因材料未經檢驗使用造成質量問題也比較常見。例如鋼筋原材料進場后未及時檢驗使用在主體結構上,待鋼筋原材料檢驗報告出來后有的力學性能不合格或重量比有偏差,造成質量隱患,由于原材料未檢驗而使用的產生質量問題比較普遍。
工程施工過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規格品種繁雜;工種間的相互配合情況、操作人員的素質和責任心;工程質量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認真執行各種技術規范和規程、是否按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規定的責任、程序、方法進行嚴格的驗收等,都是引起工程質量問題的因素。例如在有些工程的施工中,由于施工組織不合理,造成各工種之間的協調配合不好,專業工種之間各自為政的進行施工,結果相互干擾、相互破壞,影響了工程質量。有些工程主體結構或二次結構結束后,水、電等其它專業才開始進行施工,違背了施工程序,造成在承重墻、梁、板上隨意開槽鑿洞穿管現象,破壞主體結構質量、甚至影響結構安全和使用。
建筑工程的科學設計保障建筑工程質量控制的基礎,設計單位要建立健全各項質量控制的規章制度和質量保證體系,要嚴格按審圖程序對圖紙進行審核。尤其是要綜合考慮專業間的協調配合問題。堅持按設計標準規范規定執行,避免由于設計原因不符合強制性條文規定而產生的質量問題。在構配件或節點構造的選用標準圖集時,要認真考慮工程的實際情況,避免由于選用不當而產生工程質量。同時要嚴格執行建筑工程技術標準,對建設單位提出的違反強制性條文的要求,要堅決予以拒絕。施工圖審查機構應嚴格把關,并根據本地區特點總結出在本地區施工圖設計中易發、常發和危害性、影響性較大的質量,并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審查。
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質量控制直接影響整個建筑工程的造價,因此在施工前需要對建筑工程項目所需要的材料做好采購計劃,確定所需材料的品牌、材質,規格及數量,并做好查驗工作,如每批鋼筋、水泥做到“雙控”(即要有質保書、合格證,還要有材料復試報告),未經檢驗的材料不允許用于工程。
建筑工程施工質量控制要嚴格遵守相關規范、規程和驗收標準,按照規范、標準、方案組織施工,加強技術交底,嚴格執行強制性條文。施工過程中對關鍵部位和易出現的質量問題的分項分部工程,要實行旁站制。例如鋼筋加工尺寸、鋼筋幫扎間距、混凝土的澆筑振搗、砌體灰縫保滿度等。并且還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建立健全各項施工質量控制的規章制度,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嚴格按照國家和地方施工質量驗收標準所規定的質量驗收責任、程序和驗收方法進行驗收。施工單位要嚴格執行三檢制,并嚴格履行驗收簽字程序,對于驗收不合格的要及時整改,未經整改驗收的堅決不允許進入下道工序的施工。對于從業技術管理人員須持證上崗,加強崗位前的業務培訓,提高施工管理人員和操作者的專業技術水平,增強其責任心。監理人員還應按規定認真做好巡視、旁站和檢驗批、分項工程、分部工程質量驗收工作;在材料、構配件進場、使用過程中,要通過外觀檢查、批量檢查、證、物對照和見證取樣、見證送檢等監理活動,把好材料、構配件的驗收、使用關。
(2)為充分發揮從業人員的作用,應加強宣傳,正確認識施工質量控制工作的地位、性質、責任和權利;加強質量控制隊伍自身建設,使質量控制工作逐步走向標準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加強項目團隊自身建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使質量控制工作制度化、標準化。其次要完善質量控制工作的硬件設施,特別是配置必要的工程質量檢測儀器設備,應用現代化手段,使質量控制工作科學化。
綜上所述,建筑工程質量控制是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涉及的專業廣、工種多,還受到各地區的氣候地理環境的影響,為了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使用,必須加強對建筑工程質量控制的關鍵問題進行分析。
[1]李秀芳.淺談如何加強建筑工程施工質量控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1).
[2]羅禹豪.試分析建筑工程質量控制的關鍵問題[J].門窗,2016(08).
[3]徐磊.建筑工程質量控制的關鍵問題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