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強
(太原市建筑設計研究院 山西太原 030002)
廣義上來講海綿城市是指將城市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使構成城市的自然要素與人工要素共同構成一個統一的生命共同體,體現出最佳的生態功能,從而促使城市整體自然循環有序發展。狹義上來講,海綿城市重點嚴格管控城市雨水徑流總量,以及雨水徑流形成的污染,特別是嚴格管理分散的、規模較小的源頭雨水,有效打破了傳統的城市雨水管理思想,大范圍應用消化與循環利用雨水的概念。
全面思考城市的整體運行,不僅需要確保城市安全運行基礎設施和城市用水,同時也需要思考項目技術的可行性。由于上述因素,海綿城市在設計過程中,必須全面分析水文條件、指標規劃的差異性和項目的可行性,設計出城市低影響的雨水生態系統。其次要全方位有效整合自然要素,科學消化雨水,同時整體應用滲透、凈化、外排等各類生活技術,也就是要對地下水有效補充,合理調整利用水循環。最后,采取上述要素設計的海綿體可以在降雨過程中盡可能留住水,防止城市發生大規模積水現象,在干涸時,利用城市基礎設施,能夠最大程度減輕水資源緊張的程度。
2.1.1 概述
雨水花園的概念,最早由美國馬里蘭州的雨洪專家在1990年提出,多為凹淺種植有各種植物的綠地,由砂石層、土壤層、種植層、蓄水層組成。通過營造自然的雨水滲透系統,引導雨水徑流,收集雨水并凈化雨水,使之為人們所利用。雨水花園作為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途徑,被認為是降低城市水污染的最佳方式之一。
2.1.2 雨水花園特征
低影響開發指導下的雨水花園在系統、功能以及設施使用上都與傳統的雨水花園有不同,因為其倡導利用生態并對自然水文情況影響最小的方式對場地進行設計,因此相比較于傳統雨水花園對于水利設施的依賴,LID理念下指導的雨水花園傾向于借助園林對雨水處理的效果進行雨水管理。減少排放的雨水徑流量;提供更多的生態景觀類的雨水處理設施,替代大量的場地鋪裝的使用。
2.1.3 雨水花園原理
自然界中的水循環:雨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形成地表徑流,一部分滲透到地下,經過蒸發作用進入到空氣中,在高空形成云,最后形成降雨再次回到地面,如此循環往復。雨水花園主要是通過各種植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實現像自然環境中的水體凈化循環,過濾地表徑流中的污染物,進而達到節水、蓄水、凈水的目的。
2.2.1 概述
海綿城市道路采用了低影響開發技術手段,力求從源頭、中途和末端進行雨水徑流總量、峰值和污染的控制雨水的徑流量,有著入滲多,有效控制雨洪量,控制面源污染,管理維護簡單,綠色美觀的特征。在LID的技術支持下,海綿城市道路不僅可以保證道路的通行能力,還能在解決道路排水問題的同時防止雨水對路面穩定性的影響。
2.2.2 與傳統道路的區別
傳統道路的設計是為了盡快排水,以降低路面雨水徑流,而海綿城市道路則是為了再次循環利用水資源設計的。在具體的細節上,兩者也有所不同。
傳統道路路面多采用非透水性路面,路緣石為立緣石或平緣石,雨水口多直接設置于路邊,道路的綠化帶均高于路面,滲透性差,并沒有凈化和蓄水的功能,大都只是作為路面景觀而設置的。整體上看,這樣的設置帶來的管網負荷較大,且導致的水體污染嚴重,管理和維護上比較復雜,不能滿足海綿城市的需要。
2.3.1 概述
城市雨洪公園是結合公園景觀與雨水管理于一體的新型公園形式,已經逐漸成為城市排水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滿足傳統公園休閑、娛樂、賞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公園原有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構建生態圈,設計雨水管理系統,使之形成一個能夠集水阻洪的“海綿體”,綜合性地發揮了公園原有的生態潛能,并綜合性地解決了城市雨洪問題,保證了城市在面臨雨洪災害時的抗性,同時提高了人民生活品質和空間體驗。
2.3.2 雨洪公園與傳統公園的區別
傳統公園以人們的行為活動需求為導向,營造良好的自然環境,并提供休憩和娛樂的場所,以不同的景觀點組成,滿足人們的觀景體驗。然而其中,生物群落較為單一,動植物數目較少,生態穩定性較差,以人工控制動植物變化為主,且人工管理服務的成本較高,多以人為中心,忽視了與環境應有的協調關系。
綜上所述,對于海綿城市在當前我國社會的發展狀況,其在很多城市都受到了重視,尤其是對于南方城市,更是可以借助于海綿城市實現自身優化,這也就需要了解海綿城市建設的各個基本內容要點,切實保障海綿城市的運行價值最大程度體現。
[1]廖麗.海綿城市在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中如何實現[J].鄉村科技,2016(14).
[2]黃璐璐.海綿城市設計給排水[J].江西建材,2016(21):71+73.
[3]劉成凱.城市生態景觀中的海綿城市設計研究[D].安徽大學,2016.
[4]何造勝.論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在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中的應用[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6(0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