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四方龐巴迪鐵路運輸設備有限公司 王安鋼
勞動防護用品是保障員工職業安全和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是員工與作業環境實現有效溝通和自我保護的第一道防線,是員工必備的基礎裝備。隨著我國《職業病防治法》、《用人單位勞動防護用品管理規范》等相關法律法規標準的頒布,企業的勞動防護用品管理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與企業的實際狀況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國家對勞動防護用品的管理及配備體系不完善,企業存在“如何配”的疑惑;企業對勞動防護用品重視不夠,投入不足;企業對產品的更新升級缺少了解,對產品標準少有接觸,對產品質量的內容把握不準,沒有有效的鑒別假貨、劣品的手段;企業的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等等。
作為制造業企業,現結合我們的做法提出以下建議和對策:
1、國家應根據行業的不同建立不同行業的勞動防護管理和配備標準,明確定義各行業的勞動防護用品及標準,做到細化和量化,并適時進行修訂完善,以便于企業在管理和配備上做到有據可依,切實解決企業“如何配”的疑惑。
2、加強對企業的專項培訓,提高勞動防護用品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同時加強對企業的檢查和指導,督促企業建立健全勞動防護用品管理規定,從采購到報廢實現全程管理,以保證在用勞動防護用品的安全和有效;
3、加強《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及標準的宣貫和學習,對企業負責人和管理人員要實施強制培訓,通過培訓教育,逐步讓企業的各級領導充分認識到企業是職業安全和健康的責任主體,理應承擔起依法保護員工職業健康的責任。要嚴格按照《職業病防治》和《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履行各項義務。這既是企業的法定職責,也是一個“良心”企業的社會責任;
4、加強與同類企業的溝通與了解,并與國外同類企業進行對比,同時拓寬與勞動防護用品生產商交流與合作,更多的了解和掌握新產品,找出防護產品和配備標準存在的差距并加以改善和升級;
5、持續完善管理規定和配備標準。企業的持續發展,新工藝、新技術的不斷應用,員工的作業環境也將發生改變。因此,勞動防護用品管理規定和配備標準不能以“不變應萬變”,要做到適時更新完善。應根據實際情況對作業環境中的危險源、職業危害因素進行重新辨識和風險評估,在此基礎上為員工配備合適的個體防護用品并進行使用和維護的培訓,使員工在工作中得到有效的保護。
6、制定可行的技術采購標準,保證防護用品的有效。要根據第三方檢測機構、評價機構出具的《職業危害因素檢測報告》、《職業衛生現場評價報告》等制定各類防護用品的采購標準,做到合適的有效防護,以避免無效或過度防護;
7、以“品牌”帶動防護用品的提升。國內生產企業良莠不齊,產品標準不一。因此,企業在選定產品時,應首選知名品牌,如此,既能保證產品的質量合格,滿足防護需要,也能杜絕假貨、劣貨,同時“品牌”企業良好的售后服務給使用企業在產品標準和更新升級、鑒別以及使用和維護的培訓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8、制定“試用規定”,對勞動防護用品實行選型前“試用”。勞動防護用品更新或換代前,應交由具體的使用人對其進行試用,并填寫“試用表”,根據防護等級、舒適度等進行打分,對低于標準分的堅決不予采購和使用;
9、加強全員培訓,全面提高員工的職業安全和健康意識。要“三級”安全教育的基礎上利用內訊、網絡、櫥窗等多種形式開展職業健康專項培訓;通過制定制度,引導和教育員工自覺接受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和企業組織的職業健康教育,自覺遵守職業危害防治法律、法規、規章和操作規程,自覺并正確使用各類防護用品,發現職業危害事故隱患及時報告,確保自身的健康權益,逐步達到員工由“讓我用”到“我要用”的目的。
做好個體防護工作關系到員工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企業效益,也關系到社會可持續發展,更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企業健康、科學、高效發展的必然要求。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對促進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經濟競爭、減少或避免職業病危害所造成的重大經濟損失和嚴重后果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