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泳君
(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廣西南寧530022)
19世紀,許多設計仍是手工制品,19世紀后半期對手工制品的復興潮流實際上是中世紀藝術的復興,人們懷念那個沒有機器、自己動手制造物品的美好的舊時代。一直以來,在設計史上總有一種視角,對手工制品懷著浪漫與渴望。中世紀的許多藝術品是實用物,無論是傾倒圣水的水罐,還是書籍封面,甚至手抄或印刷的書籍本身,都是實用的。而受到戰爭、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各個國家的設計風格走向了不同的道路[1]。
大衛·瑞茲曼著的現代設計史中,他把路易十四時期作為現代設計史的開端。對比19世紀和18世紀的家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看到,宮廷風格、文藝復興風格、韋奇伍德風格等重要藝術風格都根源于路易十四、十五、十六時期。雖然18世紀的手工制品,它們的質量是前代無法想象和比級的,在那之前的歐洲,沒有一個時代的物品能在精美程度和質量上與之媲美而且當時的生產規模已非常龐大,但是那時的生產傳統無法滿足國王對國家手工工場和政治宣傳的期望和需求,需要建立國有的手工工場而不是小作坊,因為他要生產的貨物數量遠超過小作坊的產量,而國有手工工場則可集中全國的力量并實行勞動分工。
到了十九世紀法國開始了新藝術運動,才將繁瑣的形似趨于抽象化。雖然法國人對復古風格與浪漫風格的喜愛受到大眾的推崇,但在20世紀,依然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勒柯布西耶這一設計大師跟隨現代設計的理念,提倡簡單,功能之上的現代主義風格,新藝術運動成為了傳統設計與現代設計之間的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社會因素貫穿了整個英國的設計。18世紀由于社會階級出現大融合,多種風格并存使得市場更多樣化。19世紀初期歐洲政治沖突趨于平緩,鼓舞了商業的發展制造品市場的增長,工業革命帶來了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新的生產方式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19世紀早期英國工業制造業的增長,為了滿足工人階級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設計師成為單獨服務于工人階級的分工,兩次大戰期間,世界各國受政治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和限制,都開始尋求民族認同感,設計行業也受到影響,但英國一項對手工藝生產田園牧歌式的設計大為推崇,這些復古形式成為英國的主流。他們以遺產工業的方式成為政府文化傳播的豐富寶具,但大多數商家都只是為了營業額在粗制濫造!
1914年穆特修斯從英國把先進的設計理念帶入德國,并從教育著手對德國設計行業進行改革,并推崇實用藝術,在其影響下第三屆德國實用美術展覽會得以舉辦這也推動了德國工業聯盟的成立,包豪斯繼承德意志同盟將現代主義推上頂峰,標準化在20世紀早期的產品生產與藝術方式中受到廣泛運用。在德國尤為明顯,德國作為一個理性的國家,更快的接受了工業標準化的生產方式,且在設計上提倡功能至上的設計手法,成立德意志工作同盟來向大眾宣傳好的設計。戰后德國出現平面設計風格,雖然理性的設計依然是德國主要的設計形式,但有機形式在德國也開始出現。
斯堪的納維亞設計風格可以歸結為簡約、自然、溫馨,注重產品的實用性,強調人的因素,這種風格是從無數的戰爭中變化而來的。19世紀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的設計風格與手工藝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與外界相對隔絕,在現代設計與傳統以手工工藝為基礎的工業結合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
在20世紀20年代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在設計領域中崛起,此階段的設計將重點放在為大眾市場提供簡潔而富有現代感的用品上,這一階段的家具便是最直接的體現。這一時期的斯堪的納維亞設計風格的作品超越了時尚而成了永恒的經典之作,受國際設計界產生影響,這時候的設計風格與藝術裝飾風格、流線型風格等追求時髦和商業價值的風格形式不同,它不是一種時尚而是一種以特定文化背景為基礎的設計態度的體現。
20世紀 50年代斯堪的納維亞設計風格產生了一次新的飛躍,現代設計由標準化向個性化轉化的趨勢,在保留其原有傳統簡約的手工工藝基礎上,樸素而有機的形態及自然的色彩和質感開始大受歡迎。[3]總體來說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設計風格有著強烈的共性,即對于傳統的尊重,在形式與功能的一致,對自然的欣賞等,呈現了工藝,藝術與機器相結合,他們在符合現代化大機器生產和無裝飾簡單的形式外觀的前提下,大量運用木材這樣的溫和,貼合人的感官的材料,是作品具有人情味,為后現代主義提供參考。
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經濟高速發展,經濟因素是美國設計的主導因素50年代,人們開始對,現代主義的單一形式與美國的消費文化產生質疑,且不斷尋找出路,波普文化因此作為反設計的運動爾出現,結合低廉,色彩明亮,造型簡潔是他的標準,多元的文化元素在設計中大量運用,簡介引導出后現代主義。有計劃地廢止制度受到質疑與反對,汽車的高科技形式成為了時尚。
設計的發展過程中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形成各自的風格,現代設計備受推崇的綠色設計理念中,如何實現工業設計中對資源,對原材料的節約和保護;如何在備受矚目的環境變化設計過程中來體現自然的回歸,都將成為設計師們在歷史和現實、傳統與現代中探尋的平衡點。因此需要我們探索一直以來影響設計的發展因素,創造屬于這個時代的現代設計作為目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