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影
(武漢體育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隨著社區體育建設的不斷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社區體育服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改善社區體育場地設施、提高社區體育服務質量、完善社區體育服務制度,從而更加全面的建設社區體育,也成為社區體育服務工作的當務之急。把公眾滿意度引入社區體育服務的評估中,是對社區體育服務實施計劃的科學性、適用性及其執行結果、工作質量進行檢驗的重要方法,這在近年來的相關研究中已得到體現[1]。
通過對社區體育服務公眾滿意度情況的了解,不僅可以改進社區體育服務的內容和形式,提高社區體育服務水平,推動城市社區體育服務全面發展,從而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持續改進工作的方向,還可以反映、監測、預測、計劃、比較和評價社區體育服務工作的狀態和完成情況,進一步提高社區體育服務公眾滿意度,使社區體育服務的發展進入良性循環[2]。
城市社區體育公眾滿意度是指公眾以理性和感性的態度,對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實際表現與其對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期望進行差異性比較后,所形成的一種總體感受與主觀評價,是公眾在多次或經常接受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過程中,感受城市社區體育場館設施、體育健身指導、體育活動組織、體育文化建設和體育運行管理等產品和服務及其功能、特征和質量等滿足自身需求程度的一種累積型心理反應[3]。
《社區體育公眾滿意度量表》包括社區體育場館設施服務滿意度、社區體育活動組織服務滿意度、社區體育健身指導服務滿意度、社區體育文化建設服務滿意度和社區體育運行管理服務滿意度共計5個分量表及33個題項,上述各分量表分別由9、6、5、7和6個題項組成,各題項得分的加權值反應公眾對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總體滿意度[4]。
分量表一為社區體育場館設施服務,包括9個題項,分別為:社區體育場地、器材和設施數量;參加社區體育活動就近方便;社區體育場地、器材和設施使用說明簡明易懂;社區體育場地、器材和設施布局合理;社區體育場地、器材和設施實用舒適;社區體育活動場所的地面平整、防滑性能良好;社區體育場地、器材和設施能得到精心、及時維護;社區室內體育場所通風、照明等基礎設施良好;社區體育活動場所的運動間歇休息設施良好。
分量表二為社區體育活動組織服務,包括6個題項,分別為:社區有 1~2個體育活動項目富有特色;社區體育活動項目多種多樣;公眾參與社區體育活動組織互動機會多;社區體育比賽活動組織與開展良好;社區能定期開展公眾體質測試;社區能定期組織體育活動展演交流。
分量表三為社區體育健身指導服務,包括5個題項,分別為:社區體育指導員能較好地指導公眾學習體育技能;社區體育指導員能科學傳授公眾健身方法;社區內體育草根組織自發性自助和互助服務開展良好;社區內體育與健康知識講座及咨詢開展良好;社區體育指導員服務時能做到因材施教和區別對待。
分量表四為社區體育文化建設服務,包括7個題項,分別為:社區體育指導員服務時熱情負責;社區體育志愿者服務工作開展良好;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開展值得公眾信任和依靠;社區內公眾體育道德風尚良好;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在公眾心目中擁有良好聲譽;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能有效改善公眾人際關系;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能有效消除公眾生活焦慮和孤獨感。
分量表五為社區體育運行管理服務,包括6個題項,分別為:社區體育活動信息發布及時準確;社區體育活動場所及周邊干凈整潔、環境衛生良好;社區體育場地、器材和設施使用時安全可靠;社區體育社團、體育協會組織等建設與管理良好;社區室內體育活動場所開放情況良好;社區公眾健身檔案的建立與管理規范。
本研究以武漢市武昌區300名社區體育鍛煉者為調查對象,5個社區中每個社區隨機抽取60名鍛煉者;以武漢市武昌區社區體育公眾滿意度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研究、問卷調查和數理統計。在方法的應用上,首先,通過中國知網查閱近10年來與該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為該課題的研究提供的理論依據,對本研究有重要指導的意義。其次,借鑒《社區體育公眾滿意度量表》,編制問卷。該問卷共包含5個維度,33個條目。在正式進行問卷調查時,隨機抽取5個社區進行調查,盡量保證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均衡。在問卷的發放和回收上,采用當面填寫、完成后即刻回收的方式進行。整個調查過程發放問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298份,有效率99.3%。最后,運用Excel數據處理軟件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根據調查結果統計:社區體育場地、器材和設施數量能基本滿足公眾需求未選擇人次為176人,占比58.6%。社區體育場地、器材和設施能得到精心、及時維護未選擇人次為123人,占比41.0%。社區體育場地、器材和設施使用說明簡明易懂未選擇人次為105人,占比35.0%。社區體育活動場所的運動間歇休息設施良好未選擇人次為83人,占比27.7%。
社區室內體育場所通風、照明等基礎設施良好未選擇人次為58人,占比19.3%。參加社區體育活動就近方便未選擇人次為25人,占比8.3%。社區體育場地、器材和設施布局合理未選擇人次為17人,占比5.7%。社區體育場地、器材和設施實用舒適未選擇人次為13人,占比4.3%。社區體育活動場所的地面平整、防滑性能良好未選擇人次為11人,占比3.7%。體育活動場地設施是居民開展和參加社區體育活動的重要物質保證。根據調查發現,關于社區體育場地設施滿意度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器材設施的數量、維護以及使用說明,分別占到58.6%、41%和35%。大部分人認為現有體育活動場地不足,設備設施單一,限制了社區體育活動的發展。特貼要說明的是社區體育場地、器材和設施使用說明這一指標,對于青少年兒童這一類特殊群體,并不能正確使用器材,違規操作,再加上無監護人及指導員看管,導致其傷害死亡的悲劇近年來層出不窮。
根據社區體育活動組織服務滿意度調查結果統計:社區能定期組織體育活動展演交流未選擇人次為169人,占比56.3%。社區能定期開展公眾體質測試未選擇人次為156人,占比52.0%。社區體育比賽活動組織與開展良好未選擇人次為133人,占比44.3%。公眾參與社區體育活動組織互動機會多未選擇人次為86人,占比28.7%。社區體育活動項目多種多樣未選擇人次為78人,占比26.0%。社區有1~2個體育活動項目富有特色未選擇人次為31人,占比10.3%。
根據社區體育運行管理服務滿意度調查結果統計:社區體育社團、體育協會組織等建設與管理良好未選擇人次為145人,占比48.3%。社區公眾健身檔案的建立與管理規范未選擇人次為139人,占比46.3%。社區體育場地、器材和設施使用時安全可靠未選擇人次為118人,占比39.3%。社區室內體育活動場所開放情況良好未選擇人次為45人,占比15.0%。社區體育活動信息發布及時準確未選擇人次為33人,占比11.0%。社區體育活動場所及周邊干凈整潔、環境衛生良好未選擇人次為23人,占比7.7%。
社區體育組織或協會通過協會自治和自主管理,協調社區體育事務,引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科學健身,逐漸成為以社區體育賽事和活動組織、健身技能培訓推廣等為一體的社區體育服務組織。社區體育組織不能按計劃定期的開展體育活動,具有隨意性、盲目性。究其原因,社區體育組織機構大部分是非專職人員或是沒人管理。社區體育管理形式呈現松散性、自發性的特點,組織機構又不太健全,造成社區體育管理工作諸多問題。
根據調查結果統計:社區體育指導員能較好地指導公眾學習體育技能未選擇人次為172人,占比57.3%。社區體育指導員能科學傳授公眾健身方法未選擇人次為166人,占比55.3%。社區體育指導員服務時能做到因材施教和區別對待未選擇人次為161人,占比53.7%。社區內體育與健康知識講座及咨詢開展良好未選擇人次為152人,占比50.7%。社區內體育草根組織自發性自助和互助服務開展良好未選擇人次為95人,占比31.7%。
在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研究表明社區體育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是希望通過科學的健身指導達到強體健身、改善疾病的效果。目前社區體育鍛煉缺乏科學的健身指導。大部分的社區體育指導員由社區體育活動積極人士組成,而這些人缺乏專業知識,缺少專業技術培訓,無法對眾多的社區體育鍛煉人口進行科學健身、理論指導、技術傳授。這就需要有經過專業培訓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為社區居民提供科學體育鍛煉方法,為廣大體育鍛煉人口進行科學指導,提高體育鍛煉效果。
根據調查結果統計:社區體育志愿者服務工作開展良好未選擇人次為137人,占比45.7%。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開展值得公眾信任和依靠未選擇人次為85人,占比28.3%。社區體育指導員服務時熱情負責未選擇人次為57人,占比19.0%。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能有效改善公眾人際關系未選擇人次為34人,占比11.3%。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能有效消除公眾生活焦慮和孤獨感未選擇人次為32人,占比10.6%。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在公眾心目中擁有良好聲譽未選擇人次為16人,占比5.3%。社區內公眾體育道德風尚良好未選擇人次為6人,占比2.0%。武漢市武昌區社區體育除志愿者服務工作開展較差外,不滿意人數占45.7%,其他各指標居民滿意度較高,說明社區體育切實給社區居民帶來了較好的精神感受。但是也存在社區體育文化活動質量不高,文化建設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問題。
通過調查分析,得出以下幾點主要結論:①社區體育公眾滿意度目前處在中等的水平,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部門還需要繼續努力,提高居民的滿意度水平。②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部門要提高公眾滿意度,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改善:加大對社區體育的宣傳力度,改善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加強社區體育管理組織的建設,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考核機制。
5.1 加大對社區體育活動的宣傳力度,提高居民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如通過在社區舉行體育比賽、知識講座,采用多種手段宣傳,培養社區居民的體育健身意識。加強社區健身活動的內容宣傳,注意宣傳內容應注重實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廣大居民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
5.2 拓展體育活動經費渠道,完善體育場地設施,為居民參加體育鍛煉創造有利條件。街道辦事處對社區體育的經費投入,每年用于全民健身活動的經費要達到常住人口人均1元以上,并逐年有所增加;評定周期內體育競賽的社會集資應占社區體育競賽總使用經費的60%以上。近幾年雖然增加了經費投入,但遠遠不能滿足社區體育發展的需求。體育行政部門應統籌兼顧,為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創造物質保障。
5.3 加強對社區體育指導員的專業技能的培訓工作,使指導員自身具備科學健身的理論和方法,指導科學健身,滿足居民健康需要。目前社區體育指導員缺乏專業知識,缺少專業技術培訓,無法對眾多的社區體育鍛煉人口進行科學健身、理論指導、技術傳授。這就需要有經過專業培訓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為為廣大社區居民進行科學指導,提高體育鍛煉效果。
5.4 完善社區體育組織,健全社區體育立法,充分利用轄區內各單位體育人才、場地等資源,組建街道辦事處管轄的各類體育協會、文體中心、體育指導站、健身俱樂部等,提高社區各單位體育場地的利用率?!耙⑤爡^內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的體育場地設施的信息庫,有統計數、有場地開放聯系人、有具體的管理辦法。區屬以上單位的體育場地設施和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在不影響工作、生產和教學秩序的前提下,有組織、有計劃地向社會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