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雨,顧遜
(大連工業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老齡人口比例不斷增長,國家提出了提出了以“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為主)新型多元的養老模式。“居家養老”更多是停留在家庭層面。“社區養老”涉及到社會問題,經濟問題,以及環境等一系列問題。如何確保老年人的出行安全,社區內外的道路環境設計能否考慮到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提供有效的出行便捷,這會從一個側面體現養老模式的可行性和品質追求。因此,關注社區外道路環境功能設計成為“社區養老”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居家、社區養老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十分成熟了。例如:英國的“Hartring Oaks”、美國的“太陽城”都是這方面的成功案例。(需要概括說明成功的亮點)而在國內關于“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還停留在摸索階段,在過去城市發展的歷程中,適老性方面的意識還較為淡薄,我們的社區硬件和軟件離“社區養老”的目標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特別是地區的文化差異、氣候的不同、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城市老齡化速度也各不相同,在已經先行實踐的一些地區,雖對“社區養老”有了嘗試,但總體的印象是適老性設計的不成熟,沒有配套意識和項目的完整概念。大多數的設計都處于室內空間或社區內空間環境設計,而在社區外環境的適老性設計方面并沒有引起更多的重視。
道路的適老性設計是指在分析其客觀環境及老年人的心理的條件下,使社區外近距離的路線進行重新規劃與區分,使路線的方位具有可識別性,路線標識有明顯特征,人行道口分布合理化與人性化。
2.1 動態路線設計。社區外道路應具有明顯規劃與分割,考慮到老年人的方向感差、體力不足等身體情況,盡可能將社區附近的超市、醫院、公園等高頻率使用的空間進行重新整合并將其規劃成新的路線,以顏色作為路線區分,導向明確,使每條路線上的空間分布清晰明了,方便老年人出行。
2.2 路線標志設計。在每條路線上應設置醒目的空間標識,目的地明確化和圖示化,(并且考慮到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差異使標識)圖文結合,快速識別。
2.3 人行道口設置(分布)。人行道口的規劃應該盡量減少與車流(高峰)的交匯,老人的行走速度緩慢,在過紅綠燈時應相對延長綠燈時間。有條件要在道口設置音效輔助系統。
2.4 方位可識別性。老年人方向感差,出行沒有安全感,在路線規劃中間斷性的標示出方位,在無人陪伴外出遇到緊急情況的同時可以快速得到救援。
對于適老性設計來說道路設施更有助于老年人的出行安全,照明、臺階、扶手及坡道等成體系設計更為重要,充分滿足特殊群體的生理需求,這是人性化設計的基本保障。
3.1 道路照明。道路照明旨在夜間給車輛和行人提供必要的能見度,而許多道路在照明方面對于老年人的設計關愛不足,局部照明和輔助照明欠缺。由于老人在行走時的主要障礙是上下臺階與坡道,因此在其設計上區分平地的照明方式與臺階的照明方式。而老年人視力較差以及對于光線的敏感度,在設計時弱化太過刺激的光源,保證行走和上下臺階的安全。
3.2 臺階與扶手設計。臺階的寬度與高度是適老性設計的一個重點,老年人骨質脆弱、腿腳不方便,因此較高的臺階在行走時會感到非常吃力并且安全性能低;而寬度保證了腳與臺階接觸面平穩度;老年人脊背彎曲,所以使用扶手的高度尺度要做合理設計,材料的選擇既有經濟的因素同時要考慮安全性和舒適度。
在“空巢老人”“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大環境下,近距離的出行問題可以得到相對應的解決;而“關愛公交車”的設置是專門為老年人服務,老年人可以出行相對較遠的地方,每輛車安排1-2名護理人員以應對緊急情況設置固定經常到達的目的地,固定的社區停車位置等;使老年人走出房間、不會完全的脫離社會。
立交橋多見于行人稠密的地段,或者交叉口、廣場及鐵路路段,用于避免車流和人流平面相交時的沖突,保障行人安全,為出行帶來便利,這是城市功能的基本設施。在國際化進程加速的今天,立交橋除了考慮正常人出行同時也有了殘疾人的無障礙通道,但在許多地方的立交橋設計上對于老年人的行走考慮較少,因此,在正常的踏步中增設分段半步的踏步臺階,用醒目的顏色加以區分,目的是緩解老年人通行的疲勞。
為老人服務的道路功能適老性設計并不是短期內可以成熟起來的,它需要政府及全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在“空巢老人”“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的大環境下,子女的外出工作使老人出行并不是無時無刻都有人陪伴,無論是社區附近近距離出行還是遠距離出行為老人在外出時提供相對安全方便的環境是至關重要的;而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仍然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應該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及對于未來環境大數據的預測來進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