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林,殷俊杰,高佳
(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2)
地域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是某一區域內的人約定俗成的共同認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涉及面極為廣泛,如方言、區域信仰、習俗、建筑、飲食等,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突出地域文化特征,繁榮地域文化特色是進一步推進地方文化建設的必要手段。因此,設計學研究生的教育如何利用地域文化,發展和完善設計教學體系,既能達到繼承、保護、創新性發展地域文化,又能將在研究生層次的設計教學中將傳統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實踐成果服務于地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政策上,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地域文化的設計教育是保持我國文化多樣性的一個重要途徑。豐富和完善設計教育的結構體系,尤其是將傳統地域文化保護和建設融入設計學研究生教育當中,使之成為當前設計教育深入研究的方向之一,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
設計作為重要的藝術活動,深受地域文化影響。作為地方高校,應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資源,注重對地域傳統文化的吸收與傳承,將其文化精髓融入設計教學中,增加設計教學的文化性,走兼具國際設計理念與中國傳統精神的設計教育之路,培養具有良好文化素養、專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設計人才。地域文化的融入可以賦予藝術教育的靈魂,增加藝術院校的特色,對藝術院校的立足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地域文化對教育具有時代性。目前,中國的地方藝術院校所開設的課程中呈現出豐富的地域文化特色,有的已成為學校發展的核心價值所在。通過地域文化在課程教學中的融入,為藝術院校的特色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也發揮著地域文化的育人功能,進而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為地域文化的研究、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
東北電力大學坐落在中國東北三省之一的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市地處長白山余脈,松花江干流縱貫吉林省全境,而且吉林市的烏拉滿族鎮是我國滿族主要發祥地,獨特的地域文化交織使吉林市有著豐富的東北地域文化資源,如滿族文化、薩滿文化、長白山文化和霧凇奇景等。東北地方藝術院校深深地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肩負著培養藝術人才及傳承地域文化的責任。因此,東北地域文化深刻地影響著東北地區藝術院校的人文建設,對藝術院校的專業課程內容有一定的補給作用,特別是在研究生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有意識地賦予其地域文化特色。
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科是本校重點建設的特色學科之一。藝術學院現設有4個主要專業,5個研究方向,學院的研究生課程建設一直以東北地域民族文化藝術研究為其主要研究方向,為了進一步實現學院培養特色人才的目標,把東北地域文化課題融入研究生教學中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
(1)加強地域文化研究能提高研究生的專業技能
把地域文化的研究與相關課程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層內涵,融入個人的理解和感悟,并運用所掌握的藝術表現語言,進行藝術再創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理解地域文化與設計的關系,更重要的是通過抒發對家鄉文化的熱愛來提高專業技能。
(2)加強地域文化研究能激發研究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東北地域文化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設計創新能力,在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體會、模仿、實踐的學習方法來消化、吸收課程內容,使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和應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但擴展了理論知識,而且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加強地域文化研究能提高研究生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
教師的理論水平、專業能力和教學理念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程的實施效果。教師作為課程的實施者,在通過地域文化研究提高研究生專業能力的同時還可以激發個人的能力。教師通過個人對地域文化的理解,并運用專業知識提煉地域文化的深層內涵,在教學中進行再現,這個過程對教師個人科研和教學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隨著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教育的質量也越來越受關注。為了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高校對研究生的教育和教學體系也制定了更高的目標,研究生教育相對于本科教育是一種質的提高,其學習方式屬于思考和分析階段的學習范疇。科學合理地制定培養機制和目標,是高校學位點自身建設的必要,既是保證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提升辦學水平的有力保障。
3.1 實行“課題組負責制”
“課題組負責制”就是根據各個導師的課題研究內容把研究生進行分組管理。“課題組負責制”有利于將各個導師自身的優勢與所培養的研究生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根據導師的課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導師把在課題研究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應用在研究生教育中,這種“互動式”的培養模式使學生所獲得信息量更大,選擇更多,“課題組負責制”的實施,強化了導師的研究能力在研究生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學生對導師的學術有一定傳承作用,而且這種雙向的思維方式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以服務東北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為導向,以東北地域民族文化藝術和人文特征的研究為主要學術研究方向,以傳承與保護東北地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為己任。學院研究生教育近幾年來實行“課題組負責制”的培養模式,把東北地域傳統文化引入教學研究中。比如:在滿族文化研究的課題組中,有的學生從服裝設計的角度出發運用滿族宗教的薩滿藝術中的面具圖案進行服飾服裝設計;有的學生從生態的角度出發對吉林烏拉滿族鎮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資源特別是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傳統民居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建設性意見;有的學生從民族旅游經濟開發的角度提出改善吉林烏拉滿族鎮的人居環境,保護當地的民俗民風,恢復當地的歷史原貌,推動地方旅游經濟建設和發展等。在導師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雙方都產生了新的思路和觀點,同時也激發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善于思考,善于選擇解決方案去處理問題,從而更加有利于拓展學生的主觀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篩選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構建和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
3.2 實施“課題式研究與項目化實踐”相結合
在課程結構上,一方面要加強課題式理論學習,另一方面要將實踐項目引入課堂,注重將創意與實踐相結合,使研究生在掌握現代設計理論知識的同時,具備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將東北地域文化研究項目融入到研究生教學中時要有針對性,例如把《吉林烏拉滿族文化數字化保護及應用研究》課題引入教學實踐中,課題組負責導師帶領學生分別參與“吉林烏拉滿族鎮”概念性規劃設計,吉林烏拉滿族鎮度假景區規劃和環境設計,吉林烏拉滿族鎮數字化再現,滿族服裝服飾設計等課題的研究和實踐。通過項目的實踐活動既能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又實現了“人才服務地方”辦學理念,從而為吉林烏拉滿族歷史古鎮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合理開發做出貢獻,進而把研究生培養成為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主力軍。
在研究生教學過程中強化“課題式研究與項目化實踐”相結合,建立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培養模式,挖掘學生自身的潛力和創新思維,研究生在參與《吉林烏拉滿族文化數字化保護及應用研究》項目實踐中主動進行資料收集、田園考察以及課題的分析、討論、方案設計制作等過程,在這些實踐環節中可以根據研究生個人的優勢,在項目負責導師的引導下自主地研究和實踐,學生圍繞吉林烏拉滿族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及應用過程中進行一系列思考和研究,這也是學生進行認知過程的探究,從而達到提升研究生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的目的。
3.3 構建科研與實踐的創新平臺
把“課題式研究與項目化實踐”融入到研究生設計人才培養體系中,學生通過課題研究與實踐項目相結合不僅能獲得廣博的理論知識,又能使專業技能獲得提高,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的放矢地轉變為設計實踐,因此強調“課題式研究與項目化實踐”融入到研究生教學中,對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人才培養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為此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教學實踐基地,也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先后建立了“吉林民族服飾文化研究所”、“書畫藝術研究所”、“松花江浪木根雕藝術研究所”、“數字化創新設計藝術研究所”和“牛頓商學院——東北時尚品牌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同時,建立了“吉林省社會科學重點領域(服裝領域)研究基地”、“吉林省服飾文化研究中心”、“吉林省服飾文化創新團隊”、“吉林省特色專業和吉林省藝術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實踐創新基地。實習基地與科研平臺都有校外導師和校內導師共同指導,實踐創新基地與科研平臺的相結合,使研究生有了一個較大的科研與實踐創新的平臺,為在研究生教學中進一步開展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3.4 根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生管理體系
首先,制定科學、嚴謹的研究生考評體系,是培養高水平研究生的根本保證。研究生考評體系中不僅有基礎理論的學習要求,同時還有相應的科研工作和成果要求,研究生要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和課題組導師的科研項目,積極地參與到高水平的學術活動中,尤其是關于東北地域文化的實踐項目和學術交流活動。在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的考評體系中,要求學術型研究生在讀期間必須在省部級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篇及以上,或國家核心期刊1篇;專業型研究生在讀期間必須參加專業領域中高水平的專業設計展覽,獲得省級專業設計競賽獎項。嚴格的考評體系給研究生帶來壓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動力,實施學位研究生“嚴進嚴出”制度。
其次,規范管理研究生的中期檢查,中期匯報主要包括田園調查、資料收集以及課題的實踐和研究成果展示等,中期是研究生階段學習和科研的關鍵,在研究生培養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一定要重視中期匯報的規范管理。
最后,嚴格要求學位論文和畢業設計選題要緊緊圍繞著東北地域文化建設結合當前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進行?!皣肋M嚴出”的研究生考評制度貫穿于藝術學院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高標準的研究生管理體系對東北特色設計人才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東北地方高校的設計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和完善,應以地方經濟建設和國家需求為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這也是推動研究生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因素。研究生的培養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化的發展過程,在基本的培養機制確立的基礎上,要不斷地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更新,進行“產、學、研”一體化的科研平臺和實踐創新平臺搭建以及嚴格的研究生考評制度的完善等,結合先進的教育理念,突出地域性特色人才培養,并使其真正地成為當地經濟建設的推進力量,實現研究生培養體系的全面提升,進而培養出符合我國高校、人文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需求的研究生層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