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
(西安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中國從東漢時期瓷器誕生開始,瓷器就與民眾生活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系。瓷器作為日常生活器皿,種類繁多,受眾面積廣泛,上到王權貴族,下到販夫走卒,在起居生活中都有使用瓷器的習慣。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審美取向與文化內涵,這些都相應的表現在瓷器造型當中,如漢代的藝術風格與美學思潮,都推崇博大崇高之美,注重體現于表達對象的內在精神,這也使得漢代的瓷器處處呈現出一種雄渾豪放的氣勢。而唐人崇尚健康、豐滿、鮮艷、明亮的多元審美風格對唐代瓷器起到了相當大的影響,使唐瓷造型總的傾向于渾圓飽滿、精巧且有氣魄,色彩運用張揚多變、亮麗鮮艷,蘊含著解放天性的人文精神。
到了宋代,北宋統(tǒng)一全國,結束了當時藩王割據、戰(zhàn)亂不止的局面。為了維護社會安定,宋初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農業(yè)和商業(yè)發(fā)展的政策,使國家日益興盛。在農業(yè)和商業(yè)的推動下,宋代的手工業(yè)得以迅速的發(fā)展,這其中也包含著陶瓷制造業(yè)。在復雜的社會因素影響下,兩宋制瓷規(guī)模相繼唐代來說,規(guī)模更大,數量更多,各地窯口大量涌現。在相互競爭、相互促進下,推動著制瓷技藝飛速發(fā)展,五大名窯,八大窯系,均誕生于這一時期,它們在工藝、造型、裝飾上具有共通性,又各具獨特的風格,使這一時期的中國的陶瓷制造業(yè)呈現出百花齊放、萬象更新的精神面貌與藝術境界。
2.1 上層建筑對其的影響
從公元960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混亂的格局開始,因汲取唐代藩鎮(zhèn)割據的內亂經驗,大力推崇抑武揚文的政策,還為自己的子嗣定下誓約,告誡子孫不得殺大臣以及上書言事之人。并且因科舉制度的改革,如不許官員推薦考生,“殿試”不以出生為重等政策的轉變,使宋代科舉相對之前的朝代來說較為公平,讓更多的寒門文士得以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抱負。這些措施導致宋朝的社會人人都讀書習文,統(tǒng)治階層逐漸文人化。隨著士人的地位不斷提高,話語權不斷增大,他們的審美喜好左右著社會風潮,對瓷器設計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宋代,儒學吸收了道教、佛教的教義思想,相互融合、吸收、影響,逐漸形成了理學。理學的思想倡導人們消除物欲,提高自身的精神及修養(yǎng),追求“格物致知”,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理學的影響下,宋代文士的審美喜好逐漸向追求內在的精神和格致的心境發(fā)展,平淡自然和簡約雅致因此成為宋代藝術審美的最高境界。
宋瓷造型多樣,制瓷規(guī)模宏大,燒造瓷器的窯口之多如過江之鯽,其中最為璀璨的當屬汝窯,南宋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說到“本朝以定州瓷器有芒不堪用,遂今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5]。汝瓷造型樸質大氣,以名貴瑪瑙為釉,燒造后呈現出獨特的色澤質感,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南宋周煇在《清波雜志》中記載到“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買,近尤難得”[6]。供奉宮廷的汝窯瓷器,雖品格高貴,外形卻簡樸淡雅,無華麗裝飾,僅靠純粹的釉色之美和造型的柔美雅致取勝。出產自汝窯的天青釉瓶,其器形堪稱經典,頸部細長漸收,肩部外擴,腹部渾圓,轉折處線條柔和,外輪廓線為兩條對稱舒緩的弧線,優(yōu)雅精致,在視覺上給人以渾然一體、清幽典雅的感受。釉瓶的設計在注重外表的同時,也不失其實用性,圓腹能儲存更多的液體,長頸方便人們手握傾倒液體,瓶口稍稍外撇利于液體流出時不會外濺。宋代制瓷工匠們在設計瓷器時既要仔細考量器具的功能需求,不斷的調整、優(yōu)化,達到物盡其用之地,也要滿足時代簡約雅致的美學追求,達到審美與實用的協調統(tǒng)一。
從北宋開始,統(tǒng)治階層為了鞏固維護自身的權利及利益,在制定各種典章規(guī)范時,大量汲取了儒家的思想道義,講究恢復禮制,做到“遵其文,擇其器”。于是,宋代官窯的瓷器在設計時仿制了大量商、周、漢的禮器造型,但在仿古同時,遵循古意卻不拘泥于其中,對古代禮器器形加以精簡提煉,融入簡約雅致的審美追求,形成了宋代官窯獨特的器型風格。如宋代官窯粉青釉尊,便是以商周時期的一種盛酒器尊為仿制原型。早期商代青銅尊口部侈大,超過肩徑,上半部分呈喇叭狀,從肩部下折開始為腹,腹部為腰鼓形,底部從輪廓線看呈兩條直線傾斜向下,圈足較低,而宋代瓷尊的器形受當代審美追求的影響,已有所改變,尊頸部相對較長,底部到腰部也呈現出倒喇叭的形狀,整體器形修長,轉折線不似青銅尊般硬朗,而是偏于柔和,視覺給人以更加優(yōu)雅的感受。還有較為典型的琮式瓶,這種瓶式是仿照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的造型,并加以變化而成,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型禮器,宋代琮式瓶與其外貌相仿,并無太大差別,只是在其基礎上增加了瓶底。官窯還有很多仿制古器造型的瓷器,如貫耳瓶仿之漢代投壺,鬲式爐仿之青桐鬲等等。由于受宋代統(tǒng)治階層倡導、推崇的理學思想的影響,這些瓷器的造型皆呈現出官窯獨特的設計風格。
2.2 經濟的發(fā)展對其的影響
宋代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促使著宋代商業(yè)的日益興盛,宋代雖本質上還繼續(xù)實施著“重農抑商”的政策,但實際上宋代統(tǒng)治階層改變了歷朝歷代傳統(tǒng)的“輕商”、“抑商”。從宋朝建立之初,便頒發(fā)一系列“恤商”的法令,寬減賦稅、鼓勵經商,甚至還允許商人入仕為官,這些都促使宋朝商業(yè)高速發(fā)展。商品交易的頻繁,使商業(yè)貿易的范圍逐漸擴大,北宋十萬戶以上的大城市,在宋徽宗期間有五十多座,較唐代比之多出四十余座,在城市周圍的農村出現了許多商業(yè)繁華的集鎮(zhèn),形成“草市”和“鎮(zhèn)市”,還逐漸取消了坊市制度,不再把商人聚集到一個商業(yè)區(qū)里經商,商人只要納稅,便可隨處開設店鋪,營業(yè)的時間也不再受到限制[7]。在繁華的州、市不論白天黑夜,集市貿易都相當發(fā)達,在這些利商措施的推動下,宋朝商業(yè)稅逐漸超過農業(yè)稅,改變了宋朝以前歷朝歷代農業(yè)稅占國家稅收主要部分的局面。
經濟關系的變化,使宋代的社會面貌也有所改變。從生活起居方面來看,唐代流傳的壁畫中描繪的家具都較為低矮,人們大都席地而坐,很少有見居室陳列,而到宋代,家具已發(fā)展成高桌高椅,擺設裝飾也有所增加,宋代畫家王詵的《繡櫳曉鏡圖》、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及蘇漢臣的《妝靚仕女圖》,這些畫中所描繪的家具都是高足,并在桌面上都有裝飾瓷器的陳設。家具裝飾的變化,也表示著宋代人們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而瓷器制造業(yè)為了迎合當時的市場需求,也有了新情況,為了滿足宋代皇室貴族和富人商賈的裝飾陳列、觀賞收藏,出現了許多僅供裝飾觀賞的瓷器,如汝窯的水仙盆和三足洗,均窯的天青釉蓮花式缽等等,這些瓷器造型優(yōu)雅、精致,皆為突出其審美價值,這些變化和需求,使宋代瓷器器型層出不窮,僅瓶類造型就有許多種形式。這些豐富多彩的器形,不但滿足了不斷變化的需求,更使宋瓷呈現出豐富多彩、欣欣向榮的盛況。
2.3 文化交流對其的影響
宋代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加上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fā)達,使貿易范圍逐漸擴大,據趙汝適《諸蕃志》中記載,與宋通商的國家和地區(qū)有五十多個,宋代的商船最遠能橫渡印度洋,到達紅海和東非[8]。頻繁的貿易促進了文化之間的交流,也使宋代瓷器造型中融入了國外器物的造型,再經由瓷器制造匠人們的創(chuàng)新和本土化,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極具宋代特色的新器形。如宋代較為流行的梅瓶,其器形源自于契丹族的雞腿瓶,傳入北宋后,經過一系列的演變,最后呈現出小口、短頸、肩部圓潤、下腔較窄,整體造型修長挺拔的樣式。又如長頸花口瓶,其造型來源于鳳首瓶,最早是由西亞地區(qū)傳入中國內地,發(fā)展至宋代,瓶口花瓣裝飾更加明顯,下腔收窄,底部呈喇叭狀向外擴出,器形凹凸有致,曲線極具韻律。
宋時貿易范圍的擴大,對外文化交流頻繁,使中國瓷器造型吸收了許多外來元素,再受到宋人精神追求的影響和宋代文化的洗禮之后,最終形成了造型簡潔、格調雅致的器形效果,呈現出極具宋代特色的瓷器。
宋代是中國瓷器史上的一個無比絢爛的時期,宋瓷的發(fā)展離不開時代賦予其獨特的烙印,宋瓷的造型在受到哲學思想、文人情趣、商貿經濟等等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風格,創(chuàng)造出新的審美境界,為我國瓷器的發(fā)展樹立了一座輝煌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