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翠翠
(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官方統計數據,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從2008年的45.7%上升到2015年的66.4%,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投資。因此通過國內消費促進經濟增長引起學者們的重新關注。研究影響中國消費市場的重要因素,這對拓展未來消費市場潛力,引導消費對象向服務業轉變,增強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貢獻率,釋放更多消費市場紅利,最終我國經濟增長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田青、馬健、高鐵梅首先研究消費習慣、可支配收入、教育消費支出以及利率與消費之間關系,還分析我國東、中、西部地區消費行為影響因素和區域差異;李偉從理論上分析了教育對消費的影響機制,然后利用GMM方法實證分析農村居民教育程度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本文在經典絕對收入理論中加入教育程度以及教育差距變量解釋教育素質如何影響全體居民消費支出;其次用面板數據分兩階段(靜態、動態模型)四部分(全國整體、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進行分位數回歸分析;最后構建教育因素中的各個單因素的二次型檢驗模型以驗證模型的穩定性。
2006-2016年中國居民教育程度總體呈現略微下降趨勢,下降速度較緩慢,可能受人口結構如老齡化趨勢以及低齡人口減少使得受教育人口基數驟減所致。東部地區、中部地區的教育差距沒發生明顯的變化,而西部地區的教育差距呈現明顯下降趨勢,這可能與國家加大對西部地區教育支持力度的相關政策相關。
3.1 靜態分位數回歸。全國居民受教育程度、可支配收入在各個分位數上對全國居民平均消費水平具有顯著影響,且都處于拉動階段。我國居民教育差距、可支配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水平指標,這兩因素均對居民消費水平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并且在全體居民平均消費水平較高的地區,教育差距對全國居民平均消費水平負向影響作用較弱,而在消費水平較低的地區,教育差距對全體居民平均消費水平的負向影響作用較強。橫向對比全國各區域可知:(1)東部回歸結果顯示隨著全體居民消費水平上升,教育程度對全體居民消費水平正向促進作用呈現上升的變化趨勢。這可能是因為除了模型所考慮的因素外,消費者偏好、消費習慣、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都會對全體居民消費水平產生影響。(2)中部地區教育差距對居民消費水平的負向作用呈現先下降后上升趨勢。教育程度隨著分位水平的上升逐漸增加,與全國整體一致。中部地區教育程度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作用顯著強于西部地區。(3)西部地區教育差距抑制居民消費。相比于全國及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教育差距對居民消費抑制作用最大,西部地區整體缺乏高素質人才,教育水平低于中部地區。對西部地區教育差距采取相關措施,以減弱教育差距對居民消費的負向作用。教育程度對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呈現正向促進作用,但是隨著分位水平提高則逐漸減弱。
3.2 動態分位數回歸。動態面板分位數回歸結果顯示:消費的滯后一期對全體居民消費的影響顯著為正,這說明居民消費的時滯性、消費習慣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確實存在,這種影響的長期性體現在:(1)全國整體及中、西部地區居民教育差距指標對消費水平的抑制作用依然存在;(2)全國整體及東、中部和西部的教育程度指標對居民消費的拉動作用也同樣存在。
上述靜、動態模型估計結果顯示:(1)全國各個地區的居民受教育程度指標對居民消費呈現正向促進作用,并且受教育程度已經越過“U”型曲線的底端,從抑制作用轉為拉動。(2)居民教育城鄉差距對消費的影響只在東部地區呈現拉動作用。與東部地區相反,全國、中、西部地區出現抑制作用。根據二次型檢驗結果,教育差距與消費水平呈現倒“U”型關系,說明全國、中、西部地區隨著老齡化等人口結構的不斷變化,教育差距已經越過倒“U”型線的最底端,對居民消費影響已經從拉動作用轉為抑制作用。而東部地區城鄉教育差距并未越過倒“U”型底部,其對居民消費具有顯著的拉動作用。
(1)教育因素對居民消費水平產生深刻地影響,全國、東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區的受教育程度都對居民消費具有顯著正向拉動作用。
(2)全國以及中、西部地區的教育差距已經越過倒“U”型線的底部,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呈現抑制作用。而東部地區居民教育年限比全國及中西部地區都高,城鄉教育差距以及受教育程度對消費水平的影響目前處于倒“U”型的左端,呈現正向拉動作用.
綜上分析:除了可支配收入以及可支配收入差距因素,人口受教育程度、教育差距對居民消費也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因此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一方面可以從促進消費的角度來推進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提高人口素質對消費結構的升級以及產業結構的轉型具有指導意義;此外縮小西部地區城鄉教育差距,使其處于倒“U”型曲線的左端,對居民消費形成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