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內容
為進一步在青海白日其利金礦高效開展深部找礦預測工作,結合相關地質工作成果,運用幔枝構造成礦理論分析了區域幔枝構造特征、礦區幔枝構造特征及礦床地質特征,并進一步討論了幔枝成礦控礦因素、礦床成因、成礦模式。
研究成果
(1)礦區已圈定的礦體及礦化帶均產于1∶25 000水系沉積物HW4異常和1∶10 000激電中梯高極化低阻異常中,礦體均賦存于次級拆離滑脫斷層及其次級斷裂構造中,賦礦巖性為具有強烈黃鐵礦化、硅化、綠泥石化的脆-韌性剪切動力變質巖。
(2)區內核部巖漿雜巖、核部變質雜巖、拆離滑脫斷裂及韌性剪切帶為主要的控礦因素,受印支期變質核雜巖構造控制,核部變質雜巖并非礦源層,金礦質來源于深部,隨幔枝構造向上運移,在韌-脆性次級拆離滑脫斷裂及其次級斷裂構造中成礦,屬構造蝕變巖型金礦,為典型的幔枝構造核部巖漿-變質雜巖成礦區,具有幔枝構造成礦模式。
(3)找礦標志主要有:①核部變質巖,礦區已發現的礦化體賦存于古元古界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和中元古界薊縣系狼牙山組地層中,該兩套地層也為東昆侖幔枝構造金礦床的重要產出層位,為間接找礦標志;②核部巖漿巖,區內礦床的金礦質來源主要為巖漿活動提供,特別是印支期幔枝構造活動中巖漿侵入為該區的主要金來源,因此區內印支期巖漿巖為間接找礦標志,在巖體與地層的接觸帶有利于成礦;③韌性剪切帶,核部變質巖中發育的韌性剪切帶為直接找礦標志,區內發現的金礦體主要賦存于韌性剪切帶中,韌性剪切帶中的韌性動力變質靡棱巖,片理、節理、裂隙為直接找礦標志;④拆離滑脫斷層。區內拆離滑脫斷層發育,已發現的金礦體主要受次級拆離滑脫斷層及其次級斷裂控制,賦礦巖性為靡棱巖、碎裂巖、斷層泥等動力變質巖,因此區內的斷裂構造為尋找金礦的重要標志;⑤礦化蝕變。區內熱液礦化蝕變有硅化、絹英巖化、絹云母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毒砂礦化,為直接找礦標志。其中,硅化、硫化物礦化最主要,出現較多細粒或粉末狀黃鐵礦、毒砂等礦化時金礦化則一般較強;⑥地球化學,1:2 5000水系沉積物測量獲得的Au、Ag、As、Sb綜合異常為區內地球化學找礦標志,Au、Ag、As、Sb巖石地球化學異常可指示礦化的存在;⑦地球物理。區內局部碳質大理巖發育,對激電異常有一定的干擾,但在無碳質大理巖且發育有構造破碎帶的高極化低阻異常處可能發現礦化體。
(4)區內核部巖漿雜巖、變質雜巖、拆離滑脫斷裂帶、韌性剪切帶、礦化帶和礦化體及其深部復合金綜合化探異常區為重要的成礦預測區和找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