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亮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廣東廣州510000)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提出了產品服務體系 (PSS)的概念,也稱為“功能性銷售”或“功能性產品”。其核心思想是通過整合“產品”和“服務”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同時滿足客戶需求,同時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
產品設計通常包括任務定義,方案設計,詳細設計和施工設計等階段,與產品設計類似,服務設計過程包括問題定義、方案設計、詳細設計以及驗證和執行。PSS設計的過程大致和產品以及服務的設計過程類似,PSS設計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不同的研究團隊在PSS設計方面研究的側重點不同,重點關注的設計階段也不同。
Berkovich等人提出了PSS需求數據模型,描述了各種需求及其相互關系,并根據PSS設計過程對相關需求進行了詳細分類。該模型中有6個層次:目標,系統,功能,功能,組件和支持活動。
Rese等人建立了一個IPS2框架來滿足用戶和市場的需求,并考慮到這些需求的后續變化。他們還開發了一種結合凈現值方法和實物期權方法來確定IPS2的量化價值。他們為IPSS開發了一種用戶偏好驅動方法,并確定了九種主要偏好驅動因素來幫助IPSS提供
商選擇合適的IPSS模型。這些是客戶資源,技術訣竅,員工數量,核心競爭力,基于價值的數字,流程復雜性,流程標準化,流程頻率和流程重要性。
Kimita等人通過工程設計的角度將營銷觀點提出的方法應用于服務組件。他們從服務設計的角度開發了一個模型來表達客戶需求的變化。同時他們提出了一種設計方法來估計客戶滿意度,并在概念階段比較設計方案。利用表示與顧客狀況相關的PSS特征的模型和稱為滿意度屬性函數的非線性函數來量化顧客滿意度。
Marques等人提出了一種開發產品服務系統的新方法,該系統分為四個階段:組織準備,計劃,設計和后處理。它可以縮短產品服務的上市時間并確保符合早期的要求。為了協調,監控,控制和分享參與功能性產品開發的利益相關者。
Morell將公司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伙伴關系定義為解決方案導向伙伴關系。他介紹了一個名為IDEF0(功能建模集成定義)的工具,該工具允許連續詳細描述系統中的功能和操作,同時保持每個元素之間的鏈接。
Hussain提出了一個基于能力的框架,利用系統使用 (而不僅僅是產品使用)數據在概念階段開發PSS。該模型中有10個步驟:描繪系統;定義所需的整體能力參數值;定義實際的總體能力參數值;找到總體能力參數差距;定義所需的子能力參數值;定義實際的子能力參數值;比較整體能力的不同實例;提出解決方案評估解決方案和概念設計。
Becker等人為PSS模型創建參考模型和建模語言的策略。參考模型可以概念化服務提供商和制造商的合作環境。他們還通過集成元模型和服務藍圖的特點,在構建建模語言時引入了一些特征。
褚學寧提出了一個基于質量功能部署PSS概念設計框架。這三個領域是需求域,功能域和方案域。PSS提供的最終目的是滿足顧客對結果的需求,并且PSS方案是圍繞顧客業務活動的服務和產品需求域的表達要圍繞用戶任務,分析顧客價值獲取顧客價值后,進行功能設計,最后設計產品結構和服務活動。
作為PSS研究的核心,PSS設計方法還很不完善,許多設計問題還需要深入探討。本文總結基于客戶視角與建模技術的PSS設計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在我們設計PSS的時候進行使用。另外我過處于產品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型期。PSS設計、開發與應用是未來的研究熱點。
參考文獻:
[1] A.Tukker,U.Tischner,Product-services as a research field:past,present and future.Reflections from a decade of research,J.Clean.Prod.14(17)(2006)1552–1556.
[2] H.Meier,R.Roy,G.Seliger,Industrial product-service systems—IPS2,CIRP Ann.-Manuf.Technol.59(2)(2010)607–627.
[3] W.Song,X.Ming,Y.Han,Z.Wu,A rough set approach for evaluating vague customer requirement of industrial product-service system,Int.J.Prod.Res.51(22)(2013)6681–6701.
[4]馮秦文,孫林巖,何哲等,制造與服務的融合:服務型制造[J].科學學研究.2009.27(6):837-845.
[5] T.Sakao,M.Lindahl,A value based evaluation method for product/service system using design information,CIRP Ann.-Manuf.Technol.61(1)(201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