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桐
(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江蘇徐州221116)
應收賬款作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投資項目,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自身的銷售,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益。對于投資來說,首先企業需要支出相應的成本,因此,就需要處理好在這個項目中的投資的收益和成本大小以及關系。企業信用管理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來合理控制企業應收賬款的持有水平,通過選擇或不選擇信用交易來替企業作出最為有利的決定,確定信用銷售的最佳額度。我們這里所講到的應賬款管理,主要是在說企業的相關部門為了提高對應收賬款的使用效率,采取一定的有計劃的措施和手段來對這個活動進行管理,實現其對風險的控制,讓企業的財務運行更加的安全,得到穩定的發展。
蘇寧電器現在企業內部還未能夠建立相應的授信管理部門和職位,同時在企業的管理層對于“信用”問題也不重視,沒有相關的制度對其進行管理。因此,企業業務往來和銷售中沒能夠對客戶的信用有比較清晰的了解。同時在外貿銷售中,財務方面的問題直接的掌握在銷售主管的手中,如果在銷售的時候有的客戶希望通過賒銷的方式才采購的話,銷售主管會直接向其上級請示,然后完成銷售。但是因為公司的業務往來非常地多,有大量的銷售合同產生,而且在后面要想續審批流程因為不能夠帶來新新的銷售,因此銷售部門是不愿意來處理這個事情的。這就造成企業出現很多的壞賬,公司按照程序分配責任也就變得困難。
觀察蘇寧電器的營運資金周轉期發現,每個數據隨著時間的變化都在升高,這也就意味著蘇寧電器這些年的財務情況并不好,營運資金流轉變得愈加緩慢。其中企業的應收賬款周轉期與應付賬款周轉期差距較小所以可以相互抵消,對于企業的營運資金周轉期來說,對其產生直接影響的就可以從存貨周轉期看出來,對于蘇寧電器來說,其在存貨管理上還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改進。
對于企業來說,要想實現銷售擴大化,就需要有相應的對策和措施保證,讓貨款能夠及時的回收,減少未收賬款的情況發生。這就需要對客戶的信譽能夠有一定的了解。
信用標準作為企業對客戶的基本信用的考察,其是企業根據客戶的財務情況和企業實力,做出相應的評估。企業在制定的這個信用標準的時候會尤其的關注客戶的違約行為,看其是否存在欠款的可能。這是保障企業能夠及時的回收相應的賬款,避免造成較大的損失,在獲得收益的同時,較少風險的產生讓自設的成本不受到損害。
對蘇寧電器財務狀況進行分析,主要是對其資金的考核體系進行研究,這個體系的存在就是為了能夠規范企業的資金使用,提高蘇寧電器對企業資金使用的控制能力。其存在旨在評估電器行業,是促進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資本儲備的穩定,能夠挺高電器產業經濟發展的穩定,從而促進資本的使用效率,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解放思想,接納新的觀念,強化對企業資金的有序管理。蘇寧電器的經濟金融資本管理對融資體系的構建和穩定起著關鍵作用。直接的關系到電器產業將來的發展,因此需要做好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讓資金的運用更加的合理有效。在資金流轉的時候應該做好記錄,并用完善相應的制度,是的資金的使用更加的具有自主性,提高對其經營活動的管理。
按照通常的狀況來講,如果客戶長時間不繳清賬款的話,對其企業在后期的催收上來說就變得更加的困難,一旦收不回來對去企業的財務來說就是變成壞賬或者呆賬。美國相關的協會曾對這種案例做出過分析和統計,在其調查的數據中顯示客戶對企業的欠款超過半年沒有收回的話,那么在后期的催收中約有58%能夠成功收回,這個時間如果超過1年的的話,成功的幾率降到26%,如果超過2年的話,只有13.6%的成功率能夠成功的收回賬款。為了防止公司產生過多的應收賬款壞賬,對這些張快的應收時間需要定期的進行編制,這樣可以及時的去催收,能夠有效的減少呆賬和壞賬的產生。這個表格的制定主要是為了能夠比較的清晰的顯示在每個時期里企業有多少的賬款還未回收,這種形式通過數量的有效途徑可以看到還款期的賬戶,隨著時間的推移,超過期限的信用帳戶的數量可以及時的顯示,公司采取相應的行動來收款,加大對回收帳戶的監控,能夠及時的應對賬目的變化,因為大多數賬目禁忌就是沒有能夠及時的去追討,所以企業需要讓自己在每個時間的情況中能夠對應收款進行準確快速的收集,適應其中的相關變化,對將會產生壞賬的賬目進行分析,銷售部門和財政部門應該加快流動資產的流通,降低逾期賬戶發生的可能性。在一般情況下,企業財務人員分析收款賬齡結構的時候,應注重逾期債務的追討,相應的工作人員應該適應和學習新的信貸政策,努力提高財政收入的效率,對于還沒有能夠成功的應收賬款提高催收的效率,未到期的賬款,不應該放松,以避免新的拖欠。
參考文獻:
[1]王紅玫.上市公司應收賬款管理:現狀、問題與路徑——以安徽雷鳴科化股份有限公司為例[J].企業天地,2012,(07):51-54
[2]戴春榮.深石化應收款項問題有懸念 [N].財經時報,2001,(003):51-56
[3]張和根.淺談A企業應收賬款的管理與對策[J].青年科學,2012,(03):12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