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
(四川理工學院,四川自貢643000)
超現實主義是二十世紀法國重要的文學藝術流派,在當時對西方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產生過深遠的影響。1922年前后,在達達主義內部產生了超現實主義,其中代表畫家有:米羅、馬松、達利和馬格利特等。超現實主義以及創作方法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潛意識理論的最直接影響。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家,將現實與潛意識、觀念與本能、結揉捏在一起,形成一種看似不合乎邏輯,甚至超越真實生活經歷之外,但卻實實在在處于情理之中的畫面。
藝術與現實之間的關系一直是藝術家思考的主題。在古典藝術中,藝術試圖描繪現實,反映現實;在現實主義藝術中,藝術試圖反映現實并揭露它,或者是介入到現實中去;到了現當代藝術這里,藝術試圖擺脫現實,將創作者的主觀精神融入當中。藝術不再為宗教服務,也不再為政治或者市民階層服務,而是更多的關注人們的主觀精神世界,當觀者在現當代藝術作品面前觀賞的時候,更多的感受是傾向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超現實主義屬于現代藝術流派,與其他現代藝術流派相比,它更注重于改變思維方式和一貫的邏輯定勢,從而營造出一種超越現實的怪誕場景,以表現藝術創作者的情感思緒,藝術應該有對現實進行想像的權利。
張奇開的油畫作品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詩意色彩,同時研究或者觀賞過張奇開油畫作品的人都不難發現,張奇開的油畫作品中經常會以同一形象在不同畫面中反復出現,那就是熊貓。之所以熊貓這一形象會在畫面中重復出現,是因為熊貓在張奇開的油畫作品中有著舉足輕重、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在張奇開的藝術作品中,畫面構成通常一目了然,以突出熊貓在畫面中的主體地位。畫面中的熊貓經常與看似并不相關的物象結合在一起,共同組成一個有著深刻寓意的畫面。例如在其作品《名畫系列》中,背景均為西方美術史中的傳世名畫,包括畢加索的《少女肖像》、克里姆的《吻等》,在這些名畫的前面都會出現一兩只熊貓,它們在模仿著畫中的內容,做著笨拙的姿態。還有張奇開油畫作品《飛躍國會山》、《寵物》等作品中,共同之處是都有一只熊貓以及一頭野獸,很顯然這是兩張充滿著政治隱喻的作品,畫中的熊貓超越了現實中熊貓具有的意義而存在,小家伙和藹可愛的面容與兇神惡煞的豹子、老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畫面中的這些動物讓人感受到它們可能代表的是一個國家或者一種政治理念,又或者是進退有余的中庸之道與豪搶掠奪的霸權主義,它們以含蓄隱喻的方式反映當下國際政治形勢以及中國正在日新月異的發展趨勢。在作品《猜猜這張底牌中》,熊貓的表情顯然做過非常擬人化的處理,它就像一個胸有成竹的人,等待著對手的傾家蕩產,這只畫面中的熊貓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是你,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任何人。作品《歡迎,不僅僅是以鳥巢的名義》中,熊貓就像一位主人一樣,彬彬有禮、落落大方地拉開了一扇中國傳統建筑的紅色大門,遠處的奧運會場——鳥巢,露出了它的頂部,但是作品總讓人充滿好奇,好奇在那扇大門里除了鳥巢是否還有什么更加精彩的事物在等待著進入的人們。
超現實主義繪畫作品,通過展示對公眾的觀看產生沖擊,這點在超現實主義藝術交流過程中尤其具有價值。當觀者享受到視覺沖擊時,心靈卻會在奇觀中尋覓讓他著迷人奇的答案。這個獵奇滿足欲望的過程會再生欲望并不斷滋生求知的體驗。超現實主義藝術隱喻在展示中凸顯視覺價值的途徑,最終會形成由視覺觸覺等感官激活感受,再被人的認知系統接收后,上升為引起“震驚”的美學體驗。例如在張奇開的作品當中,由于藝術家深厚且扎實的基本功,會讓觀者情不自禁的贊嘆道“這個熊貓真可愛!”但是隨后,簡單的畫面構成、浪漫的色彩風格,靜謐怪誕的畫面效果會讓他繼續將作品“讀”下去,而這個“讀”的過程一旦產生,就是觀者在思考藝術家創作的用意和藝術形象所隱藏的寓意。
大部分超現實主義作品中的形象都是藝術家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結合自己的情感糾葛以及哲學領悟,簡化濃縮而來的。超現實主義的隱喻言說已經明確的表現出神秘的詩意以及哲學寓意的巧妙結合,由此,隱喻從一定意義上和功能上為未來藝術走向哲學化,或哲學走向藝術化準備了方法和思路。
藝術符號無論具象還是抽象,本身就是一種有形涵義的語言,本質上就有明確的指涉或象征,因而具有顯性隱喻的特點。超現實主義繪畫能將習以為常的事物凝縮成新的概念,這絕不僅僅只是藝術創作者自己孤獨的小情小調,更加不是對于無意識夢境的無限延伸,而是一種由內向外的從大眾潛意識層面出發含蓄而又深刻的反映時代變遷的課題。超現實主義藝術隱喻以它怪誕奇絕的形象、不合常理的邏輯、深邃神秘的涵義,向我們呈現了不可見的真實,呈現了環繞在現實世界之上的詩意與真實。
參考文獻:
[1]劉放桐.新編西方現代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中國油畫家全集——張奇開.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
[3]N.H阿納森.西方現代藝術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
[4]影響世界畫壇的十五個藝術流派.現代藝術雜志社,2002.
[5]陳厚娟.合理的矛盾——魔幻超現實主義繪畫作品分析.南京藝術院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