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權璽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桂林541000)
大腦對信息進行整合與過濾時,具有典型特征的信息才能夠被準確且快速地識別,從而觸發受眾的記憶開關,對產品進行認知。由此可知,要觸動信息受眾的感官,先決條件是找準刺激受眾感官的信息源:即已存儲于受眾腦海中的,具有典型特征的記憶載體。
產品造型中的記憶載體從產品外觀以及功能、使用情境出發分為感官記憶載體和行為記憶載體兩部分,既從靜態的視角確定產品靜態時散發的感官記憶信息,也從動態的視角考量產品的使用情境、以及使用行為所對應的功能造型表達。
由于記憶作用于產品認知的第一個層次首先是對其外形物理信息的提取,這一步主要涉及到產品外觀呈現的視覺記憶,因此在感官記憶載體的找尋階段,應該以視覺信息為主。
2.1.1視覺信息要素采集——回憶觸發點
記憶具有個體屬性與社會屬性,而產品設計是面向社會大眾的活動,具有某一特定使用群體,因而運用到產品設計中的最理想的回憶誘因是針對大眾化的信息,并非小眾的記憶。所以在記憶載體的尋找時,應該針對記憶社會性的一面,從群體共有的記憶內容里采集載體信息。
每個人記憶中都有特定的屬于自己的回憶觸發點,社會性的記憶特點決定了其回憶觸發點必然具有社會共通性,以下列舉的是一些較被認可的能引起用戶普遍共鳴的回憶觸發點:
時期:一般指事物發展過程中某段具有特征的較長的時間概念,例如人們的童年時期、學生時代;社會的文革時期、五四時期等。
這種偏誤在于將“越來越”與“減少”混在一起使用。“越來越少”與“減少”都表示逐漸降低。產生這類偏誤的原因在于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將兩個詞組混在一起使用。
地點:人們記憶中能引起情感回憶的地點如家里、故鄉、校園。
人物:對個人情感影響較大的人物如父母、兒女、親人、朋友、老師。
事件: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記憶事件,例如社會性的汶川地震、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北京奧運會;個人性質的如過生日、舉辦婚禮。
環境:指能勾起回憶的相關情景,即人們常說的觸景生情,例如有月亮的夜晚常常勾起人們思念家人、故鄉的情懷。
文化:文化是一個覆蓋范圍很廣的概念,生活中通常體現為一些節日信息,例如清明、中秋、春節。
可見,人們從這些回憶觸發點聯想到的都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事件或經歷,以此進行發散,搜集相關產品的視覺信息,通過這些信息可以激發受眾或悲傷或難忘的情感。當然,與這些回憶觸發點相聯系的事物并不一定都是獨立的事物,搜集的信息會發生重疊,例如將時期定為童年,可以想到童年的玩具,將人物定為童年的小伙伴可能會想到大家一起玩玩具的情景。因此設計師可以根據需求將這些回憶觸發點中的某一點定為信息采集的主題,然后再以其中幾個為輔,配合進行信息的搜集。
2.1.2視覺信息要素篩選——設計原型匹配
在視覺信息的采集階段,得到了大量的回憶原型,但這些原型并不一定都能為目標產品的造型設計所用,所以還要進行初步的篩選,將回憶原型與設計原型進行外形關聯匹配。不管設計哪一種產品,其外形特征或多或少都會受產品功能、結構等影響而具有一些不可更替的條件,從而限制了一些回憶原型的使用,這一點將是篩選時主要考慮的信息。
篩選出在外型上符合條件的感官記憶載體之后,為了喚醒受眾深層次的情感體驗,還需要結合產品功能操作以及使用情境等動態信息進行情境記憶載體的匹配尋找,并最終選定記憶載體。
確定了合適的記憶載體后,如何將所選的感官記憶載體與行為記憶載體結合新的產品進行造型設計將是整個過程的關鍵所在。在此需要注意,產品的造型雖然是以視覺表達為主,但是用戶經過對產品視覺的感知,還會引發后續與產品的交互行動。因而在產品造型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應從動態的視角看待感官記憶載體及情境記憶載體的綜合運用,考慮到人機交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觸摸行為和聽覺反饋等使用情境中的小細節。
最終設計出的產品其認知效果如何,還需要在這一步進行評估,以便初步確定這一造型的認知層次,方便后續對方案的修改、補足。在這個環節中我們可以參考記憶對于產品認知的“三象”法來評估產品造型。
物象:產品所呈現的物理信息與記憶原型的匹配性,是否能順利指向目標記憶信息,引起人們對產品直接的朦朧記憶聯想。
境象:當人們在與產品的具體互動過程中,通過其功能、操作等行為特征以及連同產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體驗,是否能喚醒用戶記憶中對于過往的具體懷念情愫。
意象:是感官認知最高層級的境界,是一種超脫物品表象,達到精神層面的共鳴體驗。用戶是否能通過產品產生由此及彼地更深層次、超于產品造型物象之外的感慨,是評判產品意象層次的標準。
除了“三象“驗證法,還可以通過感知性度量、卡片分類、案例投票法對這些記憶載體進行可行性評估,用以判斷記憶載體在用戶內心引發的情感層次。
對記憶內容恰如其分的運用會給用戶的視覺帶來熟悉又陌生的感受,即“似曾相識”——本來沒經歷過、沒見過的事物卻讓人覺得曾經經歷過、見過一般。這說明即便“似曾相似”的感覺再強烈,所見之物都不屬于用戶真實記憶范圍中的某項事物,是屬于“模棱兩可”、“似是而非”感覺范圍內的事物,具有這樣感覺的事物與人們過往的記憶原型相匹配,往往能最大限度刺激人們的感官,進而產生渴望理解的興趣。故而“似曾相識”感的營造并不是簡單的造型重現,而是一種恰如其分、于微妙中勾起人們自主進行回憶的造型過程,也是感官認知應用追尋的目標效果。
如圖7,設計師在將記憶原型應用到產品造型設計的過程中,常見的設計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簡單的“全盤照抄”——直接照抄記憶中的物件原型,以及照搬其使用方式,這在普通的復古產品設計中經常見到,這種造型手法除了最初能帶給用戶視覺的刺激以外,并不能產生持久的情感共鳴,并無太大的設計意義。
而第二種設計方法是根據記憶原型產品的外觀或功能特點,結合現代的時代語境,在現代的產品中尋找契合的設計聯結點,進行“有的放矢”的造型設計探討。經過設計師對記憶原型的慎重篩選,使其與目標設計產品之間存在著外形語意或功能語意上的契合關系。經過重新定位和詮釋,最終在新與舊的不斷碰撞、融合中,對目標產品的使用過程變成了一次亦舊亦新的情感體驗過程,產品的設計價值同時也得到了提升。
因此,將感官認知的記憶理念應用到產品設計中,要避免直接的照搬、毫無新意的重現,應結合喚醒情感體驗的三個層次“有的放矢”地應用設計方法,從人們的生活故事、過去經驗中提取記憶信息,使其與現代的背景相融合,調動人們過去的記憶,讓人們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實現記憶的應用效果。
由于人們對產品的認知最先由視覺刺激而開始,往往容易造成“感官記憶載體與記憶原型的匹配度決定了引發情感的共鳴深度”的誤解,由上文對于產品造型的“似曾相識”性分析可知,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外形常被人們熟視無睹,過度相似的記憶原型反而不利于引起人們的注意,嚴重影響產品的認知效果。再者,單憑感官記憶引發的情感共鳴在深度和持久度上都不理想,人與產品深層次的情感共鳴是建立在持續不斷的交互以及情境體驗的基礎上的,而這一部分都需要情境記憶載體來提供記憶的線索。此外,行為情境載體的重要性雖然需要被重視,但不可過分重視從而脫離感官記憶載體而單獨存在。因為情境記憶載體一旦脫離了感官記憶載體,就不能喚醒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