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溪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武漢430060)
昆曲,原稱“昆山腔”,是起源于江蘇昆山一帶的傳統戲曲聲腔和劇種。昆曲歷史久遠,明初已具雛形,后經魏良輔改革,更顯婉轉細膩的抒情風格,人稱“水磨腔”。明萬歷年間,昆曲風靡江浙,再傳入北京,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劇種,并綿延傳承至今,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南昆、北昆、湘昆、川昆等流派。
昆曲是中華傳統藝術中的瑰寶,在中國文學史、戲劇史、音樂史、舞蹈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堪稱中國戲曲藝術的集大成者,并于2001年入選了“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昆曲走過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它曾戰勝諸腔,脫穎而出;曾煊赫一時,風靡劇壇;曾衰微凋零,奄奄一息;曾起死復蘇,重整旗鼓;曾陷于困境,徘徊不前……盡管幾度興衰,飽經滄桑,但它卻能不絕如縷地世代相傳,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的積累與發展如今昆曲可以說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音樂而展現于世人面前。
昆曲集南北曲之大成,融匯著唐宋大曲、宋代唱賺、諸宮調、宋元南北民歌、元雜劇和散曲、明清民歌小曲及其他戲曲音樂等多種音樂語言,并且擁有高超的表演技巧。唱法方面強調“聲則平上去入 (字的聲調)之婉協,子則頭腹尾音 (咬字)之畢均,功深溶琢,氣無煙火,啟口輕園,收音純細”(明 沈寵綏《度曲須知》)。在演唱藝術上發生了生旦凈丑等各行當角色的性格化唱法 (在發聲上利用不同的音色演唱,以顯示各行當角色的區別)與性格化唱腔(各行當不同的角色同樣的曲牌演唱時藉以音色變化,唱腔上不同的處理來突出其認為性格特征。)。行腔優美,細膩水磨,一字數轉,輕柔婉折,圓潤流暢。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念白帶有吳儂軟語的特點。昆曲的演唱對于字聲、行腔、節奏等有極其嚴格的規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論。
昆曲在我國的傳統藝術精粹和世界范圍的中國元素符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據不完全統計,昆曲所使用的曲牌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不僅有古代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曲、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等。昆曲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并以犯調、借宮等手法進行創作,將這近千種的曲牌體發展到極致。昆曲在歷史的發展中名家輩出,留下了大量的經典的傳世之作。如湯顯祖的《玉茗堂四夢》 (《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等等。昆曲在創作中常常有文人、詞人的參與創作,為昆曲注入了獨特的文化品位,在文學史中具有一定的地位而且還影響了后來的京劇,使得早期京劇家在學京劇時都要學習昆曲。在明清時期昆曲已達到鼎盛,并將這種興盛持續了兩百年。而在18世紀的后期,地方戲興起,昆曲由于過于文雅和繁難,創作也日益脫離群眾,昆曲便呈衰落趨勢。
在當代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像昆曲等這些中國傳統音樂我們不僅僅需要保留前人的文化遺產,還要在此基礎上把它們豐富起來。京劇大師梅蘭芳總結畢生經驗提出“移步不換形”原則在對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的認識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也為后人指明了一條道路?!袄デx工”白先勇成功地運用“移步不換形”原則將昆曲《牡丹亭》整理改編成青春版《牡丹亭》使得衰昆曲又重新得到發展并深受人們喜愛。在白先勇等人的推動下,看昆曲、學昆曲已經成了時尚,并在大學生和白領中開始流行。它震撼人心的美不僅上演于國內,還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所謂“青春版”,就是用青春的演員說青春的愛情故事,來吸引青春的觀眾。編者在湯顯祖原著上,是整理而不是改編,完全繼承原詞,以繼承為主大的原則不變。
青春版《牡丹亭》這一成功的事例讓我們清晰的認識到如今這個以傳播制勝的時代在傳播環境和傳播語境下,我們需要在保護好傳統的同時還要將我們祖先留下來的瑰寶如何很好地發展傳承下去。當下喜愛昆曲的人群中青年人不在少數,為了保護和發展好昆曲,可以創辦戲曲學校,聘請一些昆曲大家來教授昆曲,傳承流派,再加上政府的政策引導,在國內各個高校進行學校教育對昆曲進行欣賞與培養。同時我們還可以為昆曲的劇目進行適當創新,結合當下人們的生活來創編劇目,使得昆曲融入這個時代并為昆曲打造一個新媒體傳播平臺,進行視覺文化傳播。通過繼承發展與文化創新,提高社會認知度和群體認同感,資源整合與曲目創新等策略來宣傳強化昆曲表演的舞臺生命。使得昆曲這顆璀璨的明珠繼續在歷史的河流中繼續傳承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