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然
(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廣州510090)
眾所周知,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其審美標準也隨著這些諸多因素的變化而變化。有人說,設計就是創新,如果缺少發明,設計就失去價值,如果缺少創造,設計就失去生命。設計從古代到現代,歷經幾千年,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僅創造了人類的物質財富,也填補了人們精神的財富。設計遍布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與美緊密聯系,影響著人類生產活動和價值創造的每一個腳步,每一次行動。
設計無論是從廣義的分析、創造、綜合達到某種特定功能系數的社會文化活動,還是從狹義的實用美術造型,包裝、產品、環藝、建筑、園林、服裝等設計形式來理解,設計都屬于在對物的功能、結構屬性勾畫,除此之外,設計還擁有著審美屬性,所以對設計的理解應該為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設計中的技術是指現代計算機應用、環境保護、新材料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應用于設計中的表現,往往帶給人們的是設計的創造力與技術的震撼力。在設計中應用技術且帶給人們審美贊賞的例子不勝枚舉,宏偉的建筑中就有巴黎的埃菲爾鐵塔、悉尼歌劇院等等。當然,國內也有利用技術與設計結合的佳作,如國家體育場——鳥巢和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設計上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選擇回歸傳統,用中國傳統文化來表現自己的設計理念,從而體現自己的設計思想和設計靈感。以鳥巢設計為例,設計師曾深入思考自己對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建筑的理解,從傳統的古典木質花窗中得到靈感,結合中國人“民以食為天”中“碗”的形象,形成東方碗的獨特造型,從中蘊含著委婉含蓄的中國人形象。在設計中,設計者簡單的描述了花窗編制效果類似“鳥巢”形象,在建造中,中國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讓這一個完美的造型能夠呈現在世人面前。水立方的設計則有感于水分子結構,從外形看也充滿了科學結構的元素。其高難度的建造技術涉及到了新材料新技術的開發應用,獨特的膜結構和不規則結構焊接,讓這個龐大的立方體看起來更加具有國家技術的強盛。
功能,通常指的是功效和作用。設計一般表現的除了其外在形象便是其功能作用,即產品的實用功能。早在19世紀美國著名建筑師路易斯·沙利文便提出“形式追隨功能”,講求設計應主要追求功能,而使物品的表現形式隨功能而改變。但是,從設計美學的角度看,一個設計的功能因素除了實用功能之外,還包括了認知功能和審美功能兩部分。在功能與審美的表現中,優秀的設計如瑞士的軍刀設計,其巧妙的構造和復雜的功能結構,不僅讓一把普通的刀變得功能多樣,而且外觀看起來簡潔便攜,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
色彩、材料、肌理的美感,也就是所謂的CMF設計之美。CMF設計是作用于設計對象的,聯系、互動于這個對象與使用者之間的深層感性部分。在產品設計行業,多應用于對色彩、材料、加工等設計對象的細節處理,形成產品特有的質感和肌理美感,賦予產品獨特的形式美感。這種美感也同樣受制于現代技術和設計對于材料的不同理解和運用。通常人們對于產品色彩的感受最為強烈和直接,色彩的美感來自于色彩對人的視覺感受的生理反應,由此讓使用者或者受眾產生心理作用和心理反應。在產品CMF設計中,產品的視覺和觸覺元素分別對應的是材質感 (如iphone7的高端黑材質)和肌理美 (如華碩電腦的皮質肌理),這兩者對人不同的感應和刺激也使人產生著不一樣的生理、心理反應,因而產生不同程度的美與不美的感受趨向。
古人云:“時勢造英雄”,其實設計也一樣的。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設計風格,也有不同的設計理念。比如,西方設計史中工藝美術時期提倡“美術與技術結合”,到了功能主義時代又遵從“形式追隨功能”,再后來又有“少即是多”的設計趨勢。不管是設計師還是消費者,他們在面對一個設計時,首先吸引他們的必定是某個獨特的設計點,從設計批評或者設計評論的角度來看一個設計,反而需要關注的是該設計是否滿足了人們的需求,諸如審美需求、功能需求亦或者是時代需求等。對于不同的時代,消費者們或許有著不一樣的需求,但這些需求一定是設計師設計的方向,也是這個時代對于設計的要求,如果沒有時代的要求,那設計就失去了意義,可能成為這個時代糟糕的設計。比如,1998年蘋果推出了色彩鮮艷的iMac G3,2004年諾基亞推出全新設計的7610等,這些具有時代鮮明特征的科技產品,在當時的科學技術發展與設計中處于引領時尚的地位,也象征著當時的時代審美。然而,時代審美是否符合人們對于需求的滿足,是否符合當時的時代特色,關鍵在于時代審美對設計的審視和時代的審視。
總而言之,設計與審美之間是相互依存、互為作用的關系。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設計與人的審美意識不斷的提高,也不斷的協調融合。作為設計的組成部分,審美意識和審美視覺不斷的推進設計,設計再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念,形成設計與審美之間的創造循環。因此,具有好的審美意識能更好地指導設計,并引領市場消費。
參考文獻:
[1]陳易.建筑室內設計 [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161.
[2]伊延波.設計與審美[J].哈爾濱理工大學出版.
[3]劉祎.論設計之功能性與審美性的關系[J].現代裝飾(理論),2016(0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