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漢
為了適應新時代的飛速發展,讓各類人才盡快脫穎而出,我國將對現行的人才評價機制進行改革,革除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等人才評價機制,根據各類人才的專業性、創新性和履責績效、創新成果,積極倡導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以職業屬性和崗位要求為基礎,健全科學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根據不同職業、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人才特點和職責,堅持共通性與特殊性、水平業績與發展潛力、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分類建立健全涵蓋品德、知識、能力、業績和貢獻等要素,科學合理、各有側重的人才評價標準。
《意見》提出,實行分類評價機制首先要解決評價標準“一刀切”問題,合理設置和使用論文、專著、影響因子等評價指標,實行差別化評價,鼓勵人才在不同領域、不同崗位作出貢獻、追求卓越。評價各類人才不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而是科學設置人才評價周期,遵循不同類型人才成長發展規律,科學合理設置評價考核周期,注重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短期評價和長期評價相結合,克服評價考核過于頻繁的傾向。突出中長期目標導向,適當延長基礎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評價考核周期,鼓勵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對主要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著重評價其提出和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原創能力、成果的科學價值、學術水平和影響等。對主要從事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人才,著重評價其技術創新與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識產權和重大技術突破、成果轉化、對產業發展的實際貢獻等。對從事社會公益研究、科技管理服務和實驗技術的人才,重在評價考核工作績效,引導其提高服務水平和技術支持能力。
《意見》為健全創新技術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指出了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突出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關鍵生產技術難題要求,對知識技能型人才突出掌握運用理論知識指導生產實踐、創造性開展工作要求,對復合技能型人才突出掌握多項技能、從事多工種多崗位復雜工作要求,以引導鼓勵技能人才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把品德作為人才評價的重要標準,強化了對人才科學精神、職業道德、從業操守等綜合評價考核,以倡導誠實守信,強化社會責任,抵制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等不良風氣,堅決杜絕弄虛作假和學術不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