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剛
穆保崗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蘇 南京 210096
國民政府主席官邸舊址為中山陵9號,位于小紅山上,又稱“小紅山官邸”, 因蔣介石、宋美齡常在此居住,當地后人遂稱作“美齡宮”。
從1931年春開始,由南京市府工務局局長趙志游親自設計,技正(民國時期一種技術職稱)陳品善負責主辦,所有工程計劃、預算及招標訂約等事,均由陳品善會商工務局局長辦理。整座建筑由新金記康號營造廠負責承造,1931年冬,官邸工程全面鋪開。主體建筑面積共2680平方米,采用傳統歇山頂,共三層,底層為接待室、秘書辦公室等,二樓西邊是會客室、起居室,東邊是蔣介石、宋美齡夫婦臥室[1]。
國民政府主席官邸舊址于199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作為原國民政府舊址之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近代建筑是古代建筑和現代建筑之間的轉換環節,無論在設計理念和施工工藝上國民政府主席舊址建筑群做到吸收外來文化,保留傳統文化。國民政府主席官邸舊址具備一般的文物價值之外還具備特殊價值,該組建筑是近代的科學性和民族性相統一的建筑,民國時期受外來技術和材料影響,建筑建造開始產生的革新,中國傳統建筑在空間使用和結構規范上存在不足,該建筑用鋼筋混凝土柱梁大大改善了此問題,平面布局上解決了辦公、起居、休閑等傳統建筑使用功能的不足,在屋面和檐口細部采用傳統的琉璃瓦及彩畫裝飾等,建筑屋頂采用木材料的豪式屋架,解決大跨度問題。在該組建筑的材料和建造技藝上能體現出當時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互補[2]。
國民政府主席官邸舊址因長時間使用,雖然一直有維護,但畢竟使用了近80年,建筑處于老齡化狀態,隨之出現各種問題:屋面滲漏、墻體開裂、門窗損壞、彩畫剝落等現象,中山陵園管理局在接收美齡宮之時為了保護文物和合理使用,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對其進行修繕。
經過設計單位現狀的多次勘探、咨詢管理者、并查詢歷史檔案資料等,修繕設計時主要解決一下幾個問題:
美齡宮整組建筑為兩個單體,警衛室和主體建筑,主體建筑樓面、地下室均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大開間均采用井字梁結構。兩建筑均為混合承重體系,承重墻體都為磚砌體。兩個單體建筑采用了當時最高等級的混凝土和進口鋼材,取芯后其強度等級在C25左右,鋼筋強度相當于現在的三級鋼。因已經使用近80年,接近結構服役期滿,當年設計沒有抗震概念設計,承載體系、節點構造的要求與現行規范不能相提并論,特別表現在結構耐久性較差。為了盡可能滿足現代規范需要,本設計對結構體系進行了補強、對重要構件進行了加固。采用現代碳素纖維材料外貼或纏繞等加固手段,外表面用白色涂料覆蓋,幾乎沒有改變建筑構件的外觀和顯著影響尺寸。
從檔案資料看,建筑設計時采用外墻面磚貼面,現狀保留了外墻面磚,但在1962年軍隊使用時兩次刷外墻涂料,第一次為灰色,第二次為淺黃色,多處剝落兩次顏色都可見。因面磚為毛面,給恢復原本面磚本色增加難度,施工時要求技術人員采用鋼絲刷輕輕刷清表面涂料,防止清除表面涂料而損壞面磚的表面,毛面磚縫隙中的涂料局部無法清除只能暫時保留,以待時日自己老化脫落。
因現狀勘察時無法揭開屋面,而查詢的設計施工圖也無構造交代,給修繕設計帶來不確定因素。實際施工時也大大出乎預料,屋面構造在南京也僅此一例,屋面自下而上依次為望板、防銹鐵皮防水層、木構瓦架子、木防滑條、座灰、琉璃瓦。金屬防水層不多見,而采用木瓦架固定琉璃瓦使得瓦和望板之間有一定的空間,起到保溫隔熱效果,這些構造做法給施工增加了難度。
現狀勘察時發現多處鋼窗銹蝕,部分已經無法開啟,修繕設計時考慮實際的可操作性,和上海的鋼窗廠進行溝通,最終采取按現狀盡可能對鋼窗進行修繕,對局部朽爛嚴重的構件進行更換,部分缺失構件不影響使用就保持現狀,因費用和工期要求,部分金屬構件直接用鋼窗廠形狀接近的構件替換,維修后的鋼門窗重新做黑色防銹漆。
在修繕設計方案中單獨有彩畫設計專篇,并征得國家文物局同意。國民政府主席官邸舊址別墅彩畫的主體是旋子彩畫,其僅次于和璽彩畫,有明顯、系統的等級劃分,既可以做得很素雅,也可以做得非常華貴。現狀保留的彩畫從涂刷層看有兩至三層,明顯經歷過三次維修,但基本保留民國時期式樣,保留的彩畫局部起皮,但多處保存較好,修繕設計時對較完整部分給予保留,修補缺失或損壞之處[3]。
參照文獻法規等材料,依據不同的價值判斷在其受損后所采取的保護方式也有可能存在區別,這就引起原真性的思考。《古建筑木結構維護與加固技術規范》中對文物保存的原狀有四個具體內容:原來的建筑形制、原來的建筑結構、原來的建筑材料、原來的工藝技術。大家對建筑形制、結構、和工藝技術都比較好理解,經過前面對價值的分析,大家對原材料的保護在特殊條件下有著不同的理解,實際項目實施時不得不考慮技術的可達性、經濟的合理性,國民政府主席官邸舊址修繕鋼門窗時部分構件采用非常相近的構件替代,如果完全原樣修復,費用極高,委托方無法承受;地面馬賽克局部修復時因無法購置原材料,如不修復存在地面積水現象,冬天會引起凍融,加速地面損壞,因量小,采用相同色彩的石材打磨成相同尺寸替換。文物建筑修繕不是一勞永逸,而是盡可能延長其壽命,修繕離不開新材料和新技術,但新材料和新技術只能作為一種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歷史遺存。新材料和新技術主要用于建筑構件的加固、性能的改善,同時必須考慮文物構件原真性,不得武斷地強加利用。
所以在修繕設計時本人對原真性的理解是:保留歷史信息時盡可能保留原物,不能受委托方的喜好、經費等而胡亂干預原有的歷史信息,部分非重要構件對結構和視覺影響不大時可以缺失,最后萬不得已之時才采用原材料、原工藝復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