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謙
沈陽市第120中學 遼寧 沈陽 110031
居住建筑空間設計與每一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和城市面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城市居民應當對居住空間設計予以高度的重視和關注,本文從高中生的視角出發,認識居住建筑空間設計的意義以及實現高水平居住空間設計的應當滿足的要求,居住建筑空間設計提供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對居住建筑進行空間設計,有利于明確空間的功能分區,對居住戶型及相關配套進行合理規劃,增加建筑空間的實用性和舒適度,節約建筑用地,提高對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同時,對居住建筑及配套進行規劃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居民群體的特性性,如:為方便老人的生活,要注意老年活動中心的配套;有專門有幼兒活動的場所,如幼兒園、游樂園等設施,保障他們的安全和需要[1]。
對居住區進行居住建筑空間設計,可以實現各個功能分區的科學布局,有利于實現對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提高利用率;規劃配備完善的排水排污、固體廢棄物處理等一系列衛生設施,有利于污染物的集中處理與回收,減少了污染源,提高了居住區的環境質量。同時,現代居住建筑的設計多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技術,在建筑的過程中節約了建筑的時間和材料,減少理論噪聲污染和空氣污染,實現了綠色施工,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隨著經濟、科技以及居民居住條件要求的不斷發展變化,居住建筑模式和風格也不斷創新變化,呈現更加豐富的形式和特色,建筑的模式從傳統的靜止的、固定的形態不斷演變成具有多種形態的建筑。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引進了許多新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模式,為現代居住建筑的規劃增添更加豐富的形式。同時,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為居民建筑的便捷程度和居住舒適程度具有重大的提升,滿足了人們更加舒適、便捷的居住品質要求,同時也有利于提升整個城市的風貌和特色,使城市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建筑功能是建筑物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居住建筑空間設計的目的是滿足人民居住、休憩、出行等基本目的,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創造出更加良好的環境,在此基礎之上實現土地資源的節約、減少對周圍環境的破壞,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建筑空間組合、施工方案、建筑材料、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的規劃選擇上要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人文關懷[2]。
受到人口數量及社會實際需求的影響,現代居住建筑的空間設計主要是與中小戶型為主,由此,增加了單位面積上人口分布的密度和一定區域內的人口承載壓力,就要求在進行空間設計時做好配套設施的規劃,區域內公共基礎設施的配套要與人口數量相匹配,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居民的需求。在規劃設計時要重視滿足居民交流溝通的需求,營造良好的鄰里溝通交流的氛圍,促進社會生活的和諧。
建筑物是社會的物質和文化財富,反映了一定空間內居民的價值追求和審美追求。在進行居住建筑空間設計時,要在建筑物滿足居住建筑基本的功能要求的基礎上,還需要充分考慮人們對居住建筑在美觀方面的要求;給人良好的審美體驗和精神上的享受,為人們創造出更加優質的生活環境。
單體建筑是總體規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單體建筑應符合總體規劃提出的要求。居住建筑的空間設計,不僅要符合自身的規劃設計理念,還有要充分考慮和周圍環境的關系,實現有周圍建筑的協調,實現統一中有變化,如:周圍建筑的建筑風格、顏色;道路的走向、承載力;生態環境、綠化和擬建建筑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關系。在居住建筑的空間設計要求一定要實現與周邊環境及設施的融洽和諧。
隨著我國科技力量的不斷發展,將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理念運用到建筑設計及施工中有利提升居住建筑的設計與建設,實現對建筑功能和建造方式的多元化。將科技成果運用到建筑空間設計中,可以提升居民的居住體驗和便捷程度,增添了人文關懷。如:光環境藝術的設計,職能照射系統的利用,高科技安保設施的配備等高技術設備的使用,給居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安全保障和便利,進一步提升幸福感[3]。
現代居住建筑的空間設計在功能上不僅要滿足基本功能的需求,同也要重視對人文情懷的考量,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建設施工和適應過程中對生態的破壞,實現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和統一。將科學技術廣泛運用到規劃建設的過程中,有利于提高建設效率和居住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