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旭昱,曾依依
(湖南工程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的提出,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通過成立創新創業學院,深化對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大力培養適應當今社會發展潮流的創新創業人才。
1.1 學校應該積極落實國家政策,結合自身實際條件,整合學校優勢資源,集中學校優秀的師資力量和優勢學科專業,不斷深化改革創新創業教育理論體系,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機制和服務體系。創新創業教育應該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潮流,應該結合市場的需求,也應該順應學生興趣和個人能力的發展要求。學校應該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關鍵工作來抓,通過改革創新創業教育理論體系升華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與二級學院和團委積極合作,通過社團和學生會的影響力加大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宣傳力度,吸引學生加入創新創業第二課堂的學習中,并且設立創新創業勤工助學崗位和創新創業校友助學金,點燃廣大寒門學習對創新創業的激情與追求。
1.2 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需要全校各個部門的通力配合。只有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校園文化氛圍,打造精品創新創業品牌項目,才能將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學校不僅要成立創新創業學院,任命校領導指導該項工作的進展,同時也要鼓勵二級教學院積極開展創新創業工作,將創新創業工作的推進納入到二級學院的年終考評中來,鼓勵學院專職教師和輔導員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宣傳和教學,將教育成果納入教職工的評職稱、升職和績效提升中。學校應該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場地、技術設備、專業指導以及經費支持,鼓勵從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老師積極“走出去”參加校內外的相關知識專業培訓,提高教育水平和指導水平。
1.3 創新創業教育面向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思維是關鍵,因此,創新創業教育首先得與學生互動,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個人能力、興趣愛好和特長的不同,讓學生自由組團、獨立自主地進行創新創業。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有目標的參與實踐,通過大學生科技節、挑戰杯、“創青春”等競賽活動提升學生動手能力,通過邀請業內專家學者、成功企業家以及優秀校友進行創業講座,分享創新創業經驗,通過帶領學生現場參加企業生產流程,在實踐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2.1 高校針對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觀,改變以往只重理論知識教育,忽視學生思想和心理變化的教育方式。創新創業教育不僅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科技創新能力以及思維意識潛力的開發,更要培養學生與人溝通、團隊協作的能力以及勇于面對困難和失敗決心。創新創業是一個枯燥艱難的過程,學生在反復的研究中往往容易喪失興趣和執念,加強對學生思想品質的教育,鍛煉學生的堅毅品質,磨煉心智才能讓學生適應勁烈的競爭環境獲取最終的成功。
2.2 高校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那些走創新創業之路走向成功的學生更離不開學校的悉心栽培,加強該類學生的思想教育,使其擁有一顆感恩之心,等將來成功之時用創新創業帶來的收獲回報學校,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良性循環發展,讓創新創業之泉不再枯竭。將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能夠讓學生保持清新的頭腦,以更加理性的方式迎接社會的挑戰。
3.1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不僅需要提高教育硬實力,也要提供基礎創新創業環境軟實力。高校要通過建立創新創業學院為“雙創”教育打造堅實平臺,高校應該加強與當地政府的合作,強化校企合作,建立實踐基地,為大學生實踐模擬訓練提供實戰場所。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改革中要重視實踐課程的教育,在老師的指引下積極參與企業的生產實踐,努力將自己的創新創業理念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其次設立創新創業勤工助學崗位和創新創業校友助學金,點燃廣大寒門學習對創新創業的激情與追求。推動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活動建設,通過大學生科技節、挑戰杯、“創青春”等不同類型的競賽活動提升學生動手能力,讓不同的學生在創新創業這條路上都學有所獲。再次,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通過社團和學生會的號召力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宣傳,成立科技創新創業實驗室和創業孵化基地,學校利用自身影響力,吸引知名企業和優秀校友為創新創業提供經費贊助,學校從財政中專門撥出一筆創新創業基金,確保學生的好項目能夠得到真正的實踐開發;最后,積極引導有創新創業相關經驗的教師隊伍進行專業指導,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得到實踐鍛煉,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嚴謹的工作態度。
3.2 學校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時,會根據學生的能力和對創新創業的適應性以及所研究項目的可行性具體加以指導扶持,讓部分能力突出的學生的優秀項目直接轉為了創新成果進行展示、宣傳和推廣并申請專利,使其最終參與社會生產實踐中獲得實際經濟效益。通過樹立孵化成功的校園企業品牌,將團隊成員打造成創業明星,樹創新創業典型,讓榜樣的力量影響全校學生積極投身創新創業事業奮斗中,成功團隊既可以對后起之秀進行經驗指導,又可以將創業基地和所盈利的部分資金貢獻給創業基地作為以后創新創業可持續發展的儲備基金,形成良性競爭和創業循環。